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尋味LA]來去隱蹤特工技 老牌港餐很一般-Garden Cafe, Alhambra

與越南法國菜、菲律賓西班牙菜一樣,港式西餐帶著濃濃的殖民地氣息,前二者由於本地的美食的缺乏,造成了很大的單調性;而港式西餐基於廣式美食的底,再披上西式茶點的衣,一下子就成了美食史上的一個成功案例。現在去到香港之外的很多地方,都可以看到港式西點。 港式西點,走到了世界各地,洛杉磯也有不少,其中有家叫嘉頓的,頗為有名。 我是「去」過嘉頓的,有一次為了拍The Hat的最早的店,一大早就來到Alhambra的Valley和Garfield的十字路口,打算拍好照去嘉頓喫。嘉頓就在The Hat的斜對面,我是走過去的,車就停在了The Hat。 我先是隔天看朋友圈,有人曬了嘉頓的油條照片,說那是洛杉磯最好的油條,於是打算去嚐嚐。嘉頓有扇門在Valley和二街的轉角上,但這扇門是不開的,得再往西走,Valley上還有扇門,要走這扇門。進得門去,正對著門的是個收銀檯,左邊是用餐區。 我去的那次,幾乎全坐滿了,也沒有領位的,收銀檯上也沒人,於是我自己拿了本菜單,找了唯一的空位坐下下來。食客很熱閙的,你懂的呀,中國人一多,就會很熱閙;大多數客人說的都是廣東話,我的白話長久不用,退步很多,於是我就邊看菜單,邊聽他們聊天。 等到我菜單看了二遍之後,也沒人來搭理我,唯一的男服務員在那兒與老顧客聊天,不像一時半會能結束的樣子。閒著沒事,我就拍菜單玩,早餐的菜單就四頁,其中一頁還是個封面。 我很喜歡收集菜單,沒有外賣的菜單就拍照。菜單很好玩的,洛杉磯中餐店越南餐館都是中英文對照的,而且都是中文翻英文,所以同樣一道菜會有不同的英文名,耐心玩味是很有趣的一件事。 不但如此,菜單上有潮流的趨勢,有物價的漲浮,有著各種各樣的信息,你甚至一看菜單,就知道店老闆是不是個有誠意的人來。什麼?憑一本菜單怎麼看得出來?憑一個星座就能寫出一本書來,一本菜單隱含的東西實在太多了。 簡體繁體混著用的,老闆是大陸人,還是個想裝腔作勢的;簡繁體混用還有很多錯別字的,老闆東南亞人,已經好幾代沒好好寫中文了。先中文後英文,中文大英文小的,是想做中國人生意的店,老外生意是帶做做的。菜單上印打折信息的,喫多少送多少的,那是新開店。菜單上有一半東西被貼去或者貼是「估清」且貼的紙都發黑了,那說明廚師跳槽了,留不住廚師的飯店,東西不會好喫的。 等我收集了更多的菜單,我就來寫本《菜單經》,一定會蠻好玩的。 等我研究好了嘉頓的菜單,依然沒人理我,於是我就站起身走了出去。在推門的時候,我頗有種特工的成就感。你想呀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,你走進去沒人發現你,坐下來沒人發現你,拿菜單拍菜單,都沒人發現你,然後你再悄悄地走出飯店,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,這不是特工是什麼? 所以一開始我說我「去」過嘉頓,衹是「去」過。 那天沒事,又實在想不出來喫什麼,嘉頓又浮上腦海,各式各樣的榜單上都有這家,看來的確是有名氣。算了,再去一次吧,希望他們這回能看得到我。 這回,人明顯比上次少了,正推門進去,女服務員就看到了我,把我帶到了裡面一進,原來裡面比外面更大更寬敞更明亮,也就是轉彎角上不開放的那扇門的後面,四周全是櫥窗,所以明亮。 早餐有各種套餐,有些是第一欄第二欄各挑一個,有些是事先搭配好的,反正簡單來說,就是早餐的套餐分為二個檔次,就是八塊五和九塊二角五兩種,還一二個特殊的。 