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龜

  路過南新雅,上海的名店了,信步走進去買些西點,杏仁塔三塊五一隻,咖哩角三塊三一隻,各要了兩隻,服務員飛快地包好食品,在收銀機上打好數字,收銀抽屜彈了出來。   「十三塊六角」,服務員說道。   「哦?勿來三,勿來三,」我一聽價鈿,跳了起來,「再加點啥。」   再加了一隻杏仁塔,服務員被我弄得「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」,只能懶洋洋地重新來過。   倒是邊上的服務員,已經笑彎了腰,弄得那個賣給我東西的人更是詫異,問了句「㑚認得啊?」   後來我給她解釋了一下,告訴她「十三塊六角」是只「烏龜」,因為任何一隻烏龜的背上,都有「十三塊」「六角形」的花紋,以前上海人買東西,若算下來正好十三塊六角,老闆一般會少收點,免得「收了只烏龜」;而現在南新雅是國營店,斷無「減免優惠」,只能我多買一件,免得「付了只烏龜」。   上海話中,「龜」不是「威」韻,而是「魚」韻,讀如「舉」,與「鬼」在上海話中的變韻是相似的。   不但相似,還有個以訛傳訛的故事呢,原來,不但有「烏龜」,也的確有「烏鬼」一物,當然不是指非洲朋友,而是江南水鄉的鸕鶿,這種水鳥通身墨黑,是漁民的好幫手。   江南農家還有樣東西,普通話叫做「鵝」,吳語中「鵝」的讀音和「我」一樣,那還了得?殺鵝豈不是「殺我」?吃鵝豈不是「吃我」?所以,「鵝」萬萬叫不得「鵝」。   「鵝」的樣子與「烏鬼」有點像,就是顏色不一樣,是白的,那就把「白」加在「烏鬼」前,於是「鵝」在蘇滬語系裡,都叫做「白烏鬼」。   還有種說法,因為鵝的眼睛有「縮小」功能,與牛相反,所以鵝雖小卻不畏人,牛雖大卻懼人,因此鵝可以看家,看家者,「護居」也,白色的鵝看家,就叫「白護居」吧。   反正,「鵝」是叫不得的,「白烏鬼」和「白護居」的發音是一模一樣的,如果不去考證,所有的人只以為是「白烏龜」,反正說的人、聽的人,都明白是怎麼回事,也沒有去深究的。   雖說烏龜是長壽的象徵,但上海人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傢伙,因為烏龜的名聲實在不好。   說來話長,長到好幾百年前,在明朝的前面,有個朝代叫元,元朝有部法律,叫《元典章》,裡面規定「娼妓穿皂衫,戴角巾兒。娼妓家長,並親屬男子,裹青頭巾」,從這段話我們知道,元朝的時候,妓女家中的男人,要戴青色的頭巾,到了明朝,這個規矩被保留下來,而且青頭巾變成了「綠頭巾」,其實青和綠本來就差不多,那時屬於賤色。   「綠帽子」一詞,就是從「綠頭巾」而來,妓女與他人淫,家中男人要戴綠巾,民婦與他人淫,丈夫就被戴上一頂看不見的「綠帽子」。   烏龜的頭是綠的,好似戴著一頂綠帽子,所以有淫行婦女的丈夫,俗稱「烏龜」,你想,名氣如此之臭,還有人會喜歡它嗎?   所以罵人「烏龜」是很嚴重的事情,所謂你可以侮辱我,但不可以侮辱我的家人,但凡一個男人被罵烏龜,多半是要拳腳相向,如果有刀的話,怕是要「兵刃相見」的了。   但也有膽小懦弱之輩,即便真正做了「烏龜」,也不敢響,任妻為所欲為,一如真的烏龜,把頭腳縮在殼裡,只求自保,這種傢伙就是「縮貨」。   「縮貨」就是「烏龜」,都只可用在男人身上,所以還有「縮屌」一詞,更是指明性別。縮貨在上海話中,主要是罵人膽小怕事,沒有勇氣,基本上已經沒有了「綠帽」這層意思。   上海人一點也不喜歡烏龜,和「烏龜」相關的詞,都是罵人的話,如「烏龜王八蛋」,王八就是鱉,上海人稱之為「甲魚」,據說王八是「忘八」的諧音,因為忘了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中的第八樣,沒有「恥」,就是「無恥」,所以王八是「無恥」的象徵,想想看,這「烏龜王八蛋」的殺傷力該有多大。   「烏龜賊強盜」主要是罵賊的,因為縱觀歷史,強盜在上海出現的次數實在不多,所以只剩了賊,賊一如烏龜,縮頭縮腦,偷偷摸摸,所以還是挺形象的,這種罵法,還有種咒罵的含義,只望賊人戴頂「綠帽」才好。 (寫於2008年1月11日)

