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上海閒話] 起×頭 出×頭

  上海話中,有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都帶有”頭”字,只要是開口說話,就有頭,因為說話要有個”話搭頭”。問別人借錢,不會兩人一碰到就說”借我三塊錢”,必然先要寒暄一番,見到一個女孩子,不會上去就說”姓什麼?叫什麼?從哪裡來?哪裡去?”,必要先搭訕上那麼幾句,才可”下手”。這寒暄也好,搭訕也好,都是”話搭頭”。   ”話搭頭”是尷尬場合的融冰劑,特別是賠禮道歉的時候,一個好的”話搭頭”先就讓對方原諒了一半。   有了”話搭頭”,便可開口說話,上海話中的稱呼,”頭”也不少,”大塊頭”、”小鬼頭”、”小丫頭”、”老頭子”,便是罵人也有”豬頭”、”壽頭”、”沖(銃)頭”之類。   我們就來說說上海話中特有的一種詞法結構,這個結構是三個字的,第一個字是個動詞,其中又以”起”和”出”為多,第二個字是個關鍵字,只有這第二個字才能決定三個字的意思,第三個字則是本文的主角–“頭”。   最簡單的,要數”起先頭”,就是”最早的時候”,或是”開始的時候”,在英文故事裡,是”once upon a time”或者”long long ago”。   我說了第一個詞,如果開的是店,就算是開張了,開了張,不過賣掉了一件貨物,要有個”篷頭”才好。上海話裡”一篷頭”表示一下子聚攏來,聚到一隻篷下。做生意講究”起篷頭”,生意清淡的時候,但凡有人路過,就想方設法拖住他,倒不是要他買東西,無非要些人氣,拖住了一個再拖一個,儘量尋點”話搭頭”,路過的人看到了,以為這家店生意不錯,紛紛聚起來,人多了,自然有人買,這個就叫”起篷頭”。   經常看到討價還價的買主說”我幫儂篷頭起起來了,阿好便宜點啦?”其實一開始的討價還價並非店主不肯,乃是要拖住那買主,以聚人氣。   說到”起”,還有”起盤頭”,”盤頭”一詞在詞典裡有,但是並沒有我們要說的意思,所以它符合”起×頭”的結構。”起盤頭”指的是冷兵器的時代,用重傢伙如大刀、單錘、狼牙棒、大斧之類兵器,這種兵器無法刺人,只能”高高舉起”往下砸。不過要知道,硬生生地舉是要”摒傷”的,正確的方法是”掄起”,橫著掄起,藉著慣性的力量甩到高處,再往下砸,這樣的”掄”,就是”起盤頭”。過去騎馬的將領,先要繞著場子跑,跑的時候,同時也”起盤頭”把兵器舉高,然後面對面相向跑,叫”照面”,及至近了,再重重砸下,高低立見分曉。   繞著場子快跑,也叫”出轡頭”。”轡”是套在馬頭的籠頭,普通話讀”配”,上海話念”批”。會騎馬的人都知道,要馬跑得快,放鬆韁繩即可,”出轡頭”就是放鬆或者卸下籠頭,有句話叫做”脫韁的野馬”,形容馬兒快,那麼沒了籠頭的馬,豈不是更快?   上海話裡”出轡頭”就是”快跑”的意思,而且除了騎馬之外,用腿跑得快,也叫”出轡頭”,不過,後者的用法更多一點。   ”出花頭”和”出虛頭”是兩個挺相近的意思,都是想方設法要達目的,只是手段稍不同,前者是”花”,就是花裡呼哨之意,那些奇出怪樣變著法尋開心的,該被人說成”伊老會得出花頭呵!”   ”出虛頭”靠的不是花頭花腦,而是無中生有以達目的,由於此人說的都是子虛烏有,所以叫做”出虛頭”,經常聽到做爹的說”儂勿要幫我出虛頭,儂做仔點啥,我儕曉得了,”其實這個爹多半是在”出虛頭”,要”冒”一記兒子。   還有”吊鮮頭”,就是在烹調中使用容易產生鮮味的東西,比如冬瓜湯中放些”開洋”,就是”吊鮮頭”用的,又據說炒素菜時放些糖,可以使蔬菜變鮮,這糖就是”吊鮮頭”用的。   最後,要來說說”出風頭”和”出鋒頭”,不管到底怎麼寫,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,貶義的解釋是招搖過市,褒義的則指時尚,乃至於鶴立雞群;過去說某個人”好出風頭”多半指此人”行為不羈”,現在講究個性,喜歡”出風頭”已經不是什麼壞事了。   至於寫法,就眾說風雲了,google得出的數字竟不相上下。持”出風頭”的說天冷衣服穿得多,賣相不靈,所以愛美之人皆穿得少,以顯體型身材,所謂”要風度,不要溫度”是也,穿得少再立在風中更是”拉風”,如此出佻,豈不是”出風頭”嗎?   聽著似乎很對,寫得人也很多,根據語言學的發展規律,”出風頭”也完全可以收錄詞典,但是”出鋒頭”三字,還有大有來頭的。   皮衣服比布衣服暖和,比布衣服貴,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。以前,穿皮衣是很有講究的,首先是用料,紫貂是皇帝的專用品,皇后也不能穿,皇后親王,貝勒只能穿熏貂。不但用料有講究,就是穿的時間也有講究,清德齡在她的回憶錄裡就寫到有一年冬天,天氣很冷,慈禧忘了頒旨改換貂皮,結果弄得誰都不敢穿皮衣。   傳統的”正式”皮衣,皮是藏在裡面的,俗稱”夾裡”,外面則是有綢緞或者呢料覆面的,那種現在的皮夾克,看得見光光的皮的那種,是窮人才穿的,在富人的眼裡,那根本就不算衣服。   至少在清朝,正經人是不會把動物的毛直接穿在外面的,身上披毛,那是野人,是野蠻部落的做法,王公貴族們絕不為之。   不過為了衣服好看,可以”割條以緣衾邊”,把毳毛條鑲在衣服的內緣,讓毛露出來,就叫”出鋒”,最花哨的式樣叫做”四面出鋒”,說白了,就是領口,雙手袖口以及下襬都有毛露出來。   清代畫家改琦畫的《紅樓夢圖詠》,鳳姐所著石青披風和大紅裙的邊緣,都有毛絨絨的毳邊,毛邊起到了色彩和式樣的調和作用。   然而,這只是”出鋒”,還不是”出鋒頭”。毛皮衣服只是有錢人所用,價格昂貴,有些人”好追時尚”,反正毛皮衣服最”吃價鈿”的部分是藏在裡面看不見的,那就乾脆做件呢大衣,只”割條以緣衾邊”來鑲,裡面的貂皮就改成羊皮,或者乾脆省了,如此花少量的錢,卻可以穿上看似昂貴的裘皮大衣,這樣就叫做”出鋒頭”。   穿”出鋒”的假皮衣,和穿假名牌一樣,無非裝裝樣子,這些都是”出鋒頭”。所以最早的”出鋒頭”說的是以假亂真,打腫面孔充胖子還要招搖過市的行為。後來,各式的”與眾不同”,也被叫做出鋒頭,這就不限於貶義了,學習成績好,上台演講,受電視台採訪,也是”出鋒頭”,這時的”出鋒頭”,就是好的意思了。   上海人很喜歡”出鋒頭”,GDP全國最高,軌道交通全國最長,住房全國最大,上海人出盡了”鋒頭”。   (寫於2007年12月2日)