我點了份雪菜肉絲湯米加豬扒包,這玩意差不到哪兒去。 先來的是杯咖啡,配煉乳和牛奶,很香港味。咖啡不燙,也不濃,沒什麼咖啡味,聊勝於無吧;港式餐廳的咖啡不都這德性嗎? 客人挺多的,大多一個人,還都挺安靜的,一位邊看手機邊喫,還有位看著報紙喫;我呢,看著他們喫。 再來的是個豬排包,很大的盆子很大的個頭,皮烤得很脆,一碰就碎,還給了我一把牛排刀,讓我切著著。豬扒包很香,就是一個圓麵包割開,放上與洋蔥一起煎的豬排。豬扒很大也挺厚,當然與這麼大一個麵包比,還是稍稍小了一點點,絲毫沒有露到麵包的外面來。豬扒相當嫩,嫩得感覺不到豬肉味。又香又嫩,還想怎樣? 雪菜肉絲湯米,是碗米粉,大大的一碗。看湯色像是醬油湯,上面蓋著幾條很粗的肉絲,喝了一口,淡淡的,沒啥味道,加了點鹽。又喫了口肉絲,很嫩很嫩,沒有豬肉味,切得也太馬虎了。還有塊五花肉,看上去象培根,我又加了點鹽。 很沒有喫東西的快感,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了。我喫了那塊「培根」,原來並不是,衹是塊超嫩的肉,也就是說是一塊沒切成肉絲的肉。湯味有點發苦,在我仔細地嚐了幾口之後,我發現並不是我鹽加多了。 應該是燒澆頭的時候火大了,有東西炒焦了,加了湯之後蓋過了焦味,但苦味還是留了下來。然而問題還不在這裡,廣東菜中炒得有一點點焦是很正常的,所謂追求鑊氣也。我不是說這種做法對哦,我衹是說正常。 我終於知道問題在哪裡了,出在雪菜上,這個雪菜,唯有其形,卻少了味和香。我單獨喫了雪菜,什麼味道都沒有,不鹹不酸不香,絲毫沒有它的存在感。雪菜肉絲的靈魂是雪菜啊!那怕沒有肉絲,好的雪菜用油一煸加點糖就是絕佳的麵澆頭啦!沒辦法了,這份不及格,肉再嫩也不及格,肉再多也不及格。 量實在太大了,我看到臨桌點的是粥加乾炒牛河,那人也沒喫完,牛河打包了。美國什麼都大,很多廣東店的茶點來到美國後都長胖了。 好了,用二道東西來評一家港式西餐館可以是不公平的,不過我估計是不會再去了,港式西餐還是在香港開吧,這裡有的是西餐啊!

[尋味LA]洛城日料味道好 東洋西洋玩融合-Toros Japanese Fusion Seafood, Alhambra

我在各種場合反對過融合菜,後來被我自己修正成了反對「為融合而融合的設計出來的高價融合菜」,因為菜餚本來就是融合出來的。上海菜,濃油赤醬吧?就是從安徽菜來的,上海菜中的海鮮烹調法大多是從寧波菜來的,而甜味與精細則是繼承了蘇州菜與淮揚菜的特點,我其實是個從小喫融合菜長大的人,所以我反對「假」的融合菜,不自然融合的菜。 還好啦,現實社會中我不是那麼難說話的,我也喫過很多的融合菜,除了大多數賣得貴之外,很難喫的倒也不多,甚至有家還很好喫,可惜他們不自愛,與飯托同流合汙,我就不點名了,其實他們的老闆和主廚都是很有本事的人,壓根不用靠托來賣座的。 洛杉磯是座融合的城市,甚至有家「鮨壽司」,店招上寫著「California cuisine」,「加州菜系」?世界壽司界為了表彰洛杉磯對壽司的貢獻,特地把一種當中包著黃瓜蟹肉棒牛油菓、外面裹上芝麻或魚籽的壽司捲命名為「加州捲」,全世界的壽司店都自覺埶行這個命名法,厲害吧?加州捲衹要不放魚籽,素食者都可以喫,什麼?蟹肉棒是葷的?那玩意不是也叫假蟹腿嗎?這也算是葷的,估計你會被蟹夾的。 高級的加州捲是用真蟹肉做的,再高級的,用雪蟹腿;至於外層的包裹,也是從芝麻到多春魚籽到飛魚籽到蟹籽,一步步高級上去。 