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豆子小時候,每回我忘了萬聖節帶她去討糖又被她記起時,我總是對她說:「別哭,別哭,過兩天就是冬至夜,阿拉照樣打扮好之出去敲人家門……」當然,並沒有發生過,否則我也不會在這裡給大家講故事了。
冬至夜不是冬至,而是前一天的晚上,是個「eve」,每到冬至夜,我祖母就會說「冬至夜,有喫麼喫一夜,嘸沒喫麼凍一夜」,可見,冬至是個喫的日子。
蘇州風俗,冬至日喫冬釀酒,冬釀酒色來自於黃桅子,以為其色桂花所致的,皆洋盤也。
上海有習俗,當年亡人,在冬至下葬,謂之「熱葬」,否則要「停屍」三年才能下葬,現在則是寄存骨灰三年。冬至下葬,必是南方習俗,蓋北方冬日地土皆凍,掘發不開也;又冰天雪地,行動不便也。
中國三大鬼節,各有不同,清明上墳掃墓,乃是近親近祖;中元七月半,盂蘭盆會,乃是齋野鬼孤魂;冬至祭祖,則是歷代亡人。
蘇州人祭祖喚作「過節」,本義即指冬至祭祖,引申為陰壽等各種祭儀,皆稱「過節」;蘇州亦有清明祭祖之俗,故有「祖宗亡人喫青糰子」之俗語。吳語「亡」音同「忙」,我小時候老是搞不懂,為什麼祖宗會很忙?
上海近來興起冬至喫湯圓,以示和北方喫餃子有所分別,其實過去上海沒有冬至喫湯圓的習俗,有人要問了,那冬至喫啥?喫席呀,不是說了「有喫喫一夜」麼?喫湯圓能喫一夜?
還有一個簡單的道理,冬至的時候,陰曆還在十月十一月,誰在這時磨糯米粉做黑洋酥啊?上海人冬至喫湯圓,應該是在速凍食品流行之後的事了。
冬至祭祖,上海人沒有祠堂,就在家中備酒菜上供。我家祭祖父乃是下午茶,於冬至夜飯前供西式茶點,香燭磕頭,我娘信耶穌教,不參與。「過節」時要窗開一角,說是能讓祖宗「進屋」,上香凡二遍,即滅一燭,謂之「送祖先」,供口要在灶頭上放過,即可食用,上海無土灶,煤氣灶點火,食物在火上過一下即可,家母因信仰故,不食供過之物。
冬至夜乃一年之中夜最長者,故宜飽喫飽睡。
Related Posts
[下廚新記]方便麵 熟泡麵 日清 營多 辛拉麵 MAMA麵
現在大家說的方便麵,以前在上海被叫做「泡麵」,因為它衹要用開水泡就可以了。菜場裡買來的麵是生的,要煮過才能變成「熟」的,泡麵不用煮,顯然它本來就是熟的,所以上海人叫它「熟泡麵」,這是上海話中最標準的叫法,現在依然有很多老年人這麼叫方便麵。我泡麵也好,煮麵也好,有一個要用到醬料包最後一滴的習慣。如果在冬天泡碗麵,醬料包油包會板結起來,我會把料包壓在碗蓋上,待麵泡好,它們正好融化開來,毫不浪費。最好喫的泡麵,永遠是火車上的,我想這點沒人有異議吧?就像最好喫的五芳齋肉粽,一定是高速嘉興服務區的。傳說中有種乾脆麵,我從來沒有喫過,我至今不能接受乾喫泡麵;雖然我從沒喫過,但我們家稱呼浣熊先生也是乾脆麵。武漢熱乾麵、廣西螺螄粉、重慶小麵、四川肥腸肥、蘭州牛肉麵、山西刀削麵、岐山臊子麵、北京炸醬、越南牛肉粉、日本拉麵,都出了方便食品,倒沒見牛逼哄哄的三蝦麵、禿黃油麵出個泡麵版的。最後,我想說:若是有人發明冷泡麵,一定會大賣,一定會發財。我把這個點子無償送給大家,哪位真要發明了,記得告訴我哦! 美味肉蓉麵我印象中大陸最早的方便麵,是美味肉蓉麵,上海益民食品廠出的,一種內部覆塑的紙袋子,紅底藍字,當中畫著一碗黃色的麵,對的,是畫的,包裝上所有的字,都是手寫的,所謂的「美術字」,是我們那個年代美術課的必修技能。後來,大約九十年代起,各種方便麵多了起來,這款就不再見到了。