[上海閒話] 起×頭 出×頭

  上海話中,有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都帶有”頭”字,只要是開口說話,就有頭,因為說話要有個”話搭頭”。問別人借錢,不會兩人一碰到就說”借我三塊錢”,必然先要寒暄一番,見到一個女孩子,不會上去就說”姓什麼?叫什麼?從哪裡來?哪裡去?”,必要先搭訕上那麼幾句,才可”下手”。這寒暄也好,搭訕也好,都是”話搭頭”。   ”話搭頭”是尷尬場合的融冰劑,特別是賠禮道歉的時候,一個好的”話搭頭”先就讓對方原諒了一半。   有了”話搭頭”,便可開口說話,上海話中的稱呼,”頭”也不少,”大塊頭”、”小鬼頭”、”小丫頭”、”老頭子”,便是罵人也有”豬頭”、”壽頭”、”沖(銃)頭”之類。   我們就來說說上海話中特有的一種詞法結構,這個結構是三個字的,第一個字是個動詞,其中又以”起”和”出”為多,第二個字是個關鍵字,只有這第二個字才能決定三個字的意思,第三個字則是本文的主角–“頭”。   最簡單的,要數”起先頭”,就是”最早的時候”,或是”開始的時候”,在英文故事裡,是”once upon a time”或者”long long ago”。   我說了第一個詞,如果開的是店,就算是開張了,開了張,不過賣掉了一件貨物,要有個”篷頭”才好。上海話裡”一篷頭”表示一下子聚攏來,聚到一隻篷下。做生意講究”起篷頭”,生意清淡的時候,但凡有人路過,就想方設法拖住他,倒不是要他買東西,無非要些人氣,拖住了一個再拖一個,儘量尋點”話搭頭”,路過的人看到了,以為這家店生意不錯,紛紛聚起來,人多了,自然有人買,這個就叫”起篷頭”。   經常看到討價還價的買主說”我幫儂篷頭起起來了,阿好便宜點啦?”其實一開始的討價還價並非店主不肯,乃是要拖住那買主,以聚人氣。   說到”起”,還有”起盤頭”,”盤頭”一詞在詞典裡有,但是並沒有我們要說的意思,所以它符合”起×頭”的結構。”起盤頭”指的是冷兵器的時代,用重傢伙如大刀、單錘、狼牙棒、大斧之類兵器,這種兵器無法刺人,只能”高高舉起”往下砸。不過要知道,硬生生地舉是要”摒傷”的,正確的方法是”掄起”,橫著掄起,藉著慣性的力量甩到高處,再往下砸,這樣的”掄”,就是”起盤頭”。過去騎馬的將領,先要繞著場子跑,跑的時候,同時也”起盤頭”把兵器舉高,然後面對面相向跑,叫”照面”,及至近了,再重重砸下,高低立見分曉。   繞著場子快跑,也叫”出轡頭”。”轡”是套在馬頭的籠頭,普通話讀”配”,上海話念”批”。會騎馬的人都知道,要馬跑得快,放鬆韁繩即可,”出轡頭”就是放鬆或者卸下籠頭,有句話叫做”脫韁的野馬”,形容馬兒快,那麼沒了籠頭的馬,豈不是更快?   上海話裡”出轡頭”就是”快跑”的意思,而且除了騎馬之外,用腿跑得快,也叫”出轡頭”,不過,後者的用法更多一點。   ”出花頭”和”出虛頭”是兩個挺相近的意思,都是想方設法要達目的,只是手段稍不同,前者是”花”,就是花裡呼哨之意,那些奇出怪樣變著法尋開心的,該被人說成”伊老會得出花頭呵!”   ”出虛頭”靠的不是花頭花腦,而是無中生有以達目的,由於此人說的都是子虛烏有,所以叫做”出虛頭”,經常聽到做爹的說”儂勿要幫我出虛頭,儂做仔點啥,我儕曉得了,”其實這個爹多半是在”出虛頭”,要”冒”一記兒子。   還有”吊鮮頭”,就是在烹調中使用容易產生鮮味的東西,比如冬瓜湯中放些”開洋”,就是”吊鮮頭”用的,又據說炒素菜時放些糖,可以使蔬菜變鮮,這糖就是”吊鮮頭”用的。   最後,要來說說”出風頭”和”出鋒頭”,不管到底怎麼寫,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,貶義的解釋是招搖過市,褒義的則指時尚,乃至於鶴立雞群;過去說某個人”好出風頭”多半指此人”行為不羈”,現在講究個性,喜歡”出風頭”已經不是什麼壞事了。   至於寫法,就眾說風雲了,google得出的數字竟不相上下。持”出風頭”的說天冷衣服穿得多,賣相不靈,所以愛美之人皆穿得少,以顯體型身材,所謂”要風度,不要溫度”是也,穿得少再立在風中更是”拉風”,如此出佻,豈不是”出風頭”嗎?   聽著似乎很對,寫得人也很多,根據語言學的發展規律,”出風頭”也完全可以收錄詞典,但是”出鋒頭”三字,還有大有來頭的。   皮衣服比布衣服暖和,比布衣服貴,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。以前,穿皮衣是很有講究的,首先是用料,紫貂是皇帝的專用品,皇后也不能穿,皇后親王,貝勒只能穿熏貂。不但用料有講究,就是穿的時間也有講究,清德齡在她的回憶錄裡就寫到有一年冬天,天氣很冷,慈禧忘了頒旨改換貂皮,結果弄得誰都不敢穿皮衣。   傳統的”正式”皮衣,皮是藏在裡面的,俗稱”夾裡”,外面則是有綢緞或者呢料覆面的,那種現在的皮夾克,看得見光光的皮的那種,是窮人才穿的,在富人的眼裡,那根本就不算衣服。   至少在清朝,正經人是不會把動物的毛直接穿在外面的,身上披毛,那是野人,是野蠻部落的做法,王公貴族們絕不為之。   不過為了衣服好看,可以”割條以緣衾邊”,把毳毛條鑲在衣服的內緣,讓毛露出來,就叫”出鋒”,最花哨的式樣叫做”四面出鋒”,說白了,就是領口,雙手袖口以及下襬都有毛露出來。   清代畫家改琦畫的《紅樓夢圖詠》,鳳姐所著石青披風和大紅裙的邊緣,都有毛絨絨的毳邊,毛邊起到了色彩和式樣的調和作用。   然而,這只是”出鋒”,還不是”出鋒頭”。毛皮衣服只是有錢人所用,價格昂貴,有些人”好追時尚”,反正毛皮衣服最”吃價鈿”的部分是藏在裡面看不見的,那就乾脆做件呢大衣,只”割條以緣衾邊”來鑲,裡面的貂皮就改成羊皮,或者乾脆省了,如此花少量的錢,卻可以穿上看似昂貴的裘皮大衣,這樣就叫做”出鋒頭”。   穿”出鋒”的假皮衣,和穿假名牌一樣,無非裝裝樣子,這些都是”出鋒頭”。所以最早的”出鋒頭”說的是以假亂真,打腫面孔充胖子還要招搖過市的行為。後來,各式的”與眾不同”,也被叫做出鋒頭,這就不限於貶義了,學習成績好,上台演講,受電視台採訪,也是”出鋒頭”,這時的”出鋒頭”,就是好的意思了。   上海人很喜歡”出鋒頭”,GDP全國最高,軌道交通全國最長,住房全國最大,上海人出盡了”鋒頭”。   (寫於2007年12月2日)