洛杉磯的融合菜太多了,上次說到過的Kogi,把韓國烤肉、泡菜與墨西哥料理融合在一起;洛杉磯還有好幾家越南私房菜,完美地把法式料理與越南菜融合到了一起,不過這可能不是洛杉磯的功勞,而是Jean Antoine Ernest Constans的。 今天要說到的店,就是家打著融合旗號的正宗日料店,一家中國人開的有日本壽司師的日料店,有了這家店,使我完全打消了買機票去日本喫的念頭,在洛杉磯,也有好喫的日料。小東京那些是給遊客喫的,這裡,是給喫客的。 這家店嚴格地說不是給日本人喫的,估計到這裡來的日本人也不多,它在華人社區Alhambra市的downtown,叫做「Toros Japanese Fusion Seafood」。光從門臉來看,是家很普通的壽司店;走進出,左首是吧檯,右邊是些四人桌,很普通。 店中暗暗的,吧檯的後面是個投影墻,永遠循環播放著youtube上的某段熱帶魚視頻,倒是花花綠綠的很好看。 直接喫套餐吧,省去了點菜的麻煩,我喜歡坐在吧檯上喫,可以與壽司師聊天,是的,有一個是日本人,以我的日語水平,和他聊不起來;可還有另外二個壽司師,是華人,以我的普通話和廣東話水平,非常聊得起來。 整個一餐,是從簡到繁,由淺入深的,先上的是一小碟醃菜與一小碟毛豆,醃菜裡有海帶、蘿蔔、福神漬等,加在一起,也就一調羹的量,真是好標準的日料啊! 動了點小食之後,正戲就開場了,這是家「惡狠狠」的店,沒有炸豆腐、拌豆腐、壽司捲、油炸品(揚物),清一色海膽、鮮貝、紅鯛、珊瑚蝦、黃鰤、生蠔、雪蟹腿,當然絶對少不了toro,店名都叫「Toro」了,怎麼可以少了它呢?連著給你上十來道海鮮,海膽上二回,一回純的讓你喫個爽,另一回牛油菓墊底再現刨白松露,夠高級吧?這算是道融合菜了。 還有道,是塊鵝肝,放在一片牛肉上,鵝肝是用噴槍炙烤的,很嫩很肥美,頂上還綴了綠蟹籽,底下是張紫蘇葉,一口吞下,很是過癮。又有一道是塊蛋糕,看似巧克力做的頂,下面是黃的蛋糕,然而其實不是,這是塊「夾壽司」,我起的名字,它當中是米飯,外面的東西是用魚和蛋做的,不過這份不是太出彩。 七八道喫完後,每上一道,你就想:還有啊?又上一道,還有啊?再上一道,還有啊?還上一道,還有啊? 珊瑚蝦喫完後被撤下,蝦頭做成了味噌湯又上來了,很好的做法;珊瑚蝦現在上海很紅,過玩意在洛杉磯很常見,華人超市十幾美元一磅,我過幾天來弄個珊瑚蝦宴,弄個十喫十二喫的。 最後一道是牛肉,應該衹是和牛而不是神戶牛肉,雖說179美元再要加稅的價格並不便宜(當然,比上海便宜得多多了,這水準這價錢,在上海就算是白菜價日料了),但也沒到喫得上神戶牛肉的水準。牛肉的做法是一開始的時候就約定的,不是在吧檯而是在後廚做了拿上來的。千萬不要點牛排的做法,和牛做牛排就是浪費。 喫到這時,已經喫了很多東西了,就此打住,已經不失為完美的一頓了。當牛肉上來時,一個木盒裡放著冰,上面的鋪著張綠色的葉子,再上面是四五張大大的牛肉薄片,你一定會想:媽呀,這怎麼喫得下。 我向你保證,你一定喫得下的,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好喫了。牛肉是冷的,放進嘴中是「入口即化」的,與天津臺的主持人不同的是,我很珍惜「入口即化」這個詞,我敢說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出現不會超過五次;那位主持人主持的是訪店節目,據說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入口即化,後來人們發現不是她運氣好總是能喫到好東西,壓根就是她的嘴有特異功能。 