Philippines

[菲律賓] 唐人街行行走走 吃中菜點點滴滴


在Intramuros玩的時候,Casa Manila的保安很熱情把我帶到二樓的窗口,指向不遠處的一幢房子,告訴我「Bahay Tsinoy, Chinese must go!」
Tsinoy是菲律賓語(Filipino),指「華菲」,就是「有華人血統的菲律賓人」,對於「華人」、「華裔」、「華僑」和「華菲」,他們分得很清楚(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sinoy):

  • 華人 — Huárén — Chinese, of pure Chinese descent and nationality
  • 華僑 — Huáqiáo — Overseas Chinese, usually China-born Chinese who have emigrated elsewhere
  • 華裔 — Huáyì — People of Chinese ancestry who were born in, residents of and citizens of another country
  • 華菲 — Huáfēi — Chinese Filipino or Philippine Nationals of Chinese descent

不像我們有時候,大叫一聲「辱華」,到底辱的是國家、政黨、政府、人種、後裔,根本就沒搞清楚。
Bahay Tsinoy就是一個關於華人在菲律賓的歷史博物館,我去的時候已經五點半,不接待訪客了,只拿到了一張介紹紙,紙上的內容與這個網頁是一模一樣的:Bahay Tsinoy: a Museum of the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,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自己看看。
按照介紹中的說法,早在冰河時期,菲律賓和亞洲大陸是連著的,那時就有華人到了菲律賓,並且帶去了中華文化。並且指出華人在菲律賓發展史上的地位。
的確,可以看出,菲律賓的許多東西,就和中華有點密切的關係,當地著名小食Lumpia,譯成漢語就是「上海春捲」,可是機緣不湊巧,我後來想吃,居然沒有吃到。
至於菲律賓和中華的關係,不是本文的關鍵,我只是想法所見所聞告訴大家。
我來說說馬尼拉的唐人街吧。其實我覺得「唐人」這兩個字挺不錯的,可以避免和某些應當專用卻沒有專用或故意不專用的名詞混淆起來。
從Intramuros到唐人街,大約有二公里的路,我在Intramuros越走越偏,於是我決定嘗試一下當地的特色──人力三輪車,與中國的那種 「前車後轎」不同,他們的三輪車是左邊一國內自動車,右邊掛一個兜,有點象「挎子」(三輪摩托車),所不同的是兜有頂而挎子沒有。
我壓根就沒有問價錢,你想,在一個出租起步價35PESOS(6元錢不到)的地方,這玩意根本就不可能貴到哪裡去。路邊一溜排開有許多這種小車,但是他們根本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,多半在這種地方,旅遊者幾乎是不會坐的緣故吧。
那人聽說我要去CHINATOWN,居然高興但是明顯不認識怎麼去,雖然只有兩公里左右的路,在幾經周折,問了數個人之後,終於到達了那座橋,只要過了橋,就是唐人街了。橋挺大,那位哥們很是敬業,沒有要求我下車走過去,而是從橋堍下繞了一大圈,把我踩到了橋上。我這種的身材,在菲律賓可謂人高馬大,那位哥們愣是沒有絲毫怨言地把我踩到了目的地。
我給了他一張「百元大鈔」,那人詫異地看著我,問我要找多少錢,我告訴他全歸他了,那個睜大雙眼瞪著我,貌似不是我給了他錢,而是他被我搶了錢似的,等我再次說明那錢全給他之後,可以用「千恩萬謝」來形容,甚至在我朝著唐人街的牌坊走過去時,他還追了兩步上來,再次感謝了我。
可憐見的,要知道,此時此刻,他比我有錢啊,我把最後一張錢給了他,自己已經「身無分文」了,我需要換錢,我需要菲幣,才能活下去。美元對菲幣的匯率,差別很大,可以從一美元37比索,到一美元45比索不等,一般來說,機場和酒店的匯率總是比較不合算的,所以要換錢(不止是在菲律賓),最好到城裡交換店集中的地方換。
菲律賓的人很客氣,不管誰都很熱情,我舉著相機在大街上走,許多人會示意我給他們拍照,還會擺出各種姿勢來,他們絕不會向你討錢,只是大家開心笑笑。問路,也很熱情,我找到了一個警察,問他附近可有換錢的地方,他替我叫了一輛三輪車,讓我給那人30Pesos。那人就騎著車,帶我走了四五家店,不是錢換完了,就是人不在,倒令我擔心起來,我連需要給那人的30Pesos都拿不出來,更別說回到「遙遠」的酒店了,從酒店到這裡,要300Pesos。
當然,我這個人的運氣向來是不錯的(除了所到之處必定風雨大作之外),我們終於找到了換錢的地方,那人也拿著錢開開心心地走了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:花了半個多小時換錢,錯失了攝影的最佳時間,天已經黑了。
低緯地區,日落得早,雖然我手上的GPS表早已告訴了我日落時間,但我壓根就沒在意,現在好了,「華」燈初上,看看是挺好,但是沒三角架的話,基本上別指望有好照片了。說是「華」燈,卻不是「繁華」的意思,只不過是在唐人街而已,燈很少,也很暗,遠不如國內的二三級城市漂亮。
菲律賓本來就是髒破,唐人街更甚,到處就是廢物,街道狹窄,路面坑窪,倒是大多數店招都是漢字,讓人有些親切感。我想找家飯店吃飯,但是絕大多數的飯店都是髒髒破破暗暗的,讓人提不起食慾來,無奈之下,走進了一家看似可以的「美心茶樓」。
進得店堂,還別說,人氣很旺,只剩下了一張桌子,估計老闆娘只打算我吃碗麵的,所以餐具也沒給我,等我開始點菜、點酒,才又換了上來。這家店的東西不少,四五張菜單排密密麻麻,而且中英文對照,讓人一目瞭然。從價格看,海鮮與肉價差不多,甚至還要便宜一點,國內趨之若鶩的石斑魚、皇帝魚,不過幾十塊錢一條,倒是豬頸肉之類的,也要賣到這個價錢。
當然,既然到了這裡,我不會特地點份滷水拼盤,而且只有一個人,不如來點下酒的。要了一盆炒蜆,其實菜單上寫的「蜆」,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,是黃蜆、白蜆,我全然不顧了,另外又要了一條清蒸皇帝魚,由於怕菜一古腦兒全上來,而來不及吃冷掉,所以打算先吃第一輪,再點第二輪的螃蟹等……
我要了一瓶啤酒,與鄰桌的兩位老人攀談,他們告訴我這裡的啤酒是「買三送一」,問我有沒有能力喝掉四瓶。四瓶算啥?菲律賓的啤酒是小瓶裝的,三百毫升一瓶,那還不是「毛毛雨」啊?(後來在隔壁的超市,居然見到有一升裝的大啤酒,此是後話)
炒蜆上來,我望而一笑,原來是花蛤,的確,海鮮的名字,各地都不一樣,特別是貝類的名稱,小到海瓜子,大到車渠,各有數個相互交錯的名字,更別說遠渡重洋,名稱不一樣,也很正常。邊上的兩位,都是台灣來的,來了好久好久了,其中的一位,甚至不會國語和台語,只會講英語,這倒讓我想起一段小插曲來。
就在我到達菲律賓的那天,在入境的時候,我前面排著幾個華人,其中一位老人用英語說那個窗口寫著外交窗口,不知能不能辦理,手中拿著一本綠色的「中華民國」護照,排在他後面的一個年輕小夥子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