[上海閒話] 說說「先生」

  我讀初中的時候,有一次家父興沖沖地回到家,說是那天有人叫他”先生”了,我說”搿有啥稀奇?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”,他說”你不懂……”。這件事,花了我好多年,才算弄懂。   家父曾經是”老右”,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,他沒有了稱呼。因為是”老右”,當然不是”親密戰友”,所以不能被稱為”同志”;同時他又認得幾個字,算是知識分子,因此連”師傅”也不算,弄到最後,只剩了個”喂”字給他。你想一個大男人,只剩了個”喂”,那是種什麼樣的心情?   及至有人稱他為先生,就像孤兒突然複姓歸宗,怎能不令他高興?這不僅是表示他有稱謂了,還標誌著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啊!   ”先生”可是個很古老的詞了,早在《禮記•士相見禮》中,就有”先生,致仕者也”的說法。什麼叫”致仕者”?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離退休老幹部;注意,一定要是干部哦,工人農民都不算。到了戰國的時候,《孟子•告子下》有”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”,趙注曰”學士年長者,故謂之先生”,這裡的”先生”是孟子對當時71歲高齡的宋牼的尊稱。從那時開始,先生的意思就成了”先生出來的人”,是一種對長者的稱呼,當然,是在有學問的階層裡。   大家知道,”先生”還有種職業,就是本文開頭時我說的”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”,這種職業就是教師,《論語》中說”有酒食,先生饌”,這裡的先生就是老師了,沿用至今。   過去,人們的衣著是很講究的。白丁,是沒有功名的人,就是現在的工人、農民,也就是如今的非國家幹部編制,是不穿長衣服的,只有考取過功名的,哪怕只是個秀才,也可以穿長衣服。長衣服俗稱長衫,孔乙已穿的那種,就是長衫。過去教師先生當然是識字的,至少也是個秀才,所以一定也是長衫;不識字的人不懂服制,看見穿長衫的一律稱”先生”。   有些職業,是有”制服”的,制服偏偏也是長衫,於是就混亂起來,這些人也被稱之為”先生”。比如算命的,哪怕是個瞎子,一字不識,但由於穿了長衫,人們也叫他先生;為了區別於”真正的先生”,就在前面冠以”算命”兩字,成了”算命先生”。   同樣,所有穿長衫的”非教書先生”,都在”先生”兩字前冠以職業,於是有了”賬房先生”、”拆(測)字先生”、”風水先生”、”相面先生”等等;而”教書先生”因其”正宗”,可以”享受”單獨的”先生”兩字。   說來也好玩,後來到了我讀書的時候,小學裡是叫”老師”的,要等到進了初中”算術課”變成”代數課”,”老師”才變成”先生”。   還有一種”先生”,過去的上海,一般的傭人不像鄉下是”買斷”的,所以傭人不稱主人為”老爺”,而是稱叫”先生”,然而叫”先生”的兒子,卻還是叫”少爺”的。   來說說上海特色了,先從”說書先生”說起。最早,說書的都是男人,在茶館、書場說書。後來,有女人也說書,只是封建時代,女人不方便”走出去”,所以只能”請進來”,在家中設個場子,把客人請進來聽,這種設在家中的場子,叫”書寓”。   最早的書寓,在清代的咸豐初年(1851年),由一個名叫朱素蘭的女人在上海”發明”,朱素蘭會說書,還會填詞吟詩,而到了11年後,是同治初年,書寓業中出了周瑞仙和嚴麗英,色藝雙絕,使得書寓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,書寓也漸漸多了起來。及至光緒初年的1875年(老是換皇帝)時候,書寓已經有300多家了。   女人說書,並不穿長衫,不過既然說書的都叫做”說書先生”,所以別人也叫她們”說書先生”;後來,她們不說書了,於是別人就把”說書”兩字去了,留下”先生”的稱呼,有時也叫”女先生”。   到書寓聽書有很奢華的一件事,你想,那時的”家”能有多大,擺張八仙桌,若坐滿,就有點擠了。很多時候,不過兩三個人去聽一個人,你想,光聽多無聊啊?弄點酒菜,擺上一桌,邊喝邊聽。你再想,那”先生”一刻不停地說唱多累啊,再說總要敷衍敷衍客人,敬個酒、陪客人說說話什麼的;這時,請客的有人陪了,作陪的豈不冷清,於是”先生”叫手下的去請了隔壁的”先生”來,這樣,大家都有人陪,皆大歡喜。   漸漸地,先生們發現陪酒陪聊客人也很開心,也給錢,這錢可比說唱賺得容易多了;再到後來,先生們發現陪睡更是來錢,乾脆成了主營項目。到了1884年光緒十年,蘇州人獨霸上海灘書寓市場,已經公然賣淫了。   雖然書寓的性質變了,然而人還是那些人,那些”先生”們,所以舊上海的高級妓女被人稱之為”先生”,更有趣的是,”先生”之中還有分類。   有些女孩子是鴇母從小買來的,一開始,她們只是陪陪酒,聊聊天,這時她們還小,所以是”小先生”。及至有人花了大價錢點了大蜡燭後,便如洞房花燭一般,小姑娘就成”大先生”。   還有些已經人事的大先生,冒充小先生騙冤大頭花大價錢梳弄,這種人明明是大卻說小,”大”和”小”放在一起,就是”尖”,所以這樣的人,被稱之為”尖先生”,在我看來,不但是”尖”,而且更”奸”。   這三種”先生”,就是上海特有的了,好在這個詞,如今已經再也不用了。”先生”一詞在上海經歷了許多,以前上海女人稱呼自己的丈夫就是”先生”,既洋氣又帶著尊重;後來成”愛人”,更添上海女人”嗲”氣,如今一概成了”老公”了。 (寫於2007年11月29日)