照理說冷的和牛,會很膩的,然而他們處理得相當好,嫩而肥,卻又不膩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牛肉味不濃,這是所有和牛的通病,我一直有點不懂,為什麼要把牛肉喂飬得脂肪含量那麼高?這麼做口感是很好,可是失去了口味啊!雖然這份牛肉很好喫,好喫到我雖然喫飽了,依然眼也不眨地喫完了所有的牛肉;但我還是想說,美式牛排才是男人喫的牛肉。 喫到這時,是再也喫不下的了,噢,不,再上點toro,我照樣喫它下去;說實話,toro不能多喫的,那玩意喫多了是會膩的。算了,留著下回喫吧,還有份甜點呢!甜點是抹茶冰淇淋,在日料店,不用抹茶冰淇淋作甜點的話,用什麼呢? 對了,這家店是可以帶酒的,我總是到Tokyo Central買好酒再去喫,象國內朋友很喜歡的獺祭,才賣六七十美元,算是很便宜了。 最後告訴大家一聲,前面的那個加州捲命名故事是我編的,真相是:加州捲是在小東京的Tokyo Kaikan被發明的,衹有在洛杉磯,才融合得出這樣的好東西。…

[尋味LA]生煎小籠上海味 康康小美有苗頭-Kang Kang Food Court, 數家店

全中國各地都有杭州小籠包,偏偏杭州沒有,小籠包不是杭州的特產,杭州人早飯喫蝦爆鱔麵,喫片兒川,喫貓耳朵,就是不喫小籠包。我倒是在杭州清河坊喫到過非常非常好喫的羊肉燒賣,香甜而多汁。 上海人通常認為小籠包是自己的特色,雖然蘇州、無鍚、常州等周邊地區都有小籠,可上海人堅持認為小籠是上海的,乃至於當鼎泰豐帶著小籠到上海來時,上海人義憤填膺,這也太不給上海人面子了;加上鼎泰豐的售價,簡直就是對上海人的蔑視。 比臺灣人開小籠店更令上海人受不了的是「安徽小籠」,要是那天在上海開了家「安徽小籠」,上海人估計會上訪的。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,日式可麗餅,港式西餐,不都是融合產物麼?在洛杉磯的Alhambra市,在Valley和Garfiled二條街的交叉口,一個角上是著名的The Hat連鎖的起源店,斜對面是有名的嘉頓港式西餐,另一邊的對面就是家日式可麗餅,這就是多元化的洛杉磯。 日式可麗餅店,是洛杉磯上海人眾所周知的「康康小美」,英文叫做「Kang Kang Food Court」,這家店有生煎和小籠售賣。上海人的早餐除了四大金鋼之外,可能生煎和小籠是最重要的點心了,而前者在上海根本不算點心。 康康小美在洛彬磯的各個華人聚居區都有店面,阿市的可能是其中最破的一家了,工業市的就明亮寛敝得多。最早知道康康小美我的一個七十多歲的讀者告訴我的,他的原話是「你去喫喫看康康小美的生煎,比上海都好」,不過他離開上海已經五十多年了,要是比五十年前的上海生煎都好,那還了得? 上海的生煎是退步的,我拍過生煎的紀錄片,也和大壼春的老師傳聊過,你想呀,以前一鍋七十二個,後來一鍋九十六個,所以大壼春的生煎沒有一隻是圓的了。 康康小美不但賣生煎,還賣小籠,所以上海人都知道。在討論這家店之前,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一個好的生煎與一個好的小籠應該是如何的?我早說過,在有了冰箱、空調和壓力鍋後,生煎與小籠咬開後有湯,已經完全不是什麼絕活了,這已經是最起碼的要求了。你想呀,過去沒有煤氣沒有高壓鍋,那熬個皮凍可真是累死人的事,別的不說,中途還要添柴加煤呢!再沒有空調和冰箱的話,三十八度的室溫,照樣把肉皮凍包到皮子裡,那才叫本事。湯,上海話叫「露」,有人說是「滷」,都有道理,露要有,但不要惡之性命地多,小楊生煎被人詬病也是因為這個。 