烏龜

  路過南新雅,上海的名店了,信步走進去買些西點,杏仁塔三塊五一隻,咖哩角三塊三一隻,各要了兩隻,服務員飛快地包好食品,在收銀機上打好數字,收銀抽屜彈了出來。   「十三塊六角」,服務員說道。   「哦?勿來三,勿來三,」我一聽價鈿,跳了起來,「再加點啥。」   再加了一隻杏仁塔,服務員被我弄得「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」,只能懶洋洋地重新來過。   倒是邊上的服務員,已經笑彎了腰,弄得那個賣給我東西的人更是詫異,問了句「㑚認得啊?」   後來我給她解釋了一下,告訴她「十三塊六角」是只「烏龜」,因為任何一隻烏龜的背上,都有「十三塊」「六角形」的花紋,以前上海人買東西,若算下來正好十三塊六角,老闆一般會少收點,免得「收了只烏龜」;而現在南新雅是國營店,斷無「減免優惠」,只能我多買一件,免得「付了只烏龜」。   上海話中,「龜」不是「威」韻,而是「魚」韻,讀如「舉」,與「鬼」在上海話中的變韻是相似的。   不但相似,還有個以訛傳訛的故事呢,原來,不但有「烏龜」,也的確有「烏鬼」一物,當然不是指非洲朋友,而是江南水鄉的鸕鶿,這種水鳥通身墨黑,是漁民的好幫手。   江南農家還有樣東西,普通話叫做「鵝」,吳語中「鵝」的讀音和「我」一樣,那還了得?殺鵝豈不是「殺我」?吃鵝豈不是「吃我」?所以,「鵝」萬萬叫不得「鵝」。   「鵝」的樣子與「烏鬼」有點像,就是顏色不一樣,是白的,那就把「白」加在「烏鬼」前,於是「鵝」在蘇滬語系裡,都叫做「白烏鬼」。   還有種說法,因為鵝的眼睛有「縮小」功能,與牛相反,所以鵝雖小卻不畏人,牛雖大卻懼人,因此鵝可以看家,看家者,「護居」也,白色的鵝看家,就叫「白護居」吧。   反正,「鵝」是叫不得的,「白烏鬼」和「白護居」的發音是一模一樣的,如果不去考證,所有的人只以為是「白烏龜」,反正說的人、聽的人,都明白是怎麼回事,也沒有去深究的。   雖說烏龜是長壽的象徵,但上海人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傢伙,因為烏龜的名聲實在不好。   說來話長,長到好幾百年前,在明朝的前面,有個朝代叫元,元朝有部法律,叫《元典章》,裡面規定「娼妓穿皂衫,戴角巾兒。娼妓家長,並親屬男子,裹青頭巾」,從這段話我們知道,元朝的時候,妓女家中的男人,要戴青色的頭巾,到了明朝,這個規矩被保留下來,而且青頭巾變成了「綠頭巾」,其實青和綠本來就差不多,那時屬於賤色。   「綠帽子」一詞,就是從「綠頭巾」而來,妓女與他人淫,家中男人要戴綠巾,民婦與他人淫,丈夫就被戴上一頂看不見的「綠帽子」。   烏龜的頭是綠的,好似戴著一頂綠帽子,所以有淫行婦女的丈夫,俗稱「烏龜」,你想,名氣如此之臭,還有人會喜歡它嗎?   所以罵人「烏龜」是很嚴重的事情,所謂你可以侮辱我,但不可以侮辱我的家人,但凡一個男人被罵烏龜,多半是要拳腳相向,如果有刀的話,怕是要「兵刃相見」的了。   但也有膽小懦弱之輩,即便真正做了「烏龜」,也不敢響,任妻為所欲為,一如真的烏龜,把頭腳縮在殼裡,只求自保,這種傢伙就是「縮貨」。   「縮貨」就是「烏龜」,都只可用在男人身上,所以還有「縮屌」一詞,更是指明性別。縮貨在上海話中,主要是罵人膽小怕事,沒有勇氣,基本上已經沒有了「綠帽」這層意思。   上海人一點也不喜歡烏龜,和「烏龜」相關的詞,都是罵人的話,如「烏龜王八蛋」,王八就是鱉,上海人稱之為「甲魚」,據說王八是「忘八」的諧音,因為忘了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中的第八樣,沒有「恥」,就是「無恥」,所以王八是「無恥」的象徵,想想看,這「烏龜王八蛋」的殺傷力該有多大。   「烏龜賊強盜」主要是罵賊的,因為縱觀歷史,強盜在上海出現的次數實在不多,所以只剩了賊,賊一如烏龜,縮頭縮腦,偷偷摸摸,所以還是挺形象的,這種罵法,還有種咒罵的含義,只望賊人戴頂「綠帽」才好。 (寫於2008年1月11日)

相公

  戲台上旦角的一聲「相公」,悠悠傳來,直直地鑽到聽客的耳朵裡,聽得渾身酥酥的。「相公與小姐」,永遠是才子和佳人,讓人百看不厭。   我們都知道,「相公」是女人對自己丈夫的稱謂,然而為什麼要叫「相公」,卻居然怎麼都考證不出來,也算是奇事。上海人是從不叫丈夫為「相公」的,好像全國人民都不叫。上海人過去稱「愛人」,可是「愛人」難分性別。特別是現在同性戀也逐漸被大家接受,光說「愛人」,分不清那「愛人」是男是女,有點麻煩。為了方便,現在上海人一般都是「老公」、「老婆」地叫。   說到了同性戀,就來討論一下吧,上海話中,以前就是把男同性戀者稱之為「相公」的,而且還專指那些有女性傾向的男同性戀者,並且將「相公」用在那些舉手投足頗似女人的「娘娘腔」身上。   「相公」是個挺好玩,卻又沒有什麼大道理、大出典的詞。就像不知道「丈夫」與「相公」的來歷,同樣也不知道為什麼叫男同性戀者為「相公」。   我的父親畢業於上海著名的聖芳濟中學(St. Fransis),這是上海第一所天主教會中學,只收男生。   我經常聽父親說起校中的「相公」如何如何,我就奇怪得很,男校中當然沒有「妻子稱呼丈夫」這回事。而教規嚴格的天主教不可能在當年允許同性戀者存在(到現在也沒允許),所以應該另有其義。 父親當然知道,他告訴我,天主教會裡就像稱女性的神職人員為「嬤嬤」一樣,男性的,除了「神甫」外,一般的工作人員,就是「相公」。又是個奇怪用法,依然沒有出處,不過。我猜可能是外語的音譯吧。   還有更奇怪的呢,這句倒不是上海話裡的,叫做「種經略相公」,《水滸傳》中,魯智深「始投老種經略相公」,後來又從延安調至渭州,「小種經略相公處勾當」,瞧,有兩個「種經略相公」,一老一小,歷害吧?別說你讀不懂,就連當年金聖歎也沒讀懂,於是只評了一個字「奇」,算是完筆了。 後來終於有人研究出來,「老」、「小」是年紀,「經略」是官職,一種正五品的武將官職。「相公」則是尊稱,而關鍵的那個「種」字,居然是個「姓」而已,所以長長的一串,基本上就像「老王部長」、「小王部長」那麼簡單,你說好玩不好玩。   「相公」這個尊稱,可以隨便使用,《西廂記》的紅娘,就「張相公」叫得歡,雖然「相公」的歧義頗多,來歷又不清,卻到處可用。年輕男子可叫「相公」,讀書人可叫「相公」,文官可以,武將也可以。   以前讀書人都要考秀才,參加考試的叫做童生,童生也被叫做「考相公」,就是「參加考試的相公」。大多數童生都是小朋友,可見小朋友也可以叫「相公」,有些人考來考去考不上,因為童生是個「職稱」,所以雖然年紀老大不小,卻還是童生,還是「考相公」,而且是個「老相公」。   這些「老相公」考來考去考不進,就像一副麻將,打來打去打不贏。有麻將牌會肯定打不贏嗎?當然會,你要是不小心,多摸了一張牌,或者少摸一張,那牌還可能贏嗎?所以,在麻將裡,摸錯牌的,這一副就只能做「相公」了,多一張叫「大相公」,少一張則叫「小相公」。   要是牌和人家對死了,或者可以贏的牌早就打完了,豈不是也肯定贏不了的?這種情況也叫「相公」,是「活相公」,相應的,前者叫做「死相公」。在有些地方,對「死相公」是要被處罰的,比如輸了翻倍或者「摸啥打啥」等。 +脫骱四相公《上海熟語》P16 (寫於2008年1月10日)