[上海閒話] 說說「先生」

  我讀初中的時候,有一次家父興沖沖地回到家,說是那天有人叫他”先生”了,我說”搿有啥稀奇?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”,他說”你不懂……”。這件事,花了我好多年,才算弄懂。   家父曾經是”老右”,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,他沒有了稱呼。因為是”老右”,當然不是”親密戰友”,所以不能被稱為”同志”;同時他又認得幾個字,算是知識分子,因此連”師傅”也不算,弄到最後,只剩了個”喂”字給他。你想一個大男人,只剩了個”喂”,那是種什麼樣的心情?   及至有人稱他為先生,就像孤兒突然複姓歸宗,怎能不令他高興?這不僅是表示他有稱謂了,還標誌著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啊!   ”先生”可是個很古老的詞了,早在《禮記•士相見禮》中,就有”先生,致仕者也”的說法。什麼叫”致仕者”?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離退休老幹部;注意,一定要是干部哦,工人農民都不算。到了戰國的時候,《孟子•告子下》有”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”,趙注曰”學士年長者,故謂之先生”,這裡的”先生”是孟子對當時71歲高齡的宋牼的尊稱。從那時開始,先生的意思就成了”先生出來的人”,是一種對長者的稱呼,當然,是在有學問的階層裡。   大家知道,”先生”還有種職業,就是本文開頭時我說的”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”,這種職業就是教師,《論語》中說”有酒食,先生饌”,這裡的先生就是老師了,沿用至今。   過去,人們的衣著是很講究的。白丁,是沒有功名的人,就是現在的工人、農民,也就是如今的非國家幹部編制,是不穿長衣服的,只有考取過功名的,哪怕只是個秀才,也可以穿長衣服。長衣服俗稱長衫,孔乙已穿的那種,就是長衫。過去教師先生當然是識字的,至少也是個秀才,所以一定也是長衫;不識字的人不懂服制,看見穿長衫的一律稱”先生”。   有些職業,是有”制服”的,制服偏偏也是長衫,於是就混亂起來,這些人也被稱之為”先生”。比如算命的,哪怕是個瞎子,一字不識,但由於穿了長衫,人們也叫他先生;為了區別於”真正的先生”,就在前面冠以”算命”兩字,成了”算命先生”。   同樣,所有穿長衫的”非教書先生”,都在”先生”兩字前冠以職業,於是有了”賬房先生”、”拆(測)字先生”、”風水先生”、”相面先生”等等;而”教書先生”因其”正宗”,可以”享受”單獨的”先生”兩字。   說來也好玩,後來到了我讀書的時候,小學裡是叫”老師”的,要等到進了初中”算術課”變成”代數課”,”老師”才變成”先生”。   還有一種”先生”,過去的上海,一般的傭人不像鄉下是”買斷”的,所以傭人不稱主人為”老爺”,而是稱叫”先生”,然而叫”先生”的兒子,卻還是叫”少爺”的。   來說說上海特色了,先從”說書先生”說起。最早,說書的都是男人,在茶館、書場說書。後來,有女人也說書,只是封建時代,女人不方便”走出去”,所以只能”請進來”,在家中設個場子,把客人請進來聽,這種設在家中的場子,叫”書寓”。   最早的書寓,在清代的咸豐初年(1851年),由一個名叫朱素蘭的女人在上海”發明”,朱素蘭會說書,還會填詞吟詩,而到了11年後,是同治初年,書寓業中出了周瑞仙和嚴麗英,色藝雙絕,使得書寓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,書寓也漸漸多了起來。及至光緒初年的1875年(老是換皇帝)時候,書寓已經有300多家了。   女人說書,並不穿長衫,不過既然說書的都叫做”說書先生”,所以別人也叫她們”說書先生”;後來,她們不說書了,於是別人就把”說書”兩字去了,留下”先生”的稱呼,有時也叫”女先生”。   到書寓聽書有很奢華的一件事,你想,那時的”家”能有多大,擺張八仙桌,若坐滿,就有點擠了。很多時候,不過兩三個人去聽一個人,你想,光聽多無聊啊?弄點酒菜,擺上一桌,邊喝邊聽。你再想,那”先生”一刻不停地說唱多累啊,再說總要敷衍敷衍客人,敬個酒、陪客人說說話什麼的;這時,請客的有人陪了,作陪的豈不冷清,於是”先生”叫手下的去請了隔壁的”先生”來,這樣,大家都有人陪,皆大歡喜。   漸漸地,先生們發現陪酒陪聊客人也很開心,也給錢,這錢可比說唱賺得容易多了;再到後來,先生們發現陪睡更是來錢,乾脆成了主營項目。到了1884年光緒十年,蘇州人獨霸上海灘書寓市場,已經公然賣淫了。   雖然書寓的性質變了,然而人還是那些人,那些”先生”們,所以舊上海的高級妓女被人稱之為”先生”,更有趣的是,”先生”之中還有分類。   有些女孩子是鴇母從小買來的,一開始,她們只是陪陪酒,聊聊天,這時她們還小,所以是”小先生”。及至有人花了大價錢點了大蜡燭後,便如洞房花燭一般,小姑娘就成”大先生”。   還有些已經人事的大先生,冒充小先生騙冤大頭花大價錢梳弄,這種人明明是大卻說小,”大”和”小”放在一起,就是”尖”,所以這樣的人,被稱之為”尖先生”,在我看來,不但是”尖”,而且更”奸”。   這三種”先生”,就是上海特有的了,好在這個詞,如今已經再也不用了。”先生”一詞在上海經歷了許多,以前上海女人稱呼自己的丈夫就是”先生”,既洋氣又帶著尊重;後來成”愛人”,更添上海女人”嗲”氣,如今一概成了”老公”了。 (寫於2007年11月29日)

[上海閒話] 此「大菜」與彼「大菜」

  前幾天(2007年11月14日),中國第四屆西餐文化節在上海舉行。據說,全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子就誕生在上海,福州路上的”一品香”是也,”一品香”原是個大旅社,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來福士廣場。那時,不叫西餐館,而叫”番菜館”,”番”就是”外國”的意思。   不過,如今的上海話裡,既不叫”西餐”也不叫”番菜”,而是叫做”西菜”,更普遍的叫法,則是”大菜”。   ”大菜”的發音是萬萬不能搞錯的,這個”大”如普通話的”大”,與上海話中的”汰”發音相同。在上海話中,”大”發此音的,相對少一點,如”大連”、”大理石”、”大煉鋼錢”、”大學生”、”大頭菜”和”大度”,除了最後一個”大度”外,餘者都可認為是專用名詞。與此相同的,還有地名和店招,如”大場”、”大世界”、”寶大祥”以及”德大”,後者也是家西餐館子,至今仍在,有百年的歷史了。   以前上海有許多大菜館,在1918年出版的《上海指南》上,上海的西餐館就有35家,當然還有並未刊列於上的。上海的大菜很有特色,乃是真正”中西結合”的產物,別的不說,俄羅斯的紅菜湯到了上海,捲心菜就取代了紅菜,再加以改良,成了著名的”羅宋湯”,雖說是”羅宋(Russia)”,我保證你到俄國絕對吃不到,所以這也被叫做”海派羅宋湯”。  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的大菜到底吃點啥,有一份30年代的一品香菜單例著:頭盆是熟蘆筍、鮑脯、金華火腿、萵苣,湯則是雞絲火腿魚翅湯或者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,副菜為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,主菜則是腓利牛排或者紙包雞,最後外加香草布丁、蘋果派、冰淇淋聖代以及咖啡或紅茶。很明顯,其中許多菜,根本就是中國菜;這套菜單前後共有七道,所以也叫”七道頭大菜”,算是大菜中檔次比較高的了。   做西餐的廚師,叫做”大菜師傅”,大菜師傅穿白衣裳戴高帽子,後來做中菜的廚師也這麼穿,結果上海人說的”大菜師傅”並不侷限於做西菜,只要是廚師,哪怕是做川菜的,一概叫做”大菜師傅”。   中國人吃飯,向來是方桌子,方便大家挾菜,西式菜是分食制,不用挾菜,所以可以坐得分散點,當中還可放盆花什麼的,結果變成了長的,這種長桌子,叫做”大菜台”。   ”大”,還有一個發音,而且應該是其本來的發音,念如普通話的”圖”,在表示”大小”之”大”時,一概發這個音,則有”大老闆”、”大塊頭”、”大黃魚”、”大年夜”,有次聽說書,說書先生說到四個人,分別是”大力氣”、”大氣力”、”氣力大”和”力氣大”,一路說下來,甚是發噱。巧的是,發這個音的,也有個”大菜”,這個”大菜”,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菜了。   過去的菜和現在差不多,但是上菜的次序卻大有講究,冷菜,又叫”冷盆”,是在等人的時候吃的,等人幹坐無聊,所以就吃些”冷盆”。待到客齊了,便開始上熱菜。熱菜,又叫”熱炒”,一般是些時鮮小炒,夾葷夾素的居多,等到酒過三巡,重頭戲就出場了。   這重頭戲就是”大菜”,一般來說,原料體型龐大,價格昂貴,調理費時費力,賣相”彈眼落睛”的,才能算得上是”大菜”。像八寶鴨,松鼠鱖魚,雞火燉排翅之類,平常在家吃不到的家,才能稱得上是”大菜”。一般來說,”大菜”也多半是店家的招牌菜,許多人會特地為了這道”大菜”慕名而去。   如今,上海吃飯,聽不到”大菜”的說法了,倒是在香港和台灣,這一叫法沿用至今,但凡宴請,依然分清”熱炒”和”大菜”,有機會的朋友,不妨去領略一番。   ”大”只有兩個音,兩種”大菜”也都說到了,殊不知還有一種呢!如果說前兩種大菜是奢侈、是享受的話,那麼這最後的一種則是無奈和痛苦了。這種”大菜”,是專供當時(抗戰前後)的民工–黃包車伕、碼頭工人吃的,這些”大菜”沒有店賣,只有攤頭才有,當然,攤頭就叫”大菜攤”。   ”大菜攤”的攤主,到飯店裡收購別人吃剩的殘羹冷炙,將其中的雞鴨魚肉分別挑出後加蔬菜、豆腐、粉絲之類燒出一隻”大菜”來。這種”大菜”極其便宜,多分佈在帶鉤橋(山東南路)、東新橋、八仙橋和十六鋪等”民工”多的地方。   如此的東西,亦叫做”大菜”,恐怕是種黑色幽默的自嘲了。不過他們的無奈早已過去,留下的倒是我的無奈了,因為我實在無法從資料上考證出這個”大菜”該怎麼讀,到底是”汰”還是”圖”。(寫完此文後,我致信上海著名民俗專家仲富蘭先生,他告訴我,應該是”汰”音) (此文可配《海上百態圖》線描) (寫於2007年11月30日)

