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添了點東東

        10月6日上午,去刺繡博物館,不果,就去了崑曲博物館,由於後面還有「檔期」,於是豆媽和豆豆進去小逛,我則到邊上的書店,去覓上回Barakiel買到的書。邊上的書店,以前只有個櫃檯,如今是大得多了,評彈音像放在桌上,崑曲音像放在櫥裡,一邊還有個書架,是賣書的。以下是是些封面,價格一併。         《長生殿 擋馬》最氣人的就是這張,買的時候看唐明皇是蔡正仁,楊貴妃是錢熠,心想從來沒見過錢熠演貴妃,應該不錯,立馬買下,誰知今天晚上想看了,一看小標題——《迎像哭像》,真是所謂「悔得腸子都青了」,有倒真是有錢熠,就是一絲不動的錢熠,連「臉上掉下淚來」,也是高力士說的,並不能看見。強烈要求以後演《迎像哭像》用檀香木公仔,活人扮的,按假冒偽劣論處。《擋馬》是王芝泉的,此片12元。         王芝泉《白蛇傳 水斗》,《雷鋒塔 盜庫銀》,很不能理解這兩個戲為什麼不都是白蛇傳,12元。         這張買給小豆看的,小豆聽過故事,沒見過,好多人演,12元。         老蔡《八陽》,八段唱,結尾都有「陽」字,故名,12元。         這張屬於「非理性購買」,因為一直聽說毛澤東叫人唱詩詞,也想過過「帝癮」,想當年劉邦到長安去了一回,就說「原來做皇帝這麼舒服啊」,於是就做了皇帝。皇帝我是不想做,但皇帝聽的,也想見識見識,於是買了,價格不菲,42元。有梁谷音、張軍、張洵澎、蔡正仁等。今天上午放了第一隻,一陣交響樂過來,趕快從碟機裡取出。         俞振飛、劉異龍的《太白醉寫》,這還用說嗎?以前買過的,一時找不著了,10元。         忘了價錢,因為《佳期》聽得出繭,卻沒見過全本的《西廂記》,所以買了,蔡瑤銑、王振義、史紅梅演。蝸牛一見,說「這個東西,看不得的, 嚇人」,哈哈。聽了一下,全場交響樂伴奏,實在嚇死人,嚴正抗議崑曲用西方樂器伴奏。         《毛偉志崑曲唱段選》,這套好貴,200元,8張CD,2張DVD(口法講座),糊裡糊塗就買了,主要是看到有《思凡》,想想手中的段子,都是錄像,音質都不怎麼樣。買完之後,就在車上聽,一聽嚇一跳,好得不得了,就是一把笛子伴奏,8張CD全是如此,再無第二件樂器,毛先生的發聲(特別琴挑一段),和俞振飛並無二致,乃是一路上來的,非常值得。         這套不是崑曲,是評彈,共20張CD,乃有楊振雄、楊振言、嚴雪亭、張鑑庭、張鑑國、蔣月泉、徐雲志、劉天韻等,著實好東西,其實我已經有了這套中的四五張(有單行張版本的),看到成全集的,還是買了,共150元,較之全套,可以少50元,正好。         

倪大仙人 思凡 雙下山 男監 嫁妹

2006年8月17日攝於天津         倪大仙人,好友菩薩蠻誤以我說的是倪傳鉞倪老先生,我說不是,她問我到底是誰,我說是倪泓呀!為什麼是倪泓呀?         道理很簡單嘛,我們說到漂亮小姑娘,總說「長得象觀音一樣」,觀音不但是仙人,而且是大仙人,所以倪大仙人,指的是倪泓。         偶像總歸是偶像,長得再難看(當然大仙人不難看),唱得再難聽(當然大仙人不難聽),「粉絲」總歸是喜歡的。         倪泓復出,上次已經演過一回,忘了是什麼,也沒趕上,這回我16日赴天津前,拿到戲單,看到有倪泓的《思凡》與《下山》(其實是《雙下山》,印錯了),喜不自勝,然而一算時間,20日那天已經答應小豆子要去熱帶風暴玩,看來又是只能「失之交臂」了。         孰料,小豆週五晚上「碰巧」(亦或是「不巧」)「偶染微恙」,遵醫囑要休息一週,所以週日去不成熱帶風暴了,遂一起去紹興路聽崑曲。說起來,小豆也是倪大仙人的「粉絲」,小豆的「風吹荷葉煞」就是在VCD裡跟著倪泓唱會的,還曾經在五歲的時候,於紹興路小劇場唱過兩句,不過是在樓下賣票的桌子前唱的,不是在台上。         兩點到的,王輝在賣票,有點想念金老師啊(「有票了嗎?沒有?買張學生票快點進去!」)。         上樓,落座,正好開場。倪大仙人出場嘍,倪大仙人在台上,我沒見過,我有她的《風吹荷葉煞》卡拉OK VCD,《佳期》(十二紅)和《紅梨記 亭會》的DVD,也不知看了多少回了,就覺得她很Q,特別是十二紅,比上回的「老鴇版」不知可愛多少(梁老師,別打我,下回不敢了,怎麼說「姜也是老的辣」,不過太辣了)。         倪大仙人的扮相比影像裡胖了不少(別減肥啊,反正「粉絲」怎麼都喜歡的),一剎時,幾乎認不出來,面孔鐵板,沒看出Q的影子來,要看許久,才見到倪大仙人經典的笑容,那一笑,真是可愛(倪大仙人,你還是減點肥吧)。         「粉絲」也不能昧著良心說話不是,倪大仙人扮相不錯,但是唱得不行,怕是真的生完孩子「中氣不足」,有幾句明顯換不過氣來。侯哲的本無昨天也不行,漏了一段唱(「那日打從一家門首經過……月裡嫦娥……」),望空甩佛珠也省了。         本來的戲碼應該是《斷橋》,張軍演,應該挺好玩的,誰知臨時改了《十五貫 男監》,唱得還成吧,到底袁國良、張軍功底好,嗓子好,如今也算老演員了,所以還是有賣點,有看頭。當然有看頭,這種場面當然有看頭,當年蔡大老闆褲帶斷脫,如今張軍頭髮掉了,你說,這個不看,還看什麼?話說回來,斷個褲帶,掉個頭髮,其實也沒什麼稀奇的,演員最主要的帶是「唱念做打」。         最後一出是《嫁妹》,噴火的時候,燈光沒用好,效果不明顯,演得還不錯,到底誰演的,也沒搞明白。又要說到老事情上面了,好好的戲,一個下午,都沒幾個人鼓掌叫好,前面的《思凡》文戲也罷了,《雙下山》搞笑戲,笑聲廖廖,再後來《男監》苦情戲,張軍賣力得都甩脫頭髮了,還是沒人叫好,最後一折大面、武戲,居然也沒人叫好(其實有一個,始終就是這一個,聲音太小)。         想到前幾天在天津,說到「戲」,出租司機神彩飛揚「說到戲,嘛地兒的人都沒天津人懂,嘛叫『碰頭彩』?」,「一上場,下面的一聲『好』,就是碰頭彩」,司機學了一遍,「好」得響亮而悠長,「要是『好』,這戲就不成了」,司機又學了一聲,「好」字輕而短促,「什麼起鬨吹口哨的,那不是叫倒好,那是不懂戲的……」         所以,我一直有個倡議,像我們這樣so called「懂戲」的,不妨多起起鬨,叫叫好,把現場的氣氛弄得活份起來,這戲,才有看頭,去劇場看,追求的就是個「現場感」,否則,還不如看碟,音色還好許多,角度更好……         散場,正好碰到老蔡,恭恭敬敬叫了場「蔡老師」,走出場子,不料倪大仙人正站在走廊裡,同一個老太太講話,說要送老大回家云云,感動啊,與偶像近在咫尺,於是端起相機一頓狂拍(本來是想祭起馬屁一頓狂拍的,看她邊上人多,沒好意思),倪大仙人見過閃光燈亮,很是配合,轉過身笑著擺pose,再感動了一回。         下樓,取車,停車的女人先前收過我二十元,沒給發票,那總是意味著「交易完成」吧,沒料想等我取車的進修,非要再問我討15元,我總共停車二小時二十分鐘,這種收費法,也太過份了。順便說一句,此女向來不厚道,另外一個男的還成。看在倪大仙人的白色天窗版君威開遠,追不上了……