不過,我一直有看到它的包裝紙,整版大張的,沒有裁開的那種,有時在熟食店看到,用來包白切羊肉。從九十年代起,到201X年代,我一直看到大張的「美味肉蓉麵」的包裝紙,想必是印壞的被另作它用,但有一點肯定,還有人在大規模印刷這種方便麵的包裝紙。我查了一下,現在的美味肉蓉麵是「快樂牌」,品牌擁有者是上海冠生園;吉林也有家廠生產包裝同樣風格的美味肉蓉麵,牌子是「申聯」,生產廠家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申聯食品有限公司,淘寶上的品名就叫「東北特產……原上海美味肉蓉面」;另外還有家河北的「大頭娃」,也有類似產品。 日清杯麵杯麵,也就是「CUP NOODLES」,是日清的註冊商標,牛吧?因為,杯麵就是日清發明的,而且是在美國發明的,或者說是為了美國市場發明的,我記得。當時,日本想把方便麵賣到美國去,結果調查下來,普通美國家庭中是沒有「碗」這樣一種容器的,不但沒有「碗」,也沒有「熱水瓶」這樣東西,既沒有「碗」也沒有「熱水」,怎麼「泡」呢?於是日清就發明了「杯麵」,把冷水加到杯麵中,再用微波爐一轉就是了。日清杯麵,最早叫做「開杯樂」,最近(2013年)不知為何變成了「合味道」。但英文仍舊是「CUP NOODLES」。杯麵之後有了碗麵,紙質的、塑料的,各式各樣,據說衹有中國的杯麵、碗麵裡才有塑料叉子(其實泰國的也有),說道理是因為日本人賣杯麵碗麵的店裡都會有筷子,而歐美人士衹會在有微波爐的地方喫這個,而有微波爐的地方總是有餐具的。 出前一丁出前一丁用來做炒麵很不錯,泡好了加油炒一炒,就是炒麵;不炒,就是撈麵,在香港茶餐廳喫撈麵,如果用出前一丁或公仔麵,還要加一塊錢呢。 火雞麵韓國的火雞麵,我買過沒喫過,聽喫過的人說,辣得「喇嗓子」,喫著「象化學的辣」,而據我娘說「這個麵才有味」。 日清沙麵最早喫到的方麵便炒麵,是日清的「飛碟炒麵」,當時佩服得不得了,方便麵還能這麼喫?可以把水倒掉了喫?「日清」的英文是「Nissin」,與「Nissan」衹差一個字母,它們的中文也衹差一字,後者是「日產(汽車)」,官方名稱,大家耳熟能詳的「尼桑」,從來就是民間俗稱。日清最近又出了一種新式的泡炒麵,衹要在半杯水,微波爐轉四分鐘,不用把水倒去,也沒水可倒了,很好玩,也挺好喫。我做了一個實驗,用一種超小的日本方便麵,照理說加水轉三分鐘,而我用了三分之一的水轉了四分鐘,果然成了和炒麵「差不多」的東西,也特麼地太鹹了!!! 螺螄粉最牛,或者說最狠的方便麵,我認為是螺螄粉,雖然它一點都不方便,各種料有七八包,甚至煮都要煮好久。據我德國朋友說,因為燒螺螄粉被隔壁鄰居投訴,還被警察罰了七十歐元。 辛拉麵有段時間很喜歡喫辛拉麵,那時上海衹有一家大賣場,就是家樂福,後來開得多了,才改名古北家樂福。家樂福裡有大包的辛拉麵賣,說是大包,一包也就五袋,我有時一包就是三四包。辛拉麵是我第一次接觸「不泡」的麵,而是要「煮」的,那時的辛拉麵都是韓國產的,家樂福有幾排貨架專門售賣進口食物,辛拉麵是我最早「豪買」的進口食品。後來,農心在上海開了廠,上海生產的辛拉麵好像沒有進口的辣。再後來,有了杯麵,有了碗麵,這兩種都不用煮,杯麵比碗麵來得小,正好當頓早飯,我有段時間在辦公室放了整箱的杯麵,有時同事們會來「蹭」。在印度喫過一次辛拉麵,在喫了好多天咖喱後,突然想換換口味,結果喫了一碗「要煮」的辛拉麵,很開心。上海的辛拉麵杯麵、碗麵都是紙的,洛杉磯的辛拉麵碗麵,是塑料碗,是個矮扁碗,容量要比上海的杯麵還小一點,美國的辛拉碗麵包裝上都有個微波爐標誌,寫著「三分鐘」的字樣。