相公

  戲台上旦角的一聲「相公」,悠悠傳來,直直地鑽到聽客的耳朵裡,聽得渾身酥酥的。「相公與小姐」,永遠是才子和佳人,讓人百看不厭。   我們都知道,「相公」是女人對自己丈夫的稱謂,然而為什麼要叫「相公」,卻居然怎麼都考證不出來,也算是奇事。上海人是從不叫丈夫為「相公」的,好像全國人民都不叫。上海人過去稱「愛人」,可是「愛人」難分性別。特別是現在同性戀也逐漸被大家接受,光說「愛人」,分不清那「愛人」是男是女,有點麻煩。為了方便,現在上海人一般都是「老公」、「老婆」地叫。   說到了同性戀,就來討論一下吧,上海話中,以前就是把男同性戀者稱之為「相公」的,而且還專指那些有女性傾向的男同性戀者,並且將「相公」用在那些舉手投足頗似女人的「娘娘腔」身上。   「相公」是個挺好玩,卻又沒有什麼大道理、大出典的詞。就像不知道「丈夫」與「相公」的來歷,同樣也不知道為什麼叫男同性戀者為「相公」。   我的父親畢業於上海著名的聖芳濟中學(St. Fransis),這是上海第一所天主教會中學,只收男生。   我經常聽父親說起校中的「相公」如何如何,我就奇怪得很,男校中當然沒有「妻子稱呼丈夫」這回事。而教規嚴格的天主教不可能在當年允許同性戀者存在(到現在也沒允許),所以應該另有其義。 父親當然知道,他告訴我,天主教會裡就像稱女性的神職人員為「嬤嬤」一樣,男性的,除了「神甫」外,一般的工作人員,就是「相公」。又是個奇怪用法,依然沒有出處,不過。我猜可能是外語的音譯吧。   還有更奇怪的呢,這句倒不是上海話裡的,叫做「種經略相公」,《水滸傳》中,魯智深「始投老種經略相公」,後來又從延安調至渭州,「小種經略相公處勾當」,瞧,有兩個「種經略相公」,一老一小,歷害吧?別說你讀不懂,就連當年金聖歎也沒讀懂,於是只評了一個字「奇」,算是完筆了。 後來終於有人研究出來,「老」、「小」是年紀,「經略」是官職,一種正五品的武將官職。「相公」則是尊稱,而關鍵的那個「種」字,居然是個「姓」而已,所以長長的一串,基本上就像「老王部長」、「小王部長」那麼簡單,你說好玩不好玩。   「相公」這個尊稱,可以隨便使用,《西廂記》的紅娘,就「張相公」叫得歡,雖然「相公」的歧義頗多,來歷又不清,卻到處可用。年輕男子可叫「相公」,讀書人可叫「相公」,文官可以,武將也可以。   以前讀書人都要考秀才,參加考試的叫做童生,童生也被叫做「考相公」,就是「參加考試的相公」。大多數童生都是小朋友,可見小朋友也可以叫「相公」,有些人考來考去考不上,因為童生是個「職稱」,所以雖然年紀老大不小,卻還是童生,還是「考相公」,而且是個「老相公」。   這些「老相公」考來考去考不進,就像一副麻將,打來打去打不贏。有麻將牌會肯定打不贏嗎?當然會,你要是不小心,多摸了一張牌,或者少摸一張,那牌還可能贏嗎?所以,在麻將裡,摸錯牌的,這一副就只能做「相公」了,多一張叫「大相公」,少一張則叫「小相公」。   要是牌和人家對死了,或者可以贏的牌早就打完了,豈不是也肯定贏不了的?這種情況也叫「相公」,是「活相公」,相應的,前者叫做「死相公」。在有些地方,對「死相公」是要被處罰的,比如輸了翻倍或者「摸啥打啥」等。 +脫骱四相公《上海熟語》P16 (寫於2008年1月10日)