[天津]天津聽相聲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天津(8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),不聽相聲怎麼行?於是一到天津,就問了出租司機,司機聽說我要聽相聲,神采飛揚,說了一大通天津人怎麼懂戲,怎麼看戲,最後告訴我,要聽相聲,有兩上去處,一個是「啟明茶社」,一個是「中國大劇院」。 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辦完事,上網一查,沒有找到「啟明茶社」,不過網上的朋友說「名流茶社」不錯,於是決定去瞅瞅。         飯都沒吃,就叫了輛車到名流茶社,名流茶社在和平區文化宮的裡面,二樓,其實是個大禮堂,改成了茶館。那時是十二點三刻,茶社裡只有一個人,說是一點開始賣票,二點有演出,我問他能不能先賣張票給我,被拒,於是出門回到街上尋食先。         吃過午飯再去,已經一點三刻了,回到茶社,已經有些人了,服務員也來了,一進門,就很客氣「您坐哪兒?往前排坐,看得清楚。」一直把我帶到頭排,我嫌頭排太過招搖,坐了第二排。服務員又說了「這位……,您看,給您沏壺什麼茶?您是要綠茶、茉莉,還是鐵觀音呢?」我要了鐵觀音,服務員拿走了我四十五元錢,又問「您再來包瓜子?切盤西瓜?」         不管怎麼說,雖然第一第二排的票子貴,但是光這幾聲招呼,就讓人覺得舒服,後來才知道,戲票裡含著茶錢,不用另沏茶的。坐不過多會,人都來了,就連第一排,也坐滿了,就有一個人上台,把桌上的一個包袱打開,包袱布就是塊桌圍,上面印有「眾友相聲社」,然後把包袱裡的扇子、快板、毛巾都整理好。         台上的燈亮了,報幕的上來,是個很高的大胖子,第一個節目,快板。天津的相聲第一個上台的,總是快板,這天唱的是《繞口令》,傳統耍嘴皮子的段子,唱得不錯,一到難的地方,台下就鼓掌叫好,氣氛很是熱烈。         還看到了劉春慧,這個演員我前幾天在中央電視台見過,她是個賣烤羊肉串的,但是喜歡相聲,就拜師學藝,結果每天說相聲,每天賣烤羊肉串。但是,那天我聽了她的相聲,可以說,是整個下午,表現最差的。究其原因,不出彩嘛。為什麼?因為茶館的相聲不同於電視,必要有插科打諢,甚至要稍有點「葷」的,台下再過癮。男人演的時候,說著說著,不是成了別人的爸爸,就是佔了別人媳婦的便宜,而一個女人演,這點笑料全沒了,而且楊春慧是逗哏的,連「被人出外快」的機會也沒有,所以,她的存在,只是讓「一個女人說相聲」存在著,至於好與不好,真的是很難說的了。         我一共聽了三場相聲,兩場在名流茶社,一場在中國大戲院,區別很大。在名流茶社裡,只要一開口,台下就會有人響應,打個比方吧,比如逗哏的說「今天西邊出了個太陽」,當然捧哏的就說「沒見過」,一句話沒完,台下就有叫「見過,見過……」,然後看你怎麼演。當然,演員們很有經驗,逗哏的一句「你瞧,別人都見過,就你沒見過」,就算過去了。不僅如此,但凡有什麼包袱要抖,台下的都是老聽眾了,他們才不會等你抖了出來,再跟著笑一會,他們早就嚷一聲,把你的包袱給抖了,所以,這是實實在在的藝術,就要看演員在台上怎麼應付各種場面,這種情況,可能就只在相聲、二人轉裡比較多。         相比之下,中國大戲院的場子要比名流茶社「挺刮」得多;在中國大戲院裡看的人,從打扮上看,「檔次」要高一點,然而呼應也少,笑聲就也少卻許多,不禁使我想到崑曲,「檔次」高到頂了,大家竟連鼓掌都不敢(不屑?不懂?不會?),也真是走到末路了。         我們都在電視裡看到過說相聲的,然而殊不知現場版的相聲和電視上的,可謂天差地別,大相逕庭,電視裡的,溫溫和和,而現場版的,可謂高潮迭起,有幾次直把我笑得掉出淚來。我們知道,說相聲的,喜歡說「我們團裡的某某某」,在電視裡,就一直說下去了,而在現場,那個被說到的「某某某」就從後台走上來,指著逗哏的鼻子說「你說你的相聲,甭沒事找事啊!」,然後晃晃悠悠地下去了,把個逗哏的晾在台下,繼續表演。也有的時候,逗哏的說錯了話,捧哏的拿起扇子就打,一下下地打逗哏的光頭(當然,不是個個都是光頭),台下又是一片大笑。         這才是真正的,活著的藝術,等我回到上海,週一(8月21日)晚上讀報,說是昨天開始東北的二人轉入駐上海,在群眾電影院演出,結果效果不甚理想,首先演員抱怨音響太輕,而觀眾則認為已經太響,又說典型的樂隊起鬨,插科打諢,不被上海觀眾接受,而倒是「轉手帕」之類東北人已經看厭了的東西倒頗受上海人的喜歡。我曾經在瀋陽的「鐵西」看過二人轉,當時女演員「不小心」(當然是「故意」地)裙底走光,當時只聽「啪」的一聲,樂隊裡摔出一個人來,滾在台上,原來是看得太仔細,太靠前,摔出來的,這就是典型的二人轉,很市民化,不知怎麼的,到了上海,就行不通了。         再紀錄一件事,我在天津還買了一些戲曲的VCD,當時叫了一輛三輪車,去找店,找到店後,我挑選片子,三輪車伕也在看,然後,他就問:         「這套《動物世界》多少錢?」         「四十。」         「嗯,那這套《紅太陽》多少錢?」         「六十五。」         「嘛玩意兒?《紅太陽》比《動物世界》還值錢?」