COSTCO也有辛拉麵賣,可惜不是原味的,其實嚴格地說,衹有紅色的上面有個「辛」字的才是辛拉麵,而其它的衹能算是「農心杯麵」。我發現辛拉碗麵和鹹蛋真是絕配,在美國,一個鹹蛋比一碗辛拉麵可貴。打那以後,我養成了喫方便麵加鹹蛋的習慣。 MAMAMAMA麵,中文叫做「媽媽」麵,東南亞市場的MAMA麵,有時包裝上會有「媽媽」字樣。MAMA麵有一點非常好,量小,小小的一袋,可以當點心喫。MAMA還有個好處,就是有超小袋的,可以當零食喫。MAMA麵的量,很像泰國街頭小喫的量,一路走過去,可以一攤一攤地喫。MAMA麵中,最著名的是「冬陰功蝦」味,本來這味道也是泰國菜中最著名的嘛。話說,全世界所有的食品工業中,我最佩服的就是MAMA麵的「Artificial Pork Flavor」方便麵,在這個到處充斥著「古法手作」「有機非轉(基因)」以騙洋盤的時代,人家正大光明地告訴你「人工豬肉香精」,如此的坦盪,讓我著實佩服,真不愧為佛教國家。MAMA麵也有杯麵,不過我沒有試過,就那麼點東西還浪費個杯子,好像不值得。 營多麵我很喜歡Indomie,也一直聽說「營多麵」,不過後者從沒喫過,但我壓根沒想到兩者是同一樣東西。據說以前大陸就有「營多麵」,還在電視做廣告,我卻一點印象都沒有。上網查了一下,香港市場有包裝上同時出現「營多撈麵」和「Indomie」的產品。哎,說什麼好呢?這麼喜歡討口彩的中國人香港人,居然沒有譯成「銀多麵」或者「贏多麵」,感覺損失了幾個億啊!「客官,您是打尖還是住店?喫麵!」這是個我同齡人都知道的廣告,可我想不起來是什麼麵了,朋友說就是「營多撈麵」,要知道,我是在2017年,偶爾在越南超市買了Indomie,才知道有這麼一款炒麵的,原來早就風靡過大陸啊?感覺真的損失了幾個億!廣告是:「這位客官,您是打尖,還是住店?」「我吃麵。」(綠林道打扮客人) 「吃麵?那您可找對地方了。咱們營多麵館,做面那是一絕。有鮑魚雞面、紅燒牛肉麵、餛飩麵……」「說,是誰做的?!」(聽見動靜,慾抽刀)「是……營多。」「營多營多,吃了再說。」 阿舍食堂最近接觸到的一種臺灣品牌的方便麵,COSTCO買的盒裝的袋裝方便麵,有「臺南乾麵」和「客家板條」兩種,味道都不錯。兩款都是拌麵,衹有醬料包沒有調料包沒有蔬菜包,美中不足就是醬料剛剛「口卡口」,再少個幾滴就不夠了。 方便麵測評所謂的方便麵測評是最容易夾帶私貨的,特別是出現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時。這個鏈接(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990074)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眼,有一個賬號一下介紹了十個方便麵,其中七八個是不知名的品牌,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找,他的方便麵照片比飯店的還漂亮。
[下廚記 VI]迷你小捲心菜