[上海閒話] 此「大菜」與彼「大菜」

  前幾天(2007年11月14日),中國第四屆西餐文化節在上海舉行。據說,全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子就誕生在上海,福州路上的”一品香”是也,”一品香”原是個大旅社,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來福士廣場。那時,不叫西餐館,而叫”番菜館”,”番”就是”外國”的意思。   不過,如今的上海話裡,既不叫”西餐”也不叫”番菜”,而是叫做”西菜”,更普遍的叫法,則是”大菜”。   ”大菜”的發音是萬萬不能搞錯的,這個”大”如普通話的”大”,與上海話中的”汰”發音相同。在上海話中,”大”發此音的,相對少一點,如”大連”、”大理石”、”大煉鋼錢”、”大學生”、”大頭菜”和”大度”,除了最後一個”大度”外,餘者都可認為是專用名詞。與此相同的,還有地名和店招,如”大場”、”大世界”、”寶大祥”以及”德大”,後者也是家西餐館子,至今仍在,有百年的歷史了。   以前上海有許多大菜館,在1918年出版的《上海指南》上,上海的西餐館就有35家,當然還有並未刊列於上的。上海的大菜很有特色,乃是真正”中西結合”的產物,別的不說,俄羅斯的紅菜湯到了上海,捲心菜就取代了紅菜,再加以改良,成了著名的”羅宋湯”,雖說是”羅宋(Russia)”,我保證你到俄國絕對吃不到,所以這也被叫做”海派羅宋湯”。  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的大菜到底吃點啥,有一份30年代的一品香菜單例著:頭盆是熟蘆筍、鮑脯、金華火腿、萵苣,湯則是雞絲火腿魚翅湯或者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,副菜為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,主菜則是腓利牛排或者紙包雞,最後外加香草布丁、蘋果派、冰淇淋聖代以及咖啡或紅茶。很明顯,其中許多菜,根本就是中國菜;這套菜單前後共有七道,所以也叫”七道頭大菜”,算是大菜中檔次比較高的了。   做西餐的廚師,叫做”大菜師傅”,大菜師傅穿白衣裳戴高帽子,後來做中菜的廚師也這麼穿,結果上海人說的”大菜師傅”並不侷限於做西菜,只要是廚師,哪怕是做川菜的,一概叫做”大菜師傅”。   中國人吃飯,向來是方桌子,方便大家挾菜,西式菜是分食制,不用挾菜,所以可以坐得分散點,當中還可放盆花什麼的,結果變成了長的,這種長桌子,叫做”大菜台”。   ”大”,還有一個發音,而且應該是其本來的發音,念如普通話的”圖”,在表示”大小”之”大”時,一概發這個音,則有”大老闆”、”大塊頭”、”大黃魚”、”大年夜”,有次聽說書,說書先生說到四個人,分別是”大力氣”、”大氣力”、”氣力大”和”力氣大”,一路說下來,甚是發噱。巧的是,發這個音的,也有個”大菜”,這個”大菜”,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菜了。   過去的菜和現在差不多,但是上菜的次序卻大有講究,冷菜,又叫”冷盆”,是在等人的時候吃的,等人幹坐無聊,所以就吃些”冷盆”。待到客齊了,便開始上熱菜。熱菜,又叫”熱炒”,一般是些時鮮小炒,夾葷夾素的居多,等到酒過三巡,重頭戲就出場了。   這重頭戲就是”大菜”,一般來說,原料體型龐大,價格昂貴,調理費時費力,賣相”彈眼落睛”的,才能算得上是”大菜”。像八寶鴨,松鼠鱖魚,雞火燉排翅之類,平常在家吃不到的家,才能稱得上是”大菜”。一般來說,”大菜”也多半是店家的招牌菜,許多人會特地為了這道”大菜”慕名而去。   如今,上海吃飯,聽不到”大菜”的說法了,倒是在香港和台灣,這一叫法沿用至今,但凡宴請,依然分清”熱炒”和”大菜”,有機會的朋友,不妨去領略一番。   ”大”只有兩個音,兩種”大菜”也都說到了,殊不知還有一種呢!如果說前兩種大菜是奢侈、是享受的話,那麼這最後的一種則是無奈和痛苦了。這種”大菜”,是專供當時(抗戰前後)的民工–黃包車伕、碼頭工人吃的,這些”大菜”沒有店賣,只有攤頭才有,當然,攤頭就叫”大菜攤”。   ”大菜攤”的攤主,到飯店裡收購別人吃剩的殘羹冷炙,將其中的雞鴨魚肉分別挑出後加蔬菜、豆腐、粉絲之類燒出一隻”大菜”來。這種”大菜”極其便宜,多分佈在帶鉤橋(山東南路)、東新橋、八仙橋和十六鋪等”民工”多的地方。   如此的東西,亦叫做”大菜”,恐怕是種黑色幽默的自嘲了。不過他們的無奈早已過去,留下的倒是我的無奈了,因為我實在無法從資料上考證出這個”大菜”該怎麼讀,到底是”汰”還是”圖”。(寫完此文後,我致信上海著名民俗專家仲富蘭先生,他告訴我,應該是”汰”音) (此文可配《海上百態圖》線描) (寫於2007年11月30日)