[天津]天津聽相聲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天津(8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),不聽相聲怎麼行?於是一到天津,就問了出租司機,司機聽說我要聽相聲,神采飛揚,說了一大通天津人怎麼懂戲,怎麼看戲,最後告訴我,要聽相聲,有兩上去處,一個是「啟明茶社」,一個是「中國大劇院」。 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辦完事,上網一查,沒有找到「啟明茶社」,不過網上的朋友說「名流茶社」不錯,於是決定去瞅瞅。         飯都沒吃,就叫了輛車到名流茶社,名流茶社在和平區文化宮的裡面,二樓,其實是個大禮堂,改成了茶館。那時是十二點三刻,茶社裡只有一個人,說是一點開始賣票,二點有演出,我問他能不能先賣張票給我,被拒,於是出門回到街上尋食先。         吃過午飯再去,已經一點三刻了,回到茶社,已經有些人了,服務員也來了,一進門,就很客氣「您坐哪兒?往前排坐,看得清楚。」一直把我帶到頭排,我嫌頭排太過招搖,坐了第二排。服務員又說了「這位……,您看,給您沏壺什麼茶?您是要綠茶、茉莉,還是鐵觀音呢?」我要了鐵觀音,服務員拿走了我四十五元錢,又問「您再來包瓜子?切盤西瓜?」         不管怎麼說,雖然第一第二排的票子貴,但是光這幾聲招呼,就讓人覺得舒服,後來才知道,戲票裡含著茶錢,不用另沏茶的。坐不過多會,人都來了,就連第一排,也坐滿了,就有一個人上台,把桌上的一個包袱打開,包袱布就是塊桌圍,上面印有「眾友相聲社」,然後把包袱裡的扇子、快板、毛巾都整理好。         台上的燈亮了,報幕的上來,是個很高的大胖子,第一個節目,快板。天津的相聲第一個上台的,總是快板,這天唱的是《繞口令》,傳統耍嘴皮子的段子,唱得不錯,一到難的地方,台下就鼓掌叫好,氣氛很是熱烈。         還看到了劉春慧,這個演員我前幾天在中央電視台見過,她是個賣烤羊肉串的,但是喜歡相聲,就拜師學藝,結果每天說相聲,每天賣烤羊肉串。但是,那天我聽了她的相聲,可以說,是整個下午,表現最差的。究其原因,不出彩嘛。為什麼?因為茶館的相聲不同於電視,必要有插科打諢,甚至要稍有點「葷」的,台下再過癮。男人演的時候,說著說著,不是成了別人的爸爸,就是佔了別人媳婦的便宜,而一個女人演,這點笑料全沒了,而且楊春慧是逗哏的,連「被人出外快」的機會也沒有,所以,她的存在,只是讓「一個女人說相聲」存在著,至於好與不好,真的是很難說的了。         我一共聽了三場相聲,兩場在名流茶社,一場在中國大戲院,區別很大。在名流茶社裡,只要一開口,台下就會有人響應,打個比方吧,比如逗哏的說「今天西邊出了個太陽」,當然捧哏的就說「沒見過」,一句話沒完,台下就有叫「見過,見過……」,然後看你怎麼演。當然,演員們很有經驗,逗哏的一句「你瞧,別人都見過,就你沒見過」,就算過去了。不僅如此,但凡有什麼包袱要抖,台下的都是老聽眾了,他們才不會等你抖了出來,再跟著笑一會,他們早就嚷一聲,把你的包袱給抖了,所以,這是實實在在的藝術,就要看演員在台上怎麼應付各種場面,這種情況,可能就只在相聲、二人轉裡比較多。         相比之下,中國大戲院的場子要比名流茶社「挺刮」得多;在中國大戲院裡看的人,從打扮上看,「檔次」要高一點,然而呼應也少,笑聲就也少卻許多,不禁使我想到崑曲,「檔次」高到頂了,大家竟連鼓掌都不敢(不屑?不懂?不會?),也真是走到末路了。         我們都在電視裡看到過說相聲的,然而殊不知現場版的相聲和電視上的,可謂天差地別,大相逕庭,電視裡的,溫溫和和,而現場版的,可謂高潮迭起,有幾次直把我笑得掉出淚來。我們知道,說相聲的,喜歡說「我們團裡的某某某」,在電視裡,就一直說下去了,而在現場,那個被說到的「某某某」就從後台走上來,指著逗哏的鼻子說「你說你的相聲,甭沒事找事啊!」,然後晃晃悠悠地下去了,把個逗哏的晾在台下,繼續表演。也有的時候,逗哏的說錯了話,捧哏的拿起扇子就打,一下下地打逗哏的光頭(當然,不是個個都是光頭),台下又是一片大笑。         這才是真正的,活著的藝術,等我回到上海,週一(8月21日)晚上讀報,說是昨天開始東北的二人轉入駐上海,在群眾電影院演出,結果效果不甚理想,首先演員抱怨音響太輕,而觀眾則認為已經太響,又說典型的樂隊起鬨,插科打諢,不被上海觀眾接受,而倒是「轉手帕」之類東北人已經看厭了的東西倒頗受上海人的喜歡。我曾經在瀋陽的「鐵西」看過二人轉,當時女演員「不小心」(當然是「故意」地)裙底走光,當時只聽「啪」的一聲,樂隊裡摔出一個人來,滾在台上,原來是看得太仔細,太靠前,摔出來的,這就是典型的二人轉,很市民化,不知怎麼的,到了上海,就行不通了。         再紀錄一件事,我在天津還買了一些戲曲的VCD,當時叫了一輛三輪車,去找店,找到店後,我挑選片子,三輪車伕也在看,然後,他就問:         「這套《動物世界》多少錢?」         「四十。」         「嗯,那這套《紅太陽》多少錢?」         「六十五。」         「嘛玩意兒?《紅太陽》比《動物世界》還值錢?」