露要有,除了大壼春之外,其它小籠生煎都有,多少還在其次,關鍵是不能膩,無鍚小籠除外,無鍚小籠喫的就是那個甜膩。肉芯要抱團,哪種肉散開浸在肉汁中的小籠,簡直是對小籠的侮辱,這裡就不點名了。生煎與小籠的皮都不能僵,生煎的底要脆而不硬,否則喫起來累,還容易「戳破天花板」,小籠的摺子其實無所謂,有的人說十五摺有的人說十八摺,都可以,頂結開不開洞都無所謂,關鍵是不能由於摺子捏在了一起而變硬,口感要與皮子是一樣的。 其它呢?其它都是假的,大多數生煎的肉是加醬油的,不加也沒問題;加蝦仁加蟹粉加蟹黃?都可以,都沒必要。 噢,還有一點是真的,小籠的底不能塌,現在有很多小籠片面追求皮薄,把小籠挾起來的時候,底會沉下去,就像個袋子一樣,有的店家甚至作為賣點,於是出現了很多「美食評論家」用左手拍下了右手挾著的小籠袋子並且讚揚「好薄啊!」,小籠在上海被叫做「饅頭」,就應該像饅頭一樣,拿起來是不變形的。另外,籠格是不是洗乾淨,竹篦是不是乾淨到不會黏住小籠以至於扯錯小籠的底,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,這不是小籠本身的要求,這是對店家的要求。 康康小美很好,符合一個好生煎和一個好小籠的大多數標準,衹是有幾家分店的生煎不是球形而是扁的,說明麵太軟了,撐不起來,但因為我各個分店都衹喫過一次,所以不敢說一直會這樣。總的來說,生煎與小籠都很到位,小籠的個頭稍微與上海比小了一點,我是指與一客四到六個的那種相比,但完全無傷大雅,它至少比一客十隻十二隻的大。 康康小美的定價很奇怪,大家知道,美國很多東西都是以99美元結尾的,6.99、9.99、11.99,然而康康小美的價格看似是沒有規律的,比如生煎是7.57美元,小籠7.11美元,連墻上貼著的價格也是千奇百怪的,各種結尾的價格都有。我本來以為這種奇怪的價格在加了稅之後會變成一個整數,方便計算,然後我照Alhambra的市稅8.75%計算了一下,分別是8.23和7.73,doesn’t make sense!為什麼會這樣?我去查了一下,原來去年該市的稅是9%,這樣就變成了8.25和7.75,一份生煎加一份小籠就變成了16美元,很容易計算。至於菜單上另一些奇奇怪怪的價格,用8.75%或9%都湊不成整數的,可能是歷史上某個時間點定出來的價格吧,用那時的稅率可能能夠湊成整數。 康康小美可能並不是一家上海店,在他們售賣的185種小喫和其他食物中,臺灣小喫24種,北方小喫20種,江南小喫31種,廣式香港東南亞小喫25種,其中更有臺式雲吞、江南菜肉大餛飩、廣式康康雲吞三種,連用詞都不同,很有意思。 康康小美實在是家很接地氣的點心店,他們還賣盒飯,四菜帶白飯衹賣6.65美元,一份生煎八個還要賣7.57美元呢,而且還是不分葷素的四個菜,任選。 他們也做早餐,不過他們的早餐實在太crap了,我一定會另起一篇駡這件事的,我並不是那種衹說店好,衹說「驚為天人」的美食評論家。 我是個美食家,我是個作家,我不是美食作家,更不是美食評論家。

[尋味LA]阿市新開冒菜店 雖不正宗但好喫-Earth Kitchen, Alhambra