[上海閒話] 摜 摜散 摜浪頭 摜爛山芋

  我寫了一篇關於「摜炸藥包」的文章,有的朋友讀了,請我再說說「摜」字,這倒是個好主意,因為這個「摜」字很有說頭。   首先,來說說發音,在普通話裡,「摜」和「灌」是同音的。而到了上海話裡「灌」的音變輕了,而「摜」更是從「翰」韻變成了「隊」韻,發音同上海話的「葵」,較普通話的「葵」稍輕。   摜,其實意思很簡單,就是「摔」、「甩」、「丟」、「扔」的意思,在上海話裡,就是「厾」。有些,是很明顯的詞,比如「摜跤」、「摜跟頭」,就是摔倒,跌倒的意思。其實,「摜交」的本來意思是「摔跤運動」,《清宮遺聞•同治帝之殊趣》有載「穆宗喜舞劇,尤喜摜交」,在上海話,這種運動叫做「摜煞跤」。然而,字雖簡單,上海人卻極喜歡,以至於形成了上海話中特有的許多帶「摜」的詞以及用法,頓時,就讓簡單的「摜」豐富多彩起來。   比如說,「摜浪頭」三個字,寫在紙上,外地人一點也看不懂,海裡的浪頭,豈是能「摔甩扔丟」的,難道是寫錯了?莫非是「摜鎯頭」?可只聽說過有人喜歡扔「大鐵椎」,沒聽說過有人喜歡扔「鎯頭」啊?   其實,的確是「浪頭」,水的浪頭,浪頭的特色就是「高」,而且「一浪高過一浪」,掉下來就了無蹤影。所謂的「摜浪頭」,就是「抬高自己」,當然,沒本事抬高自己的,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出來,以此嚇人,聽者就說「儂勿要幫我摜浪頭,阿拉勿嚇呵」。   「摜浪頭」最早是江湖黑話,兩人起了爭執,首先就是「對摜浪頭」,紛紛說自己認識這個熟悉那個,其實一個也叫不應,這就是「摜浪頭」,後來漸漸地傳到民間,成了「說大話」的代名詞。   「摜浪頭」或許是從「摜派頭」而來,這是句老的上海話了,形容那些扔錢顯示自己有錢的行為,往往帶有貶義,用來指那些實際沒錢的人的擺闊行為。沒錢的人用起錢來沒有經驗,往往做了冤大頭還不自知,上海人是講究實惠的,所以亂用錢也被叫做「摜派頭」。經常有家長會說「搿只小鬼頭賺鈔票勿會,摜派頭倒蠻來三」,這裡並不是指揮霍,只是指亂用錢罷了。   既然「摜派頭」扔的其實是錢,那麼是否有「摜錢」的說法呢?有的,不過由於以前的錢都是金屬,所以確切的說法是「摜銅鈿銀子」或者簡化為「摜銅鈿」。「扔錢」是一個動作,要有氣勢,所以數額不大的就不叫「摜銅鈿」,只有數額大的,才叫「摜」,現在的錢,已經以紙幣為主,所以,如今叫做「摜鈔票」。   如果說「摜浪頭」、「摜派頭」的都是趾高氣揚的話,那麼「摜頭摜腦」就恰恰相反了,頭和腦當然不能「摔甩扔丟」,其實就是說某人「垂頭喪氣」,精神「萎糜不振」的樣子,對了,鬥敗的公雞就是「摜頭摜腦」的。   雖然,頭不能「摜」,不過頭上的帽子是可以的,把紗帽扔掉表示「這個官我不做了」,於是「摜紗帽」也被引申為「拒絕做份內之事」的意思,大多數情況,「摜紗帽」只是一種說法,到頭來,事體還是要做的。   如果真的不做了,把棘手的事留給別人去做,也有說法,叫做「摜爛山芋」,把爛掉的山芋扔給別人,讓別人沾在手上,很是形象。   摜紗帽,摜爛山芋,總是工作上的事多,家裡的話,夫妻吵架,怨氣積在胸中,只能拿東西出氣,發脾氣扔家裡的東西,上海話叫「摜家生(什)」(家生一詞另有詳述)。   摜家生是種藝術,上海女人最諳此道,上海女人知道摜完了家生,生活還是照樣要過,所以哪怕哭得昏天黑地,看似抓起什麼扔什麼;可若仔細觀察,上海女人就獨有一種「第一時間保證動靜大價值小」的本事,那是一種氣勢,一種「威懾力」;比起有些地方的人,一言不和砸個精光,一拍兩散的做法,不知高明多少,後者雖有「打擊力」,然而玉石俱焚,不是「過日子」的道理。   如果本來只是吵吵架,嚇嚇老公,結果弄得不可收拾了,上海話可以叫做「摜散」,好好的一家,摜家生摜得散了,當然可以叫做「摜散」。開個玩笑啦!「摜散」其實是句切口,事情露陷、失風,隱秘的事被外人所知,甚至做了壞事被公檢法查明,就彷彿貯藏在容器裡的東西被摜而散露出來,所以叫做「摜散」。   「摜散」直到現在,依然帶有江湖色彩,許多知書達禮之人從來不說,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上海話中還有這樣的一個詞,這就是方言有趣的所在。   (寫於2007年11月28日)