叫好與鼓掌 7月22日小劇場戲評

  第一折,《下山》,在時間上,是與《思凡》同時發生的,色空當時在那裡準備”不免逃下山去”,本無這邊也”不免逃下山去”,然後兩個人碰到,就有了《雙下山》。演戲的小朋友據說據顧兆琳講好像得過什麼第一名。戲演得還不錯,小朋友嘛,只說了一年兩年,能夠唱得如此,已經挺不容易了。衣服偏大,明顯是小人穿大衣裳,許多地方,硬之之地紮起來裹起來,看著有點好玩。小朋友唱得還可以,最值得推敲的是笑,那笑只是擠出來的笑聲,刻意要模仿老師的笑聲,然而笑聲是不連貫的,我經常在開車的辰光聽劉異龍的《下山》,劉雖然如今已是”墮落”了,但他的《下山》唱片的確經典,特別就是笑聲,笑得自然,笑得開懷,小朋友還有得好學了。   小朋友的佛珠功也不行,在頸上轉了幾圈之後,不能自然地落到兩膀上,於是也不能自然地甩到天上去,要停頓一下,把佛珠放到位,才能扭身甩佛珠,居然停頓的時間很短,但完全能夠看出刻意的痕跡。順便再說一聲,小朋友謝完幕,是逃下台去的,很是可愛。   第二折,《遊園》,閉起眼睛也能想像得出怎麼演的一折戲,記得春香的指導老師是金采琴,就是華文漪的春香。小姐長得很高,而且笑得甜甜的(不過Sam對這個杜麗娘的感覺就是”不夠甜”,我還覺得太甜了呢,真是奇怪),小朋友們扮相不錯,小姐個子挺高,明顯要比其他的那些男生高。兩個人演得都很認真,中規中矩,問題是太中規中矩了,要轉身一起轉身,要抬手一起抬身,明顯是一淘教出來的,有點象拷貝似的,於是好好的遊園,給演成了街舞,其中有個轉身的動作,使我想起了《霹靂舞》裡的轉身來,好像兩個人裝在同一個要傳動軸上轉的。   小姑娘到底年紀還小,身材只是拔高而已,正面看著尚可,側面看去就是薄薄的一片,全無起伏層次,等再轉回來,感覺上就是平面的了。戲倒真的還不錯,水袖雖然也是亂七八糟的,但總比讓張洵澎來教個”惡形倒怪”的要好。   第三折,《酒樓》,這折戲我以前沒看過,差點就和《佔花魁》的《湖樓》搞在了一起,倒是蝸牛提醒了我,出了一回洋相。《酒樓》說的是郭子儀在酒樓上看到安祿山飛揚跋扈,一個人吃悶酒,躊躇滿志的故事。   這折戲,現場笑聲一片,原因是演酒保的小朋友實在太小了,不但小,而且可愛,身高不過一米三四左右,打扮穿著,全是大人的,然而身形、口音全是小孩子,著實好玩。其中有一次,酒保要搬張椅子,可能人小,還不是很搬得動,有點跌跌撞撞的,台下又是笑聲一片。   這折戲,應該是老生戲,雖然老生也是個小朋友,然而酒保只有他一半高,戲全被酒保搶掉了,大家只顧看酒保,幾乎忘卻了郭子儀。戲,不是故意搶的,這才叫搶戲的最高境界。   第四折,《扈家莊》,王芝泉的看家本事,傳給了谷好好,這回又傳給這個小朋友。小朋友扮相特別好,很有英姿,小朋友演得不錯,但終究功底不行,又唱又打地就有點喘了,到後,雖然帶著無線話筒,還是唱得幾乎聽不出來。不過,崑曲打戲本來就差,小朋友不過沒練多少時間,已經能有如此境界,實在值得誇獎。   這回看戲,最大的感覺是:有人叫好了。記得94年在蘭馨看戲,只要是武戲,始終台下有人叫好的;文戲也有,只有沒有武戲那麼熱鬧。後來漸漸地,喊好的就少了,再後來,竟至無人叫好。記得上回谷好好演扈家莊,最好只是幾下鼓掌,讓人傷心。我一直覺得,看戲就是要熱鬧些,戲不是大劇院的交響樂,就要有台下的呼應,演員才會更加投入。   我在想,這叫好一事,可能也從側面反映出如今崑曲的式微。你想,難得看戲的人,根本就不敢叫好。第一,怕叫得不對,該叫的時候沒叫,不該叫的時候倒叫了,不但如此,連鼓掌也是,結果好好的一段唱完,大家不敢鼓掌,一定要等看到演員往台下走了,才開始鼓掌,真是讓人興味索然。第二,怕叫得不好,或許有的段子,在老觀眾眼裡簡直一塌糊塗,即便新戲迷聽了覺得好,也不敢叫好,怕被人看出是個”新雛”。   這回的戲,很是熱鬧,原因有三。其一,學生多,在場有三分之一是這些演員的同學,就像超女啦啦隊似的,小朋友才不管到底好不好,只管起鬨就是了。其二,老師多,老師都是懂戲的,什麼時候唱完,什麼時候演完,更加上什麼時候正好”一口氣到底”,他們都知道,他們也都能恰到好處的應和起來。其三,演員小,你想老演員唱得勿好,你叫了好,別人知道你是不懂戲,而小朋友再怎麼不好,鼓勵總是可以的,你再怎麼叫好,也不會漏了底,於是大家便不吝惜叫好與鼓掌了。   我覺得,是不是每次演出崑劇團也準備些”托”呢?每回有演出,讓這些托分散坐開,該叫好、該鼓掌的時候,起個哄,別人就敢跟上了,這樣的次數多了,新戲迷也就知道該如何”造勢”了,只有下面熱鬧起來,台上的演員才能”活”起來。   最後一折是倪傳鉞先生傳授的《尋親記》一折,是《出罪-府場》,由袁國良、余彬等演出,反正前面看過小朋友演戲,一下子換成”正宗”的樂隊,”正宗”的演員,整個就覺得神清氣爽起來,笛聲也到位了,聲腔也舒服了,就是一跪一走,也像樣了,看來,當真是”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”啊!   《尋親記》算是新排的老戲,我以前沒看過,這一折說的是男主角受人冤枉,要秋後問斬,結果妻子替夫告狀,為官的免了丈夫的死罪,改成發配,與妻子臨別之前,有大段的分別情節,無非就是丈夫”象煞有介事”地要妻子不改嫁,要妻子生下腹中孩子姓自己的姓,放在幾十年前,定算”封建糟粕”。   在走廊裡,看到上昆7月27日要赴深圳,看到行程安排中有六人可乘飛機(老蔡、梁谷音等),餘下的二十多人只能乘火車(黎安、沈MM等),一想,昆團至少還是國營的,按級別來的,於是想起六個乘飛機中有個別不認得的名字,想必是黨委書記之類的了。 Date: July 2, 2006 12:08 AM Topic: 《金雀記 喬醋》賞玩及其它   7月1日,建黨八十五週年,是日,崑曲界紀念沈傳芷誕辰百年,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摺子戲專場。   崑曲,曾經被共產黨禁演多年。   第一折《繡繻記 蓮花》,一般。   第二折《玉簪記 問病》,還是那句老話,岳美緹演正人君子比較好,演風流公子就有欠缺。戲中的潘必正,裝病不像裝病,倒像是真病。整個一折,讓人覺得是共產黨員”輕傷不下火線”,倒下去再起來的架勢,這算是我見過的最”那個”的潘必正了。   第三折《爛柯山 潑水》,梁谷音演崔氏,許多人都覺得演得太過,有點嚇人,我倒覺得既然演”瘋婆子”,就要入戲,雖然瘋,仍不失舞蹈的美,這才是崑曲的真諦所在。個人覺得,這回的崔氏演得很好,服裝又完全借過了梁谷音發福的身材,這把年紀,還能如此,絕對不錯了。   第四折,《金雀記 喬醋》,聽我細細道來。   《金雀記》的男主角姓潘名岳,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是誰,然而說到他的表字,就厲害了。潘岳字安仁,俗稱”潘安”,對了,就是那個”開著空敞篷車出去,由於長得夠酷夠帥,女人們把鮮花水果扔給他,扔得車子裝滿”的潘安潘先生。…