繼續說頭

  上次說了許多「頭」,很好玩,這回繼續。「頭頭子」,也是個挺好玩的詞,在上海話中指長條形事物的一端。「馬路頭頭子」說的是「路口」;「鋼筆頭頭子」說的則是「筆尖」。   如果有人看到「腳腳頭」一定搞不懂到底是啥。「兩隻腳一個頭」,那不是人嗎?又或者是鵝?鴿子?哈哈,都不是。上海人把物體特別是帶湯汁的食物最後剩下的那點叫「腳」,一大鑊子羅宋湯,「湯吃光,菜吃光」,最後剩下鑊子底上薄薄的一層,就是「腳」,上海人通常稱之為「腳腳頭」。   正如「腳腳頭」一樣,「頭」在上海話中經常出現在詞尾,並不表達什麼特定的意思。比如上海人喜歡叫可愛的女孩子「妹妹頭」,這裡的「頭」就沒有什麼意思。   「妹妹」在上海話中發「美美」的音,如果加了一個頭在後面,則發「咩咩」的音,可以試一下學一聲羊叫,然後加個「頭」上去,「妹妹頭」本身的發音,就很可愛。   小姑娘可以叫做「妹妹頭」,男孩子則是「小鬼頭」(「鬼」音「舉」),也很可愛,家中小孩多的話,光靠「妹妹頭」、「 小鬼頭」是分不清的,所以編個號可以容易些。除了老大享有特權外,從老二開始,就是「阿二頭」、「阿三頭」排下去了,一直可以排到阿七頭、阿八頭等,最小的那個,還可以叫做「奶末頭」,可能是指「吃奶的最後一個」。   不僅在家中,就是在社會上,最小或者最後的,乃是排名最差的,名次最低的,也被叫做「奶末頭」。   男孩子除了「小鬼頭」之外,還有「光鎯頭」的稱號,「光鎯頭」的本義是光頭,然而不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剃了光頭,只要是男孩都可以叫「光鎯頭」。如果有人說「阿拉班級廿四隻光鎯頭」,千萬別以為那是少林武校,那人只不過是指全班有二十四個男生而已。   既然說到「鎯頭」,就從這一句說下去吧,「飯鎯頭」也叫「吃飯鎯頭」或者「壓飯鎯頭」。許多小朋友吃飯永遠是一碗,胃口不好是一碗,胃口好也是一碗,反正絕不肯添,這種小孩叫做「一碗頭菩薩」,於是家長盛飯時往往將飯撳實,可以讓小朋友多吃點。然而,飯勺並不是「壓飯鎯頭」,此物另有其義。   壓飯?壓成什麼樣?如何壓?把糯米飯壓成年糕?也不是,「壓飯鎯頭」乃指極咸之菜,只要吃一點點菜,就可以吃下許多飯的那種。比如鹹菜、乳腐、咸鯗魚,這個詞來自於寧波話,寧波人管菜餚叫「下飯」,「壓飯」可能是「下飯」的訛音。   還有「皮鎯頭」,皮鎯頭可不是皮做的鎯頭,乃是包著皮的鎯頭,皮裡是肉,肉裡是骨……對了,皮鎯頭就是的人拳頭,有句話叫做「勿識相,請儂吃皮鎯頭」,就是說要動手打人了。   除此,又有「骷鎯頭」,我猜多半是「骷髏頭」的轉讀,上海話中,「骷鎯頭」泛指人的腦袋,同時「死人骷鎯頭」則專指死人的腦袋。   「野人」的「骷鎯頭」叫「野人頭」,「野人頭」是專門用來「賣」的。「賣野人頭」在上海話裡指的是招搖撞騙以次充好,或者是無稽之談,又或指把某件事說得天花亂墜,有人說「儂勿要幫我賣野人頭」,意思就是「你不用跟我說好聽的,我不信」。據說以前在上海,真的有用模型野人頭來招搖撞騙的,至於如何製作,如何行騙俱已失傳,流傳下來的也只有「賣野人頭」這句話了,好玩吧?   有人要問為什麼不賣死人頭,偏偏賣野人頭,因為死人受政府保護(好像活人才保護吧?),不允許隨便買賣,而且死人頭常見(活人頭吧?),做假的很容易被識破;野人頭則不同,誰也沒見過,做一個長著毛髮的東西來,就能冒充。   腦袋也叫「帽楦頭」,「楦頭」是一套木塊,放在鞋子裡可以把鞋子撐大一點,保持鞋型。用以塞鞋的充填物就是楦頭,帽子的充填物,當然是腦袋了。   還有樣好玩東西,叫做「被橫頭」,上海人不叫「被子」,而叫「被頭」(瞧,又是一個「頭」),「被」發普通話的「筆」音,過去的被頭不是使用被套的,而是先鋪好「被夾裡」,再鋪上「棉花胎」,覆上「被面子」;被面子比棉花胎要小,而被夾裡則大上許多,將被夾裡比棉花胎大的部分翻折過來,用長的縫被頭針對穿釘好,就成了一條被子。   過去沒有洗衣機,拆洗被子極不方便,許多人家都是過了冬才洗一回,聰明的主婦在被頭的一邊釘上一條白布,平時只要換洗白布就可了,這條白布就叫做「被橫頭」,「橫」字的發音有點類似「汪」,上海話中「王黃」是不分的。   有人要問,一床被頭四條邊,那條白布釘在哪一邊?答案是釘在「頭橫頭」,「頭橫頭」可以理解為「頭橫著的那一頭」,有點拗口,是不是?頭橫頭指「腦袋的邊上、附近」,同理,「腳橫頭」就腳邊,腳的附近了。   除了「頭橫頭」、「被橫頭」、「腳橫頭」,還有「床橫頭」,「床橫頭」是個地方,指的是床上枕頭的邊上、附近。同樣,要是說到「腳跟頭」,大家一定猜著了,就是床上「放腳的位置」附近。   「頭」、「腳」都有了,還有「手」,這回不是「邊上」、「附近」了,「手橫頭」多半是指「手上」正在處理的事情,如「等我手橫頭搿點做脫,就來尋儂」。   前面說到了「鎯頭」,還有一個「浪頭」,就用得更多了,「摜浪頭」曾經在別處說到過(參見《》,要查一下),我們單說這個「浪頭」,這兩個字在上海話中,可謂無處不在。例如「船浪頭」、「車子浪頭」、「檯子浪頭」、「電腦浪頭」等等表示方位的用法。頗有些如英語的「on」「at」,是個百搭,這個「浪頭」只有音,沒有標準寫法,一般通用「浪頭」兩字。   在時間上,也可以用「早浪頭」、「中浪頭」(中午),但是卻沒有與之相應的「晚浪頭」。上海話中根本沒有「晚」,雖然有份著名的《新民晚報》,但只要讀起來,一定是「新民夜報」,有外地人每個上海字都會說,有次把拿著晚報說「新民『晚』報來了」,頓時就露了餡。所以上海沒有「晚快頭」,上海人說「夜快頭」(傍晚)和「夜倒頭」(晚上),也都是有「頭」的。   男性老年人,也被叫做「老頭子」的,在一些文化層次高的階層裡,幾乎是聽不到這個詞的。然而,在普通勞動人民的群體中,「老頭子」只不過是一種稱呼而已,與禮貌、褒貶沒有任何關係。「老頭子」、「老頭」經常被用來稱呼「父親」,當然,不是當面的稱謂,而是與第三方交談時的指代。「阿拉老頭子搿兩天身體勿好,我去望望伊。」,「㑚老頭身體好點了」都是平常言談中常見的,在這某個特定的人群裡,稱「父親」為「老頭」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,許多孝子孝女亦為之。   「老頭子」的地位其實並不低,特別是在流氓幫會中,「老頭子」是指「德高」望重的長輩,甚至於是黑社會頭子,現在雖然沒有了黑社會,但有時依然用「老頭子」來稱呼老的實權派人物。上海人至今依然把毛澤東先生稱之為「老頭子」。 (也有妻子稱丈夫為老頭子的。) (寫於2008年1月9日)