[上海閒話] 摜 摜散 摜浪頭 摜爛山芋

  我寫了一篇關於「摜炸藥包」的文章,有的朋友讀了,請我再說說「摜」字,這倒是個好主意,因為這個「摜」字很有說頭。   首先,來說說發音,在普通話裡,「摜」和「灌」是同音的。而到了上海話裡「灌」的音變輕了,而「摜」更是從「翰」韻變成了「隊」韻,發音同上海話的「葵」,較普通話的「葵」稍輕。   摜,其實意思很簡單,就是「摔」、「甩」、「丟」、「扔」的意思,在上海話裡,就是「厾」。有些,是很明顯的詞,比如「摜跤」、「摜跟頭」,就是摔倒,跌倒的意思。其實,「摜交」的本來意思是「摔跤運動」,《清宮遺聞•同治帝之殊趣》有載「穆宗喜舞劇,尤喜摜交」,在上海話,這種運動叫做「摜煞跤」。然而,字雖簡單,上海人卻極喜歡,以至於形成了上海話中特有的許多帶「摜」的詞以及用法,頓時,就讓簡單的「摜」豐富多彩起來。   比如說,「摜浪頭」三個字,寫在紙上,外地人一點也看不懂,海裡的浪頭,豈是能「摔甩扔丟」的,難道是寫錯了?莫非是「摜鎯頭」?可只聽說過有人喜歡扔「大鐵椎」,沒聽說過有人喜歡扔「鎯頭」啊?   其實,的確是「浪頭」,水的浪頭,浪頭的特色就是「高」,而且「一浪高過一浪」,掉下來就了無蹤影。所謂的「摜浪頭」,就是「抬高自己」,當然,沒本事抬高自己的,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出來,以此嚇人,聽者就說「儂勿要幫我摜浪頭,阿拉勿嚇呵」。   「摜浪頭」最早是江湖黑話,兩人起了爭執,首先就是「對摜浪頭」,紛紛說自己認識這個熟悉那個,其實一個也叫不應,這就是「摜浪頭」,後來漸漸地傳到民間,成了「說大話」的代名詞。   「摜浪頭」或許是從「摜派頭」而來,這是句老的上海話了,形容那些扔錢顯示自己有錢的行為,往往帶有貶義,用來指那些實際沒錢的人的擺闊行為。沒錢的人用起錢來沒有經驗,往往做了冤大頭還不自知,上海人是講究實惠的,所以亂用錢也被叫做「摜派頭」。經常有家長會說「搿只小鬼頭賺鈔票勿會,摜派頭倒蠻來三」,這裡並不是指揮霍,只是指亂用錢罷了。   既然「摜派頭」扔的其實是錢,那麼是否有「摜錢」的說法呢?有的,不過由於以前的錢都是金屬,所以確切的說法是「摜銅鈿銀子」或者簡化為「摜銅鈿」。「扔錢」是一個動作,要有氣勢,所以數額不大的就不叫「摜銅鈿」,只有數額大的,才叫「摜」,現在的錢,已經以紙幣為主,所以,如今叫做「摜鈔票」。   如果說「摜浪頭」、「摜派頭」的都是趾高氣揚的話,那麼「摜頭摜腦」就恰恰相反了,頭和腦當然不能「摔甩扔丟」,其實就是說某人「垂頭喪氣」,精神「萎糜不振」的樣子,對了,鬥敗的公雞就是「摜頭摜腦」的。   雖然,頭不能「摜」,不過頭上的帽子是可以的,把紗帽扔掉表示「這個官我不做了」,於是「摜紗帽」也被引申為「拒絕做份內之事」的意思,大多數情況,「摜紗帽」只是一種說法,到頭來,事體還是要做的。   如果真的不做了,把棘手的事留給別人去做,也有說法,叫做「摜爛山芋」,把爛掉的山芋扔給別人,讓別人沾在手上,很是形象。   摜紗帽,摜爛山芋,總是工作上的事多,家裡的話,夫妻吵架,怨氣積在胸中,只能拿東西出氣,發脾氣扔家裡的東西,上海話叫「摜家生(什)」(家生一詞另有詳述)。   摜家生是種藝術,上海女人最諳此道,上海女人知道摜完了家生,生活還是照樣要過,所以哪怕哭得昏天黑地,看似抓起什麼扔什麼;可若仔細觀察,上海女人就獨有一種「第一時間保證動靜大價值小」的本事,那是一種氣勢,一種「威懾力」;比起有些地方的人,一言不和砸個精光,一拍兩散的做法,不知高明多少,後者雖有「打擊力」,然而玉石俱焚,不是「過日子」的道理。   如果本來只是吵吵架,嚇嚇老公,結果弄得不可收拾了,上海話可以叫做「摜散」,好好的一家,摜家生摜得散了,當然可以叫做「摜散」。開個玩笑啦!「摜散」其實是句切口,事情露陷、失風,隱秘的事被外人所知,甚至做了壞事被公檢法查明,就彷彿貯藏在容器裡的東西被摜而散露出來,所以叫做「摜散」。   「摜散」直到現在,依然帶有江湖色彩,許多知書達禮之人從來不說,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上海話中還有這樣的一個詞,這就是方言有趣的所在。   (寫於2007年11月28日)

[上海閒話] 摜炸藥包

  加入了業餘無線電協會後,便在車上裝了個電台,電台是全波段的,所有不加密的通訊都可以監聽。有一天,和一個久居上海的外地朋友坐在車裡,無所事事地守聽(專業用語,「守著聽」的意思)上海110調度台,弄得就跟《超人總動員》(迪斯尼動畫片Incredible)似的。   只聽調度台說「白玉路有人摜炸藥包,請附近的警察看一下」,我那個朋友是有名的「起鬨幫」,聽到後大叫「這還了得,光天化日扔炸彈,我們過去看看,炸過了應該不危險了。」   這個朋友說得我哈哈大笑,他卻丈二的和尚,摸不著頭腦,我說「你雖然久居上海,也會說上海話,不過終究還是露了餡啊!」   其實,上海話中的「炸藥包」根本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炸藥包。然而,其威力倒也不小,董存瑞的炸藥包會炸出人命來,這個炸藥包,炸出的是「人心」,越是貪心之人,越容易被炸。   好了,不賣關子了,仔細地來說說這個炸藥包,不妨自己來做一個。首先,要兩張一百元的人民幣,對,粉紅的那種,越新越漂亮越好,因為那樣比較有視覺的衝擊力;然後,準備一疊白紙,一百多張的樣子,紙張要挺、要硬,按照人民幣的尺寸裁成同樣大小,最好是疊在一起,用美工刀切割,那樣切面整整齊齊,更漂亮。然後要在白紙堆的四面塗色,塗上淡粉紅色,就像一百元的顏色一樣,如果覺得裁紙、切紙、塗色太過麻煩,可以去廟門口的香燭店買冥鈔,現在冥鈔的品種很多,挑尺寸、大小都符合的品種。   後面的一步,是很關鍵的一步,就是要把人民幣和這堆紙紮在一起,首先要底上放一張人民幣,把那堆紙摞上去,面上再放一張人民幣,就可以用橡皮筋緊緊紮起來了。千萬要記住,扎錢的時候不能象銀行那樣在一疊的中央繞上一箍就結束了,這叫偷工減料,炸藥包是危險品,要扎得仔細一點。除了當中的那圈橡皮筋,兩頭都要紮緊,越靠近邊緣越好,反正,只要看得到邊上的顏色,卻不至於翻得開紙才好,當然,若是會像銀行般用紙帶扎更好……   有人已經看出來了,這分明是疊假錢嘛!要假錢幹嘛?騙人!   為了讓受害者陷得更深,這東西還要改進,設想只有一分鐘的時間,如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疊錢,那麼撿到的人就會想「這錢是誰掉的呀」、「這錢有多少呢?」乃至「這些錢是真的嗎?」、「我這麼運氣好嗎?」想到這裡,就不是那麼容易騙了。   所以,時間還是一分鐘,卻要讓那人想些別的,先要把那疊假錢包起來,用報紙包上幾層,再在外面套個塑料袋,塑料袋要顯眼,甚至於要質地好一點,否則別人當做垃圾,不去撿,就麻煩了。   做這件事要兩個人,要挑冷僻的馬路,很少有人經過的、不會節外生枝的那種,先把塑料袋放在路的當中,兩人再分別躲在路的兩頭……這時有人路過了,低頭走著,「咦?地上有個包?」,在接下來的一分鐘裡,這人想「怎麼這裡有個包啊?」、「裡面有些什麼啊?」同時把它撿了起來,開始拆包。這人此時心裡會想「為什麼包得這麼好啊?」、「可能蠻貴重的吧?」等撿到東西的人想到這裡,也看到了裡面是一疊「錢」的時候,事先躲著的騙子出現了,撿東西的人就再也沒有時間想別問題了。   騙子總是先出現一個,一把捏住那個袋子,卻又不搶走,真要搶走倒也算了,他一把捏住了,撿東西的也沒機會再檢視錢的真偽了。   騙子就說了:「見者有份哦,喔喲,一萬多塊咧,儂多拿一點,我少拿一點好了」還沒等撿錢的回答,只見路的另一頭遠遠地走來一人,神色匆忙,低著頭彷彿在找東西,明顯就是失主。   於是騙子一把撿錢的拖到邊上的小弄堂,告訴撿錢的那位說自己不要分錢,隨便拿個值錢的東西算了,於是順手擼下撿錢人的手錶,拿過手機,轉身就走了,撿錢的心想反正有一萬多元了,自己還有得賺,於是也不作聲,任由騙子走了。   整個事情就在兩三分鐘裡發生發展結束了,再過兩三分鐘,撿錢的就會明白過來,悔之晚矣。   這包假錢,在上海話裡,就是「炸藥包」,這種詐騙的手段,就是「摜炸藥包」,若是撿錢的人不貪心,本能反應就是「物歸原主」,那麼根本就不會有損失,所以這「炸藥包」,炸出的是「人心」。   如果說那位撿錢的是咎由自取,那麼有些人就是罪有應得了,這些人拿到的炸藥包,可不是上下兩張真錢,那可是千真萬確的張張是真錢啊!而且極有可能不是一疊,而是幾疊幾拾疊乃至幾百幾千疊。當然「拿人錢財,與人消災」,摜炸藥包的當然不是看上了他的手錶和首飾,送錢的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權。上海話中,權錢交易中的「錢」,也同樣被叫做「炸藥包」,這種錢拿不得,待到身陷囹圄,那就是罪有應得,豈是「悔之晚矣」四字可形容的。   這種炸藥包很可怕,但凡稍有私心的人,都會掉入騙子的陷阱,倒是還有一種炸藥包,卻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。過去,毛腳女婿上門,是要送禮物的,而且那時商品的種類很少,只有那麼些東西可買,所以,女婿上門送的東西中也有了定式,就是:一隻火腿、兩條煙、兩瓶酒,外加一隻奶油蛋糕,這些東西在上海有個俏皮的叫法,叫做「一挺機關槍,兩百發子彈,兩隻手榴彈,一隻炸藥包」,在如此的大火力下,丈人、丈母都被轟倒,雖說「轟倒」,心裡倒是甜的。 (2007年11月27日)