《金雀記 喬醋》賞玩及其它

  7月1日,建黨八十五週年,是日,崑曲界紀念沈傳芷誕辰百年,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摺子戲專場。   崑曲,曾經被共產黨禁演多年。   第一折《繡繻記 蓮花》,一般。   第二折《玉簪記 問病》,還是那句老話,岳美緹演正人君子比較好,演風流公子就有欠缺。戲中的潘必正,裝病不像裝病,倒像是真病。整個一折,讓人覺得是共產黨員”輕傷不下火線”,倒下去再起來的架勢,這算是我見過的最”那個”的潘必正了。   第三折《爛柯山 潑水》,梁谷音演崔氏,許多人都覺得演得太過,有點嚇人,我倒覺得既然演”瘋婆子”,就要入戲,雖然瘋,仍不失舞蹈的美,這才是崑曲的真諦所在。個人覺得,這回的崔氏演得很好,服裝又完全借過了梁谷音發福的身材,這把年紀,還能如此,絕對不錯了。   第四折,《金雀記 喬醋》,聽我細細道來。   《金雀記》的男主角姓潘名岳,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是誰,然而說到他的表字,就厲害了。潘岳字安仁,俗稱”潘安”,對了,就是那個”開著空敞篷車出去,由於長得夠酷夠帥,女人們把鮮花水果扔給他,扔得車子裝滿”的潘安潘先生。   歷史上的潘先生是個大孝子,以至於進了”二十四孝”,歷史上的潘先生,用情專一,娶的是楊肇的女兒,而非戲裡的井文鸞。不過,歷史上的潘先生口碑不佳,是個阿諛奉承之輩,拍馬屁拍錯人頭,到最後居然拍得滿門抄斬,落得個”夷三族”的下場。歷史是歷史,我們只說戲。   《金雀記》是部喜劇,說的是潘先生與夫人當年以金雀定情,後來失散,再後來,潘先生將金雀贈與”相好”巫姬。等兵事過去,潘先生做了官,也尋到了夫人,夫人與潘先生重逢途中得遇巫姬,知曉他們故事,最終促成良緣之事,於是”兩女事一夫”,”從此以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”。   夫人遇到潘先生後,想想定情信物居然送與他人,雖然”小女人”良心很好,但是自己總歸是被潘先生蒙在鼓裡,心有不甘,要”做做規矩”,”校校路子”;潘先生等到老婆來,只待”今朝喜得交鴛頸”,打算過了今夜,等有機會再把真相說出,卻不料夫人已經盡知,正要戲弄他一回。於是就有了這折《喬醋》。喬是”假裝”的意思,”喬醋”就是”假裝吃醋”的意思,至於這醋是真是假,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。   雖說潘先生本是河南人,可在這折戲中,卻是個十足的上海男人,至少,對於”老婆吃醋”一事,實實足足像個上海男人,上海男人對付老婆”作”的手段,潘先生都掌握得淋漓盡致,至於有多少本事,且看:   第一招,戇。戇是假的,是裝出來的,所以叫”裝戇”,只望和夫人”糊糊調”,就”糊”過去了。於是夫人道一聲”金雀”,潘先生跟一聲”金雀”,夫人說拿來取線繫起,潘先生也道取繫起,如此裝戇,潘先生決定正確。夫妻有事,這第一件,必是要裝戇,千萬不可見到老婆面孔鐵板,盡數招供,老婆本不過為了汰腳水太冷而犯嗔,偏偏男人”拎勿清”,把私房銅鈿招了出來,恐怕”吃勿了,要兜著走”。所以但凡碰著夫人面色不善,裝戇為先,聽清老婆口風,再作打算。   第二招,拖。裝戇不成,就要想辦法拖伊過去。潘先生見夫人執意要金雀,無奈只能拖過去再說;這時,潘先生心中也不知道夫人是否知曉真相,但凡男人,必有僥倖心理,權當她不知,拖得過去拖去,過了今晚再說。半夜”喜得交鴛頸”,自可使出渾身解數來,待夫人開心時,再說得不遲。   第三招,賴。拖勿過去,想辦法賴脫伊。奇怪得很,潘先生眼見夫人拿出兩隻金雀來,知道必有蹊蹺,只望自己的那只是夫人拾來的,怎麼丟失地尚未想好,不如先賴了再說。於是有了”下官那(哪)有此事”、”下官什麼虧心短行呢?”、”下官並無背行蹊徑”三句,這位倒好,也不討論金雀了,反正夫人指責的錯誤,我一概沒有做過,這就是”賴得過去賴起來”。   第四招,哄。孰料這回夫人有備而來,不但拿出金雀,而且還拿出信來,賴是絕對賴不掉了。這裡潘先生再祭出一法來,謂之”哄”。於是潘先生道”非是我虧心短行,你從來賢惠稱”,注意這句,這句話是沒有邏輯關係的,”非是我”還是承著上面的”賴”,既然”賴勿過去”,就拍拍馬屁,稱夫人向來”賢惠”。既然說了你賢惠,你就不能發飆,不但不能發飆,而且要讓我討小夫人,否則如何稱得上”賢惠”兩字呢?潘先生的夫人到底是大家閨秀,不像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裡夏雨他媽說完”你媽是有文化的人,從來不打人罵人”便是一頓爆捶;潘先生料定了夫人做不出那種事來,便把夫人”哄”到賢惠”道”上,便準備讓夫人”著了道”。   第五招,苦。賴勿脫,只說訴苦,希望老婆心軟下來。別的事倒也罷了,這回可是要討小夫人哎,夫人雖是好人,卻是聰明人,心知這小夫人不討也是不可能的,但無論如何,規矩總要做到位的。於是,夫人說”我平昔是極賢惠的,今日沒(麼),權且不賢惠這一遭。”,眾位看官,夫人到此,把態度表明了,所謂”此事沒商量”。