繼續說頭

  上次說了許多「頭」,很好玩,這回繼續。「頭頭子」,也是個挺好玩的詞,在上海話中指長條形事物的一端。「馬路頭頭子」說的是「路口」;「鋼筆頭頭子」說的則是「筆尖」。   如果有人看到「腳腳頭」一定搞不懂到底是啥。「兩隻腳一個頭」,那不是人嗎?又或者是鵝?鴿子?哈哈,都不是。上海人把物體特別是帶湯汁的食物最後剩下的那點叫「腳」,一大鑊子羅宋湯,「湯吃光,菜吃光」,最後剩下鑊子底上薄薄的一層,就是「腳」,上海人通常稱之為「腳腳頭」。   正如「腳腳頭」一樣,「頭」在上海話中經常出現在詞尾,並不表達什麼特定的意思。比如上海人喜歡叫可愛的女孩子「妹妹頭」,這裡的「頭」就沒有什麼意思。   「妹妹」在上海話中發「美美」的音,如果加了一個頭在後面,則發「咩咩」的音,可以試一下學一聲羊叫,然後加個「頭」上去,「妹妹頭」本身的發音,就很可愛。   小姑娘可以叫做「妹妹頭」,男孩子則是「小鬼頭」(「鬼」音「舉」),也很可愛,家中小孩多的話,光靠「妹妹頭」、「 小鬼頭」是分不清的,所以編個號可以容易些。除了老大享有特權外,從老二開始,就是「阿二頭」、「阿三頭」排下去了,一直可以排到阿七頭、阿八頭等,最小的那個,還可以叫做「奶末頭」,可能是指「吃奶的最後一個」。   不僅在家中,就是在社會上,最小或者最後的,乃是排名最差的,名次最低的,也被叫做「奶末頭」。   男孩子除了「小鬼頭」之外,還有「光鎯頭」的稱號,「光鎯頭」的本義是光頭,然而不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剃了光頭,只要是男孩都可以叫「光鎯頭」。如果有人說「阿拉班級廿四隻光鎯頭」,千萬別以為那是少林武校,那人只不過是指全班有二十四個男生而已。   既然說到「鎯頭」,就從這一句說下去吧,「飯鎯頭」也叫「吃飯鎯頭」或者「壓飯鎯頭」。許多小朋友吃飯永遠是一碗,胃口不好是一碗,胃口好也是一碗,反正絕不肯添,這種小孩叫做「一碗頭菩薩」,於是家長盛飯時往往將飯撳實,可以讓小朋友多吃點。然而,飯勺並不是「壓飯鎯頭」,此物另有其義。   壓飯?壓成什麼樣?如何壓?把糯米飯壓成年糕?也不是,「壓飯鎯頭」乃指極咸之菜,只要吃一點點菜,就可以吃下許多飯的那種。比如鹹菜、乳腐、咸鯗魚,這個詞來自於寧波話,寧波人管菜餚叫「下飯」,「壓飯」可能是「下飯」的訛音。   還有「皮鎯頭」,皮鎯頭可不是皮做的鎯頭,乃是包著皮的鎯頭,皮裡是肉,肉裡是骨……對了,皮鎯頭就是的人拳頭,有句話叫做「勿識相,請儂吃皮鎯頭」,就是說要動手打人了。   除此,又有「骷鎯頭」,我猜多半是「骷髏頭」的轉讀,上海話中,「骷鎯頭」泛指人的腦袋,同時「死人骷鎯頭」則專指死人的腦袋。   「野人」的「骷鎯頭」叫「野人頭」,「野人頭」是專門用來「賣」的。「賣野人頭」在上海話裡指的是招搖撞騙以次充好,或者是無稽之談,又或指把某件事說得天花亂墜,有人說「儂勿要幫我賣野人頭」,意思就是「你不用跟我說好聽的,我不信」。據說以前在上海,真的有用模型野人頭來招搖撞騙的,至於如何製作,如何行騙俱已失傳,流傳下來的也只有「賣野人頭」這句話了,好玩吧?   有人要問為什麼不賣死人頭,偏偏賣野人頭,因為死人受政府保護(好像活人才保護吧?),不允許隨便買賣,而且死人頭常見(活人頭吧?),做假的很容易被識破;野人頭則不同,誰也沒見過,做一個長著毛髮的東西來,就能冒充。   腦袋也叫「帽楦頭」,「楦頭」是一套木塊,放在鞋子裡可以把鞋子撐大一點,保持鞋型。用以塞鞋的充填物就是楦頭,帽子的充填物,當然是腦袋了。   還有樣好玩東西,叫做「被橫頭」,上海人不叫「被子」,而叫「被頭」(瞧,又是一個「頭」),「被」發普通話的「筆」音,過去的被頭不是使用被套的,而是先鋪好「被夾裡」,再鋪上「棉花胎」,覆上「被面子」;被面子比棉花胎要小,而被夾裡則大上許多,將被夾裡比棉花胎大的部分翻折過來,用長的縫被頭針對穿釘好,就成了一條被子。   過去沒有洗衣機,拆洗被子極不方便,許多人家都是過了冬才洗一回,聰明的主婦在被頭的一邊釘上一條白布,平時只要換洗白布就可了,這條白布就叫做「被橫頭」,「橫」字的發音有點類似「汪」,上海話中「王黃」是不分的。   有人要問,一床被頭四條邊,那條白布釘在哪一邊?答案是釘在「頭橫頭」,「頭橫頭」可以理解為「頭橫著的那一頭」,有點拗口,是不是?頭橫頭指「腦袋的邊上、附近」,同理,「腳橫頭」就腳邊,腳的附近了。   除了「頭橫頭」、「被橫頭」、「腳橫頭」,還有「床橫頭」,「床橫頭」是個地方,指的是床上枕頭的邊上、附近。同樣,要是說到「腳跟頭」,大家一定猜著了,就是床上「放腳的位置」附近。   「頭」、「腳」都有了,還有「手」,這回不是「邊上」、「附近」了,「手橫頭」多半是指「手上」正在處理的事情,如「等我手橫頭搿點做脫,就來尋儂」。   前面說到了「鎯頭」,還有一個「浪頭」,就用得更多了,「摜浪頭」曾經在別處說到過(參見《》,要查一下),我們單說這個「浪頭」,這兩個字在上海話中,可謂無處不在。例如「船浪頭」、「車子浪頭」、「檯子浪頭」、「電腦浪頭」等等表示方位的用法。頗有些如英語的「on」「at」,是個百搭,這個「浪頭」只有音,沒有標準寫法,一般通用「浪頭」兩字。   在時間上,也可以用「早浪頭」、「中浪頭」(中午),但是卻沒有與之相應的「晚浪頭」。上海話中根本沒有「晚」,雖然有份著名的《新民晚報》,但只要讀起來,一定是「新民夜報」,有外地人每個上海字都會說,有次把拿著晚報說「新民『晚』報來了」,頓時就露了餡。所以上海沒有「晚快頭」,上海人說「夜快頭」(傍晚)和「夜倒頭」(晚上),也都是有「頭」的。   男性老年人,也被叫做「老頭子」的,在一些文化層次高的階層裡,幾乎是聽不到這個詞的。然而,在普通勞動人民的群體中,「老頭子」只不過是一種稱呼而已,與禮貌、褒貶沒有任何關係。「老頭子」、「老頭」經常被用來稱呼「父親」,當然,不是當面的稱謂,而是與第三方交談時的指代。「阿拉老頭子搿兩天身體勿好,我去望望伊。」,「㑚老頭身體好點了」都是平常言談中常見的,在這某個特定的人群裡,稱「父親」為「老頭」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,許多孝子孝女亦為之。   「老頭子」的地位其實並不低,特別是在流氓幫會中,「老頭子」是指「德高」望重的長輩,甚至於是黑社會頭子,現在雖然沒有了黑社會,但有時依然用「老頭子」來稱呼老的實權派人物。上海人至今依然把毛澤東先生稱之為「老頭子」。 (也有妻子稱丈夫為老頭子的。) (寫於2008年1月9日)

最“勿搭界”的“勿搭界”