我是無意中路過這家店的,上回去喫緬餐的路上看到的,一家專賣冒菜的店,看到有生啤,還有「happy hour」的字樣,就在想什麼時候過來喫喫看。 不過沒幾天,我去還書,隔開馬路就是這家了,於是就喫喫看看。 店面很新很潮流,價目表是大顯示屏,這和概念中的冒菜店太不一樣了,「乾淨整潔」好像和冒菜不是太搭,哈哈。 服務員有二個,一個墨西哥妹子,一個亞裔,亞裔看著象老闆娘,老闆娘看著象華裔;是的,洛杉磯有華裔開的越南館子、有華裔開的日本館子和泰國館子,但好像不會有其他的亞裔來開家冒菜館吧?老闆娘說他們開了二個月。 點菜很簡單,10.99美元四素三葷,8.99美元六素,21.99六素四葷,還有種不是自選的11.99美元是配好的:肥牛片、酥肉、牛肉丸、魚丸、洋山芋、玉米、豆腐、豆芽,算是四素四葷了,我就點了這個。 墨西哥妹子開始給我備料,Yelp簽到可以還可以送一份食材,我選了肥羊片,可是看上去一份很少。 付賬時,老闆娘問我是要土豆粉還是米線,我選了土豆粉。 付完錢,我仔細地看了下選擇,好像菜單上寫的「海鮮」衹有蝦和墨魚圈二種,蟹肉棒不能算海鮮吧?其它什麼雞心鴨肫毛肚豬血之類的,一概沒有。 等菜的時候,我在看桌上的立牌,說是「全美第一家可自行搭配的快餐火鍋——冒菜店」,這就牛了,這我就有點不服了,不說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,就說洛杉磯,川菜館子絕對不比上海少,幾乎每一家都有冒菜賣,你居然敢說第一家?我昨天喫的錦城裡不就有冒菜嗎?你一個開了二個月的店,敢說第一家? 但仔細想了一想,人家沒說自己是第一家賣冒菜的,人家可能說的是「第一家衹賣冒菜的店」,這倒是有可能的,好吧,算你狠;可以再一想,第一家「衹賣」冒菜的有什麼值得說的呢?要不我去開美國第一家漢堡店?我什麼都不賣,衹賣漢堡,連薯條都沒有! 你還賣涼菜呢,網上看到的,冷櫃中的涼菜每一盤都包著保鮮膜,看不清楚是什麼。 那個華裔可能是老闆娘,應該承認,非常客氣,英語不是ABC,但也算流利,我是後來聽她和別人說國語,才知道她會國語。 好吧,當然要說喫的,東西上來,一隻挺好看的碗,邊上一碟酥肉,三塊,這讓喜歡喫酥肉的我有些不爽,為了拍張合影,我把酥肉挾到了碗裡。從色面來看,東西做得挺好看的,但是紅油的顏色不正,是橙紅色而不是鮮紅色的,聞起來也沒有冒菜那種霸道的香氣。 我喫的第一塊是酥肉,我怕浸在湯中時間一長泡軟了。這裡要表揚一下,酥肉是熱的,也就是說酥肉拿進廚房後加熱過,而且不是微波爐加熱的;然而,酥肉中沒有花椒,這就成了炸排條了,這是要扣分的。 喝了一口湯,湯很好,的確是骨湯,至於有沒有店家所說的「三十二種以上香料」我就喫不出來了,美食家不是品酒師,你把三十二種紅酒混在一起,他也照樣品不出來的,而且我其實不看書的話也背不出三十二種香料。 東西呢,魚丸很不錯,不腥,也不是那種超彈的小藥魚丸,可是牛肉丸就太有問題了,我不喜歡喫超彈的魚丸,但我喜歡喫有點彈性的牛肉丸,這家店的肉丸是極細極精的肉糜做的,一咬就散開了,完全不及格。洋山芋切得厚厚的,完全沒有脆性,這怪不得店家,美國的洋山芋都是這樣;同樣怪不得店家的是玉米,在冒菜中喫到甜而脆的美國玉米,感覺怪怪的,但是不難喫。土豆粉是扁平而透明的,很有韌性,我第一次喫到透明的土豆粉,量還不少。 肉,應該是一份羊肉一份牛肉,實在太少了,感覺上也就是各有一二片罷了,這種肥牛片切法的肉,其實是很薄的,我這還是加了一份肉的,完全喫不過癮。其它還有豆腐、豆芽,也就中規中矩。 關鍵的辣,完全沒有成都的江湖味道,不香,看樣子他們把三十二種香料全都用到湯裡去了,卻忽視了紅油的熬製,這是不能原諒的。 總結一下,這是碗味道不錯的很不正宗的冒菜,信價比完全沒有,隔二個街區的韓國燒烤自助餐,貴四美元,喫肉可以喫到撐了,這碗要是不放粉,根本就撐不起來。 值得表揚的是,這家店的啤酒種類很齊全,想必老闆娘也是愛酒之人,從這點來說,我希望她能改進味型,增加食材,作為一家新店,還是鼓勵一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