潘先生一計不成,又生一計,眼見著真相曝露,賴也賴不掉,哄也哄不過,只能博取同情,所謂”訴苦”也。苦到什麼地步?苦到告訴夫人那個女人為了自己”跳崖”,以此來博得夫人的同情心,只求網開一面;只冀女人都心軟,心一軟,事則成也。。大家注意,潘先生至此還沒有說過是”自己喜歡人家”,只說是”人家喜歡自己”,而且”喜歡得要死”。   第六招,推。事體總歸是事體,做了做了,但是出發點不能錯,定要說”我也沒有辦法啊”。誰知夫人不依不饒,根本不信這種事是一廂情願的,所謂”一隻碗勿響、兩隻碗叮噹”。這時潘先生,可比上海人還要上海人。上海男人,做錯了事,必有是苦衷的,萬萬不敢承認”老子就喜歡這麼幹”,這種話,殺了上海男人,也不敢說的。這裡,潘先生也是如此,萬萬不敢說”我就喜歡那個妮子”,於是就把責任推到”山公”上,這個山公,就是竹林七賢的山濤,夠有名了吧?這就叫狐群狗黨,出了錯,就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,潘先生於是告白”下官實無意於他,怎當得山公在旁再三攛掇,……,山公作主的,下官也是沒奈何……”。大家看看,這個傢伙,便宜佔盡,外快出好,居然全推到”山公”頭上,真不愧為”個中老手”啊。   第七招,嗲。俗話說”男人怕嗲,女人怕盯”,啥曉得”嗲”也是上海男人的一大絕活。夫人看穿潘先生”挖空心思”,決定幫伊”好好叫汰汰腦子”,決定”上綱上線””講講清爽”,於是夫人講”你既有意於他,何不先著人來報我知道,然後成事,而乃率意徑行,這等大膽”。大家讀過《紅樓夢》的知道,賈赦要納妾,鴛鴦不肯,結果邢夫人生了氣,由些可見,過去討小夫人,不只是老爺一個人的事,乃是老爺和太太一起娶的。就像現在,買車買房,如果男人做了主,先斬後奏,夫人定然不開心,當時討小夫人,也是這樣的。潘先生”生米燒成熟飯”,夫人雖然開明,也要”校正路子”,否則只怕”有此一遭,便有下回”,於是夫人才有這麼些話出來。這個是原則問題,潘先生心中只求過關,怕萬一談僵,後來的事(接回家中)就麻煩了,於是不妨放放軟,發發嗲,只能說”是是是”,夫人說”可惡”,潘先生越發嗲起來”其實可惡,夫人見教得極是”。戲演到這裡,好大的一個官,在夫人前打恭作揖,極盡發嗲之能事,往往能引出台下笑聲一片。   第八招,進。嗲過之後,發現還是有機會的,於是便要”進”上一步。潘先生的進,就是要把”小女人”接回家中,這裡的”進”,依然是”以嗲為進”,夫人說”你本是個狂生”,潘先生說”是是,是個狂生”,夫人說”近來嚇,覺得太狂些”,潘先生更嗲”好夫人,允了罷”,夫人還在氣頭上,斷然來句”不許”。潘先生沒料到說了半天,還是”不許”,驚詫了一下”嚇”,表示疑問,夫人見此,再次說道”不許”。   第九招,怒。注意,注意,上海男人,哪個真敢和老婆怒的?所以,這裡的”怒”,是”佯怒”,就是”假裝光火”的意思。潘先生將聲音提高八度,凶道”夫人若不許沒(麼),我就……”,這一段,對一次這個摺子的人,感受最深,因為戲劇表現的衝突達到高潮,不明就裡的人一定以為潘先生是要”打老婆”了,台上的演員也很配合觀眾的猜測,夫人頓作驚恐狀”就什麼?”,潘先生再次急道”我就……”,夫人再問之”你就怎麼?”當然,潘先生是不會真的打的。記得以前有一部電視劇,叫做《不要和陌生人講話》,是說家庭暴力,老公打老婆的,然而這部電視劇在上海根本沒人看,究其原因,這樣的情節在上海沒有共鳴,在上海,”老婆勿要打老公,已經蠻好了”。   第十招,繞。這裡的”繞”,是句上海話,讀音讀”鳥”,說得好聽點,是再三嘮叨,說得難聽點,就是”耍無賴”。小孩子看到好玩具,一遍遍地說”我要嘛,我要嘛”,就是”繞”,如果在櫃檯前不走,就是”耍無賴”了。潘先生前面說”我就……”,其實是”就要跪了”,潘先生當真跪了下來,並且表示”要夫人見允了,才敢起來”,看到了不,就像小孩子對於玩具”不買不走”,這位潘先生”不讓接回來,不站起來”,這個”無賴”,”耍”得厲害。   這折戲,春節的時候,在南京看過老蔡的學生程敏與徐文秀演的《喬醋》,這回又看到了老蔡與張靜嫻的,很有興趣說上兩句。說到唱,姜當然是老的辣,然而說到演麼,個人認為,程敏倒真有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”之勢。老蔡,看樣子是上海男人做得太久了,是”著著實實”的”真”怕老婆,”嗲”著實發得可愛,”裝戇”也是恰到好處;只是別說”怒”了,就是”佯怒”也”佯”不來,那幾句”我就……”,讓台下的觀眾一看便知是要跪了,老蔡的潘岳,是真真打心裡”怕”,只求老婆能饒了過去,讓人感覺到”為了小老婆,也不至於窩囊成這樣”,又讓人感覺到”膽子小到實梗,還敢討小呵?”。程敏的演,就起伏頗多,讓人覺得他的”怕”,實則是”又敬又愛”,他不是怕老婆,而是給足老婆面子,給老婆有足夠的餘地把”台階”送過來,讓自己下,記得《喬醋》的最後,潘先生要笑上幾聲,程敏的笑是”哈哈,還是著了我的道”般的笑,而老蔡的笑是”老婆終於不生氣”了的笑。老蔡到底胖了,肚皮迭出,和老婆發嗲時,不是用胯部去輕輕”拗”一下,而是挺出肚子去頂一下,倒也著實可愛。