  小區的車越來越多,於是開始收停車費,管小區大門的保安們多了件事,平時要把大鐵門關起來,看到有通行證的車,把鐵門打開,等車進去了,再把鐵門關上。你想,你舒舒服服坐在車裡,而保安則不管颳風落雨,都要站在那兒,開鐵門、關鐵門,你雖然付了停車費,可人家怎麼說也是為你服務,總得說聲「謝謝」吧?   「謝謝噢!」   「勿搭界呵!」   每天,有許多車輛進進出出,許多司機都會伸出半個頭叫聲「謝謝噢」,那個保安雖然長得瘦矮,但他總是很有豪氣地大聲回答「勿搭界呵!」。我天天看到這一幕,天天聽他那麼說,其實,「勿搭界」作為「謝謝」的應答,不過是近幾年的事,不妨來仔細地思考一下。   界,是一道分隔線,國有國界,省有界省,只要是行政範圍,都有界,小到居委會,也有管轄範圍,這個範圍的外沿,就是界。如果兩個國家的國界線有一段是一同一條的線,那這兩個國家,就是搭界的,國家與國家其實只能「搭界」,不能「交界」。   那「勿搭界」和「謝謝」有什麼關係呢?可謂「勿搭界」也。「謝謝」的回答,應該是「勿要謝」,就像普通話的「不用謝」;而更從詞義來說,「勿搭界」應該是「對不起」的應答,也就是「沒關係」的意思。   在老式的老上海話中,「勿搭界呵」,是一種專門用來「撇清」的說辭。   比如兩個人私下相好,卻不希望被人知道,當別人問起時,往往就會說「我幫伊又勿搭界呵嘍」;再比如,有件事要追究責任,當問及「責任嫌疑人」時,他也往往會說「幫我勿搭界呵」。[在「上海話字詞」中加一段,解釋這個「幫」字]   最會說「勿搭界」的是些什麼呢?是小流氓,道理很簡單,好好的人不做壞事,別人不去會追究,自己也用不著抵賴,所以不太有機會說「勿搭界」;而大流氓,氣焰囂張;,不可一世,別人根本不敢去追究,就算有人要追究,他也不見得不敢承認,否則,就不叫大流氓了。   於是,只剩下小流氓了,這些小流氓了,無非偷個雞、摸個狗,干的事倒不能算罪大惡極,大多數都只不過是「勿上檯面」的「小弄弄」,就算是流氓,小流氓的所作所為,也是很丟人的,在白道黑道都叫不響。一旦事情敗露,小流氓們的第一句話,就是「幫我勿搭界呵」,意謂「不是我幹的」。   我想,一句話,老是說,可能就會變成口頭禪,小流氓們常說「勿搭界」,以至於到了後來偶爾做件好事,別人謝他們,他們也「條件反射」般地「勿搭界呵」,反正,不管好事壞事,在小流氓的層次,首先就是不承認。這些人,平時又沒人理他,但凡和他說話,就是問他是不是干過壞事,所以只要有人和他說話,就是「勿搭界」,然而碰巧舉手之勞幫了別人,自己還沒反應過來,別人的「謝謝」已經來了,於是急中生智,「勿搭界」講了再說。   久而久之,這個應對於「謝謝」的「勿搭界」,漸漸地不為小流氓所獨有,也傳了開來。然而即便如此,在上海,碰上對於「謝謝」回應「勿搭界」的,依然是相對來說層次比較低的人群,主要以體力勞動者為主……   如同在蘇州,你絕看不到一個留著大鬍子的虎背熊腰,蹲在菜攤前討價還價,你也絕不會在陸家嘴的辦公樓裡聽到一個白領對於別人的謝謝,扯開嗓門,回答「勿搭界呵!」 (寫於2006年11月16日)

最“勿搭界”的“勿搭界”

  小區的車越來越多,於是開始收停車費,管小區大門的保安們多了件事,平時要把大鐵門關起來,看到有通行證的車,把鐵門打開,等車進去了,再把鐵門關上。你想,你舒舒服服坐在車裡,而保安則不管颳風落雨,都要站在那兒,開鐵門、關鐵門,你雖然付了停車費,可人家怎麼說也是為你服務,總得說聲「謝謝」吧?   「謝謝噢!」   「勿搭界呵!」   每天,有許多車輛進進出出,許多司機都會伸出半個頭叫聲「謝謝噢」,那個保安雖然長得瘦矮,但他總是很有豪氣地大聲回答「勿搭界呵!」。我天天看到這一幕,天天聽他那麼說,其實,「勿搭界」作為「謝謝」的應答,不過是近幾年的事,不妨來仔細地思考一下。   界,是一道分隔線,國有國界,省有界省,只要是行政範圍,都有界,小到居委會,也有管轄範圍,這個範圍的外沿,就是界。如果兩個國家的國界線有一段是一同一條的線,那這兩個國家,就是搭界的,國家與國家其實只能「搭界」,不能「交界」。   那「勿搭界」和「謝謝」有什麼關係呢?可謂「勿搭界」也。「謝謝」的回答,應該是「勿要謝」,就像普通話的「不用謝」;而更從詞義來說,「勿搭界」應該是「對不起」的應答,也就是「沒關係」的意思。   在老式的老上海話中,「勿搭界呵」,是一種專門用來「撇清」的說辭。   比如兩個人私下相好,卻不希望被人知道,當別人問起時,往往就會說「我幫伊又勿搭界呵嘍」;再比如,有件事要追究責任,當問及「責任嫌疑人」時,他也往往會說「幫我勿搭界呵」。[在「上海話字詞」中加一段,解釋這個「幫」字]   最會說「勿搭界」的是些什麼呢?是小流氓,道理很簡單,好好的人不做壞事,別人不去會追究,自己也用不著抵賴,所以不太有機會說「勿搭界」;而大流氓,氣焰囂張;,不可一世,別人根本不敢去追究,就算有人要追究,他也不見得不敢承認,否則,就不叫大流氓了。   於是,只剩下小流氓了,這些小流氓了,無非偷個雞、摸個狗,干的事倒不能算罪大惡極,大多數都只不過是「勿上檯面」的「小弄弄」,就算是流氓,小流氓的所作所為,也是很丟人的,在白道黑道都叫不響。一旦事情敗露,小流氓們的第一句話,就是「幫我勿搭界呵」,意謂「不是我幹的」。   我想,一句話,老是說,可能就會變成口頭禪,小流氓們常說「勿搭界」,以至於到了後來偶爾做件好事,別人謝他們,他們也「條件反射」般地「勿搭界呵」,反正,不管好事壞事,在小流氓的層次,首先就是不承認。這些人,平時又沒人理他,但凡和他說話,就是問他是不是干過壞事,所以只要有人和他說話,就是「勿搭界」,然而碰巧舉手之勞幫了別人,自己還沒反應過來,別人的「謝謝」已經來了,於是急中生智,「勿搭界」講了再說。   久而久之,這個應對於「謝謝」的「勿搭界」,漸漸地不為小流氓所獨有,也傳了開來。然而即便如此,在上海,碰上對於「謝謝」回應「勿搭界」的,依然是相對來說層次比較低的人群,主要以體力勞動者為主……   如同在蘇州,你絕看不到一個留著大鬍子的虎背熊腰,蹲在菜攤前討價還價,你也絕不會在陸家嘴的辦公樓裡聽到一個白領對於別人的謝謝,扯開嗓門,回答「勿搭界呵!」 (寫於2006年11月16日)