[上海閒話] 摜炸藥包

  加入了業餘無線電協會後,便在車上裝了個電台,電台是全波段的,所有不加密的通訊都可以監聽。有一天,和一個久居上海的外地朋友坐在車裡,無所事事地守聽(專業用語,「守著聽」的意思)上海110調度台,弄得就跟《超人總動員》(迪斯尼動畫片Incredible)似的。   只聽調度台說「白玉路有人摜炸藥包,請附近的警察看一下」,我那個朋友是有名的「起鬨幫」,聽到後大叫「這還了得,光天化日扔炸彈,我們過去看看,炸過了應該不危險了。」   這個朋友說得我哈哈大笑,他卻丈二的和尚,摸不著頭腦,我說「你雖然久居上海,也會說上海話,不過終究還是露了餡啊!」   其實,上海話中的「炸藥包」根本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炸藥包。然而,其威力倒也不小,董存瑞的炸藥包會炸出人命來,這個炸藥包,炸出的是「人心」,越是貪心之人,越容易被炸。   好了,不賣關子了,仔細地來說說這個炸藥包,不妨自己來做一個。首先,要兩張一百元的人民幣,對,粉紅的那種,越新越漂亮越好,因為那樣比較有視覺的衝擊力;然後,準備一疊白紙,一百多張的樣子,紙張要挺、要硬,按照人民幣的尺寸裁成同樣大小,最好是疊在一起,用美工刀切割,那樣切面整整齊齊,更漂亮。然後要在白紙堆的四面塗色,塗上淡粉紅色,就像一百元的顏色一樣,如果覺得裁紙、切紙、塗色太過麻煩,可以去廟門口的香燭店買冥鈔,現在冥鈔的品種很多,挑尺寸、大小都符合的品種。   後面的一步,是很關鍵的一步,就是要把人民幣和這堆紙紮在一起,首先要底上放一張人民幣,把那堆紙摞上去,面上再放一張人民幣,就可以用橡皮筋緊緊紮起來了。千萬要記住,扎錢的時候不能象銀行那樣在一疊的中央繞上一箍就結束了,這叫偷工減料,炸藥包是危險品,要扎得仔細一點。除了當中的那圈橡皮筋,兩頭都要紮緊,越靠近邊緣越好,反正,只要看得到邊上的顏色,卻不至於翻得開紙才好,當然,若是會像銀行般用紙帶扎更好……   有人已經看出來了,這分明是疊假錢嘛!要假錢幹嘛?騙人!   為了讓受害者陷得更深,這東西還要改進,設想只有一分鐘的時間,如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疊錢,那麼撿到的人就會想「這錢是誰掉的呀」、「這錢有多少呢?」乃至「這些錢是真的嗎?」、「我這麼運氣好嗎?」想到這裡,就不是那麼容易騙了。   所以,時間還是一分鐘,卻要讓那人想些別的,先要把那疊假錢包起來,用報紙包上幾層,再在外面套個塑料袋,塑料袋要顯眼,甚至於要質地好一點,否則別人當做垃圾,不去撿,就麻煩了。   做這件事要兩個人,要挑冷僻的馬路,很少有人經過的、不會節外生枝的那種,先把塑料袋放在路的當中,兩人再分別躲在路的兩頭……這時有人路過了,低頭走著,「咦?地上有個包?」,在接下來的一分鐘裡,這人想「怎麼這裡有個包啊?」、「裡面有些什麼啊?」同時把它撿了起來,開始拆包。這人此時心裡會想「為什麼包得這麼好啊?」、「可能蠻貴重的吧?」等撿到東西的人想到這裡,也看到了裡面是一疊「錢」的時候,事先躲著的騙子出現了,撿東西的人就再也沒有時間想別問題了。   騙子總是先出現一個,一把捏住那個袋子,卻又不搶走,真要搶走倒也算了,他一把捏住了,撿東西的也沒機會再檢視錢的真偽了。   騙子就說了:「見者有份哦,喔喲,一萬多塊咧,儂多拿一點,我少拿一點好了」還沒等撿錢的回答,只見路的另一頭遠遠地走來一人,神色匆忙,低著頭彷彿在找東西,明顯就是失主。   於是騙子一把撿錢的拖到邊上的小弄堂,告訴撿錢的那位說自己不要分錢,隨便拿個值錢的東西算了,於是順手擼下撿錢人的手錶,拿過手機,轉身就走了,撿錢的心想反正有一萬多元了,自己還有得賺,於是也不作聲,任由騙子走了。   整個事情就在兩三分鐘裡發生發展結束了,再過兩三分鐘,撿錢的就會明白過來,悔之晚矣。   這包假錢,在上海話裡,就是「炸藥包」,這種詐騙的手段,就是「摜炸藥包」,若是撿錢的人不貪心,本能反應就是「物歸原主」,那麼根本就不會有損失,所以這「炸藥包」,炸出的是「人心」。   如果說那位撿錢的是咎由自取,那麼有些人就是罪有應得了,這些人拿到的炸藥包,可不是上下兩張真錢,那可是千真萬確的張張是真錢啊!而且極有可能不是一疊,而是幾疊幾拾疊乃至幾百幾千疊。當然「拿人錢財,與人消災」,摜炸藥包的當然不是看上了他的手錶和首飾,送錢的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權。上海話中,權錢交易中的「錢」,也同樣被叫做「炸藥包」,這種錢拿不得,待到身陷囹圄,那就是罪有應得,豈是「悔之晚矣」四字可形容的。   這種炸藥包很可怕,但凡稍有私心的人,都會掉入騙子的陷阱,倒是還有一種炸藥包,卻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。過去,毛腳女婿上門,是要送禮物的,而且那時商品的種類很少,只有那麼些東西可買,所以,女婿上門送的東西中也有了定式,就是:一隻火腿、兩條煙、兩瓶酒,外加一隻奶油蛋糕,這些東西在上海有個俏皮的叫法,叫做「一挺機關槍,兩百發子彈,兩隻手榴彈,一隻炸藥包」,在如此的大火力下,丈人、丈母都被轟倒,雖說「轟倒」,心裡倒是甜的。 (2007年11月2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