幾位曲友的博客

當時明月在 曲友楚雲的博客,楚雲是喜歡崑曲和越劇的女豪傑,與越劇院的小MM過從甚密,和她聊天很有趣 蟲蟲居 好妹妹「蝸牛大不大*大」的博客,很厲害的小朋友,大學一年級,閒著沒事,把古琴調好音,彈一曲《梅花三弄》,還好沒「彈《瀟湘水雲》一曲」 唯以不永傷 曲友食有魚的博客,食有魚是位雅人,中文好,英文也好,和我一樣喜歡Garfield的Merriam-Webster 菩薩蠻 這位朋友,衹是大家互相在對方的博客上留留言,不過,也是位很有趣的人 林林女飛俠 南京的一位曲友,真真可當得上「俠」字,為人熱情、爽快,曾在大雪中帶我去了省昆,看了省昆排《桃花扇》,而且還給了許多久覓不得的視頻資料,是個很值得交的朋友

九恨張沈牡丹亭

  去年12月24日,昆團在小劇場演《牡丹亭》,俗事勞事,未能親睹,幸楚雲告之,略有準備。今天,欣攜小豆前往,楚雲已經準備了兩張學生票(臉紅一紅)給我們,還差一張,門口的金老師說「再買一張15元的吧」。場內,正在賣《繡襦記》的票,楚雲說「崑曲的票不用先買,到時金老師會在門口叫『沒票的同學到這裡來』」,笑一笑,幸好還有金老師這樣的好人,所以每次衹要演崑曲,戲院門口的黃牛總會虧本。   整齣戲,三個小時,觀後九恨,如下: 第一恨,改編整理   戲看得多了,也懂了一點後,最怕的就是這四個字,戲未開始,字幕打出「據一九五九年俞振飛、言慧珠演出劇本改編整理」,看到這四個字,心就冷了一半了,好好的戲,照的老本子演不行嗎?非要來個「改編整理」,當然「老本子」不說是最早的曲譜麼,也該是《集成曲譜》之類的,而不是梅老闆的「大堆花」,當然梅老闆也有他的難處,一個大班子要他養,龍套都得上場,衹能整個「大堆花」出來了。解放後,劇團是國家的,要誰不要誰,那可不是梅老師(老闆改稱老師)說了算的,而是黨委書記說了算,大堆花當然保留下來了,衹能一嘆啊。其實,就拿最傳統的說法「戲曲要符合時代」,那時改編的戲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,而那個時代是已經被證明錯誤了的,拙見那時的許多改編,不必至今拘泥,有許多刪改了的唱段,不妨再改回去。我們有的時候,覺得把「當中的」改成「新的」,是種創舉,殊不知把「當中的」改回「老的」,也是一種創舉,甚至在勇氣來說更甚於前者呢。   想到今年即將上演的四套班的《長生殿》,簡直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,好好的戲,一改再改,雖說已經認識到西洋樂不宜引入傳統戲曲,卻還聽說「改編了語言以減少觀眾的排斥感」、「運用蒙太奇手法展現……」云云,今天在劇場休息時,見到老蔡,差點就忍不住對他說「你們就不能好好演戲嘛?非要搞什麼創新、改編。」哎,一嘆啊,趁現在有看就多看看吧。 第二恨,沈美眉的水袖   沈美眉今天的水袖,可以用「慘不忍睹」四字形容,從遊園上場,梳妝一段,沒過幾句,水袖已經塌了下來,水袖唯一向樣子的,衹有在園中時的一會兒,甩得上來,翻得服貼,而其它的時候,簡直象老北京烤鴨店的跑堂,胡亂把抹布往袖口一塞了事,始終是「蕩」在那兒的,不知是不是現在戲服採用重磅樣子,滑而重的緣故。更有甚者,驚夢一段,張軍牽著沈美眉的水袖,前後甩上幾下,這倒是傳統演法,無奈沈妹妹的手在袖子裡舉得太高、又過僵硬,乍一看,彷彿袖裡有只斷手一般,著實嚇人;還有兩次,張軍牽沈美眉的水袖,而水袖沒有翻正,是反折著牽的,大大影響美感啊。看來,青年演員的做功,還著實要苦練呢。 第三恨,沈美眉的扇子   沈美眉是張洵澎的學生,老師要不是酷似言慧珠,恐怕也要落個「惡嗲」的名聲,話雖如此,張的扇子還是別有一功,舞起來也可謂別有一功。