前世裡 投人身

  說起我有一個朋友,為人不錯,只是有一樁毛病,為人慳吝非常,不僅從來不肯從手裡「滑出一隻角子」,就是要他請別人吃頓飯麼,也比登天還難。不料此人,除此之外,還有一樁毛病,就是別人請客,他是「逢請必到」,甚至「不請自到」,只要有吃,必定能夠看得到他。   恰恰我是個好請客的人,就算沒有什麼喜慶,也要想著辦法,聚聚朋友,請請客。於是一來一去,我請他吃了無數次席,他卻一次也沒請過我,時間長了,大家發現這位朋友除了「吃」之外,倒也沒有別的惡習。大家混得熟了,也經常拿他開玩笑,開玩笑要他請客,他當然是不肯的。於是,有好事者就替我打起抱不平來,說他吃了我這麼多頓,為何一次也不肯「回請」,不料這位老兄「面皮老老」說「伊請我麼,伊自家情願呵,生得就是伊前世裡欠我呵,要伊今世來還呵。」   各位看官,你們說我冤枉不冤枉,明明請人吃了無數頓飯,還說是我「前世裡」欠他的,這「前世裡欠呵」,一來沒有借據、欠條,二來又沒有中人、擔保,所以總歸是個無稽之談,他算是訛定我了。不過,「前世裡欠呵」倒也是上海人常說的俚語,大凡說一個人,待另一個人太好,前者好得不得了,而後者卻偏偏不記他的情,不賞他的臉,別人就說前者是「前世裡欠的」。總有許多男人追女人,那女人不甚好看,然而男人愛得非常,雖然噓寒問暖、體貼非常,卻總是不得一親芳澤,這個男人就是「前世裡欠呵」了。反過來也是,女人嫁了個男人,那男人吃喝嫖賭無所不為,在外姘相好,在家打老婆,不料那女人還是死心塌地跟著男人,為他衣食解憂,這樣的女人,也是前世裡欠了這個男人。   更有一種,生了孩子,從小不學好,書又讀不進,倒是闖出許多禍來,待得大了,也不尋工作,整天靠著爹娘生活,生活富裕的還好,更有生活拮据的,老人的退休工資不夠他揮霍,到老了反而要尋工作來「供養」這不肖子,這樣的大人,真正是「前世裡」欠著這小王八蛋了。你說男女之間,還有看穿、看破、看透的一天,只要把「前世的債」還清即可,而父子、母女一層,卻是萬萬還不清的了,但凡像這種情況,人們說「前世裡欠呵」時候,總不免帶著無限的感慨。   上海話中,「前世裡」是經常用到的,有時,並不用「欠」。比如說,有人做了某事,特別不上檯面,別人聽說了,就會說「真真前世是呵」,或是簡單為「前世是」。這句話,表達的一種感嘆,感嘆「怎麼會如此呢?」、「從來沒有碰到過」;既然「今生今世沒碰到過」,那麼當然要追溯到前世才有機會碰到了。   不僅是做事上不檯面,但凡奇事怪事,都可以用「前世裡」來表達感慨。比如有的人,吃相特別難看,坐在檯面上,狼吞虎嚥,所謂「眼光象霍顯、筷子像雨點,牙齒象夾鉗」,就是指的這種人,如此的餓急象,恐怕是「前世裡沒有吃過」。這句話,實則是說他乃是餓鬼投胎。再如有些人,不會打扮,卻又好出風頭,於是絲棉毛皮,全都穿在一起,金銀銅鐵,一併戴起,更是五顏六色,好似要把一家一當全都穿戴起來,可以送他一句「前世裡沒著過」,乃是窮鬼投胎的意思。   好了,既然說到「投胎」,不妨也來嘮叨兩句。投胎,是民間的說法,標準宗教上的稱呼是「輪迴」,佛教認為有六個平行世界存在,稱之為「六道」,也有說法是五個,叫做「五趣」。這些平行世界同時存在,人死後,依然會在這些平行世界出現,至於在哪個平時世界出現,就要看人的修行了。這些平行世界,有三個公認的「壞」世界,是「地獄道」、「餓鬼道」和「畜牲道」。地獄道,就是十八層地獄啦;照裡說,地獄裡的都是鬼吧,可不盡然,專門有一個道是給鬼的,而且是餓鬼;至於畜牲道,就是除了人以外,所有會動的動物,包括牛羊魚豬,一概歸為此道。   剩下的三道,有一個叫做「阿修羅道」,是最有爭議的,因為阿修羅們都很漂亮,但是脾氣暴躁,而且喜歡打架,不但喜歡打架,更喜歡打仗,所以人們並不想成為阿修羅。這樣一來,只剩下兩種了,就是「天道」和「人道」,「天」就是天堂,天堂裡住的,是佛、菩薩、仙人,然而對於凡人來說,天堂並不是任何人都可能去的,中國人向來不奢求,人們想要的,只是來世還可以為人,能夠為人,已經上上大吉了;當然,就像祥林嫂一樣,女人們都希望來世能夠變成男人。   所以,人們只剩下唯一的目標,就是來世還要做人,投胎的時候,要「投人身」。上海話裡,就有「投人身」一詞,專門指人心急慌晃忙 ,辦事急躁。說到這裡,我想到一個香港電腦,徐克拍的動畫片《小倩》,戲中寧采臣和小倩要去「投人身」,還帶著一隻叫做「情比金堅」的小狗,以及小狗的女朋友,他們去「投人身」的時候,拚命地往人道的那扇門跑,不但他們,無數的人,無數的牛羊雞鴨 ,一起往那扇門奔跑,彷彿恐怕跑得慢了,便投不成人身了,那架勢,倒像另一部動畫片《獅子王》中的動物狂奔一般。   於是我在想,上海的「投人身」一詞,或許也是事出有因的,是不是在「投人身」的時候,每次都是有名額的,非要跑得快,才能拿到那個名額,跑得慢的,就要等到下趟了。如此說來,「投人身」是一定要跑要趕的。   我們在路上,經常看到有種人,車子開得飛快,自行車騎得飛快,往往險象環生,路人看到了,就是「搿個人哪能介急呵,阿是要去投人身啊?」,過去有人誤解為「投人身」是「尋死」的意思,因為要先死了成鬼才能「投人身」,其實不然;實際上,但凡「投人身」的都是鬼,而且都是「急煞鬼」,乃是罵人為鬼也。 (寫於2006年7月20日)

前世裡 投人身

  說起我有一個朋友,為人不錯,只是有一樁毛病,為人慳吝非常,不僅從來不肯從手裡「滑出一隻角子」,就是要他請別人吃頓飯麼,也比登天還難。不料此人,除此之外,還有一樁毛病,就是別人請客,他是「逢請必到」,甚至「不請自到」,只要有吃,必定能夠看得到他。   恰恰我是個好請客的人,就算沒有什麼喜慶,也要想著辦法,聚聚朋友,請請客。於是一來一去,我請他吃了無數次席,他卻一次也沒請過我,時間長了,大家發現這位朋友除了「吃」之外,倒也沒有別的惡習。大家混得熟了,也經常拿他開玩笑,開玩笑要他請客,他當然是不肯的。於是,有好事者就替我打起抱不平來,說他吃了我這麼多頓,為何一次也不肯「回請」,不料這位老兄「面皮老老」說「伊請我麼,伊自家情願呵,生得就是伊前世裡欠我呵,要伊今世來還呵。」   各位看官,你們說我冤枉不冤枉,明明請人吃了無數頓飯,還說是我「前世裡」欠他的,這「前世裡欠呵」,一來沒有借據、欠條,二來又沒有中人、擔保,所以總歸是個無稽之談,他算是訛定我了。不過,「前世裡欠呵」倒也是上海人常說的俚語,大凡說一個人,待另一個人太好,前者好得不得了,而後者卻偏偏不記他的情,不賞他的臉,別人就說前者是「前世裡欠的」。總有許多男人追女人,那女人不甚好看,然而男人愛得非常,雖然噓寒問暖、體貼非常,卻總是不得一親芳澤,這個男人就是「前世裡欠呵」了。反過來也是,女人嫁了個男人,那男人吃喝嫖賭無所不為,在外姘相好,在家打老婆,不料那女人還是死心塌地跟著男人,為他衣食解憂,這樣的女人,也是前世裡欠了這個男人。   更有一種,生了孩子,從小不學好,書又讀不進,倒是闖出許多禍來,待得大了,也不尋工作,整天靠著爹娘生活,生活富裕的還好,更有生活拮据的,老人的退休工資不夠他揮霍,到老了反而要尋工作來「供養」這不肖子,這樣的大人,真正是「前世裡」欠著這小王八蛋了。你說男女之間,還有看穿、看破、看透的一天,只要把「前世的債」還清即可,而父子、母女一層,卻是萬萬還不清的了,但凡像這種情況,人們說「前世裡欠呵」時候,總不免帶著無限的感慨。   上海話中,「前世裡」是經常用到的,有時,並不用「欠」。比如說,有人做了某事,特別不上檯面,別人聽說了,就會說「真真前世是呵」,或是簡單為「前世是」。這句話,表達的一種感嘆,感嘆「怎麼會如此呢?」、「從來沒有碰到過」;既然「今生今世沒碰到過」,那麼當然要追溯到前世才有機會碰到了。   不僅是做事上不檯面,但凡奇事怪事,都可以用「前世裡」來表達感慨。比如有的人,吃相特別難看,坐在檯面上,狼吞虎嚥,所謂「眼光象霍顯、筷子像雨點,牙齒象夾鉗」,就是指的這種人,如此的餓急象,恐怕是「前世裡沒有吃過」。這句話,實則是說他乃是餓鬼投胎。再如有些人,不會打扮,卻又好出風頭,於是絲棉毛皮,全都穿在一起,金銀銅鐵,一併戴起,更是五顏六色,好似要把一家一當全都穿戴起來,可以送他一句「前世裡沒著過」,乃是窮鬼投胎的意思。   好了,既然說到「投胎」,不妨也來嘮叨兩句。投胎,是民間的說法,標準宗教上的稱呼是「輪迴」,佛教認為有六個平行世界存在,稱之為「六道」,也有說法是五個,叫做「五趣」。這些平行世界同時存在,人死後,依然會在這些平行世界出現,至於在哪個平時世界出現,就要看人的修行了。這些平行世界,有三個公認的「壞」世界,是「地獄道」、「餓鬼道」和「畜牲道」。地獄道,就是十八層地獄啦;照裡說,地獄裡的都是鬼吧,可不盡然,專門有一個道是給鬼的,而且是餓鬼;至於畜牲道,就是除了人以外,所有會動的動物,包括牛羊魚豬,一概歸為此道。   剩下的三道,有一個叫做「阿修羅道」,是最有爭議的,因為阿修羅們都很漂亮,但是脾氣暴躁,而且喜歡打架,不但喜歡打架,更喜歡打仗,所以人們並不想成為阿修羅。這樣一來,只剩下兩種了,就是「天道」和「人道」,「天」就是天堂,天堂裡住的,是佛、菩薩、仙人,然而對於凡人來說,天堂並不是任何人都可能去的,中國人向來不奢求,人們想要的,只是來世還可以為人,能夠為人,已經上上大吉了;當然,就像祥林嫂一樣,女人們都希望來世能夠變成男人。   所以,人們只剩下唯一的目標,就是來世還要做人,投胎的時候,要「投人身」。上海話裡,就有「投人身」一詞,專門指人心急慌晃忙 ,辦事急躁。說到這裡,我想到一個香港電腦,徐克拍的動畫片《小倩》,戲中寧采臣和小倩要去「投人身」,還帶著一隻叫做「情比金堅」的小狗,以及小狗的女朋友,他們去「投人身」的時候,拚命地往人道的那扇門跑,不但他們,無數的人,無數的牛羊雞鴨 ,一起往那扇門奔跑,彷彿恐怕跑得慢了,便投不成人身了,那架勢,倒像另一部動畫片《獅子王》中的動物狂奔一般。   於是我在想,上海的「投人身」一詞,或許也是事出有因的,是不是在「投人身」的時候,每次都是有名額的,非要跑得快,才能拿到那個名額,跑得慢的,就要等到下趟了。如此說來,「投人身」是一定要跑要趕的。   我們在路上,經常看到有種人,車子開得飛快,自行車騎得飛快,往往險象環生,路人看到了,就是「搿個人哪能介急呵,阿是要去投人身啊?」,過去有人誤解為「投人身」是「尋死」的意思,因為要先死了成鬼才能「投人身」,其實不然;實際上,但凡「投人身」的都是鬼,而且都是「急煞鬼」,乃是罵人為鬼也。 (寫於2006年7月2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