無奈同樣的一把扇子,到了沈美眉的手裡,乃是「定格擺」的,扇子的舞動絲毫沒有流暢之感,好在我是現場觀看,否則我一定以為是DVD機「軋片」所致。 每四恨,一個假戲臺   昆團這回學浙昆《長生殿》,弄了一個復古的戲臺背影,雕樑畫棟,上書「餘音繞樑」四字,兩邊的對聯是「此曲只應天上有,人間難得幾回聞」,倒也不失美觀,無奈那個戲臺,有「出將」、有「入相」,衹是演員一次也沒從此兩門走,依然從幕布後上臺下臺,好好的一個戲臺,形同虛設,未免讓人有「附庸風雅」之嫌。另外,蘭心劇院的大幕上破了一個洞,我也不恨了,衹是一笑吧。 第五恨,燈光的濫觴   既然搭了古戲臺,那就老老實實地演吧,還非要在燈光上擺花樣,尋夢一段,兩支藍光對著沈美眉,那時杜麗娘尚在人間,卻活脫脫地演成了鬼戲,可嘆,可嘆。建議崑曲以後的演出,一光到底,古時藉著月光還演戲呢,卻不曾聽說廣寒僊子幫著調光的。 第六恨,硬梆梆的蘇州話   侯哲是我挺喜歡的一位年青演員,無奈這回漏了底,他的蘇腔念白實在太硬了。我是蘇州人的孫子、也是蘇州人的老公,對蘇州話也算別有一功,甚至有人說我的蘇州話可以打到九十五分。怎道石道姑與賴頭黿(字幕錯作「元」字)一段,兩個人在臺上對白,聽得我是「雞比疙瘩掉滿地」,的確,崑曲用的不是真的蘇州話,而是蘇腔官白,有點象說書先生說的「蘇州人打官腔」,可今天的那段,簡直就是「南下幹部學吳語」,讓人啼笑皆非。別的不說,一個「被」字,當唸作「撥」(上海話的「撥」),照普通話念了出來,就異常地可笑了。 {散場之後,我扶一個老戲迷下樓,七十多歲的老人,一口蘇州話,著實讓我感動一回。} 第七恨,節奏過快,或謂搶戲   不知是不是昆團借場子,有時間限制,整齣戲,給人有一種「趕」的錯覺,柳夢梅向杜麗娘做揖,人還在一步之外,「柳郎腰」尚未彎下,杜麗娘卻已逃到身後,記得俞五爺和梅老闆的戲,俞五爺上前,梅老闆看著,待俞五爺揖下,梅老闆突然閃開,乃是古代「女子不受男人揖」(受不起也!)的真實寫照,現在弄得像打情罵俏一般,就沒味道了。伴奏也是如此,話尚沒說話,伴奏催著就要唱,也恁急了些吧。   說到音樂,還聽到琴聲幾許(或者是古箏的低音弦),有點莫名奇妙的感覺。 第八恨,柳夢梅花痴   可以說柳夢梅是紈袴、是浪子,但柳夢梅絕不是花痴,今天的拾畫一段,張軍的幾聲笑,笑得不著痛癢、不著皮肉,真真好似花痴一般,歎為觀止啊! 第九恨,還是第一恨   本子改編得不倫不類,「幽媾」變成「幽會」倒也罷了,誰知緊接著就是「婚走」,兩人彷彿私奔一般。石道姑對賴頭黿說「我走水路,你走旱路,到……碰頭」,簡直就像看革命電影「你撤退、我掩護」一般,劇尾杜柳兩人執畫卷終場,亦好似工程剪綵一般,再一嘆。   最後補充一段,今天冷冰冰的春香倒還不錯,梳妝一段,揭開鏡覆時,自己先照一回,取小圓鏡時,自己先照一回,小女兒情態躍然,不錯.

減字譜

  我猜,沒有接觸過古琴的人,一定以為古琴很深奧吧,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,以致於我從小就喜歡聽,卻一直到了三十五歲,才敢真的去學(當然也有種說法,什麼「三十以不宜學古琴」),上面這張圖就是琴曲《洞天》的譜,其中的符號很像漢字是不?的確,就是漢字,只不過少了些筆畫什麼的,所以古琴譜也叫《減字譜》。   看暈了?其實減字譜很科學,相當相當的科學,只要三分鍾就可以教會,大家不妨先猜上一猜。

五知齋琴譜之指法

  《五知齋琴譜》的第一卷,講的是指法,先從右手的八大法托、擘、挑、抹、勾、剔、打、摘開始,講到左手的吟、猱,是一篇挺好的quick reference,我從前天開始(2006年元月3日),手抄此卷,覺得受益匪淺,於是決定就放在網上吧,望同好多多聯繫,多多指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