本來打算好好聊聊柏阿姨的,後來想想我也不喜歡她,沒必要為一個我看不上的人太多辯護,就長話短說吧! 首先,我不讚成節目停播,我支持撤換主持人,調整節目理念。 很多人以「新老娘舅節目教壞老年人」為理由要求節目停播,深不以為然。網絡被封鎖,進口動畫片被叫停,不都是打著「會教壞小孩子」的理由嗎?教小孩子,家長有責任,我們都知道,如果小朋友上網學壞了看動畫片學壞了,責任在家長;那為什麼老年人看《新老娘舅》學壞了,責任不在兒女呢? 很多人說自己的父母看了柏阿姨的節目學「壞」了,房產證上不肯寫兒女的名字了,銀行密碼不讓兒女知道了,等等。這有什麼問題?如何處置、保護自己的財產,根本就是老年人自己的權力,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女也無權幹預,怎麼就成了學會了呢? 好似在中國,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就是學壞;現在連老年人有自己的想法,也成了學會了。 又有人說,這個節目不好,天天曝光上海的醜陋面,所以要取締。這就奇怪了,又不是衹有一個電視臺,你不想看醜陋面可以去看新聞聯播啊!不報導,難道上海的這些醜陋面就不存在了?那朝鮮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了。 《新老娘舅》這個節目的確是有問題的,問題在於以柏阿姨為首的主持人、調解員不懂法,我看過好幾期節目,很多可以有法律支持的細節,柏阿姨不知道;又有許多柏阿姨提出的建議,或者是處理的方式,卻是和法律衝突的。從這二點來看,非常有必要找到一個懂法知理有禮的好主持人,這三條,柏阿姨都不行。 不說柏阿姨了,我們來說菜。 美國的超市,特別是洋人超市,蔬菜都很漂亮,整齊的碼在一起,清爽,水靈,看著就另人覺得舒服。蔬菜架上有自動噴淋裝置,定時間段性地噴水,保持蔬菜的水份。 想起在上海的菜場,最近幾年開始也開始流行噴水了,攤主們拿個礦泉水瓶,裡面放的可不是礦泉水哦!攤主在蓋子上鑽個小洞,時不時給面前的蔬菜灑上水,說是要保持新鮮。不過自從我在草頭裡摸到一把冰塊之後,就再也不相信他們灑水是為了保持蔬菜新鮮了。 美國的蔬菜不但看著新鮮,品種也新奇,很許多是我在國內從未見過的。比如說「紅菜頭」,上海不就是因為沒有這玩意,才創造出用番茄醬的海派羅宋湯麼? 又有一樣好玩的蔬菜,長得和乒乓球的大小差不多,樣子呢?就像縮小了的捲心菜。看了一下品名,叫做「Brussel sprouts」,上網一查,叫做「孢子甘藍」。這叫什麼名字? 孢子甘藍是個植物的學名,不是菜名,如果菜名也照著學名來,菜單上就該是「中華絨螯蟹」、「麻辣克氏原螯蝦」了,這還算客氣的,依然有機會猜出來。若是給你一道「培根捲石刁柏」,你知道是什麼嗎?當然不知道,其實就是蘆筍啦! 所以,這道菜,不能叫做「孢子甘藍」,而應該有個記得住的名字。 先來照原名理解一下,「Brussel」是布魯塞爾,比利時的首都;而「sprout」是「苗」和「芽」的意思,我們平時熟知的綠豆芽黃豆芽,就叫「sprout」。可是你也不能叫「布魯塞爾芽」吧? 這種孢子甘藍,衹有小的時候喫,甚至都不會讓它長大。大多數人沒有見過,這些小甘藍都是長在一根桿子上的,一根粗粗的圓桿,上面長著一顆顆的小圓球;從下往上,越是上面的越小越嫩,遠遠地一看,就像根狼牙棒似的,很是好玩。 美國也是很「勢利」的,好的超市,其實就是貴的超市,賣的就是狼牙棒上面的小的嫩球,越是便宜的超市,賣的就越大越老。狼牙棒的最上面,是一片片大的葉子,有點象上海的「塌窠菜」。 所以,從一個乒乓球的大小,可以到一個高爾夫球的大小,別小看這麼點區別,口感上還是很不相同的。大多數超市不是「一棒棒」賣的,而是一顆顆稱份量賣的,挑小的買。 我叫它們「迷你小捲心菜」。那天,我媽從上海打電話過來聊天,問我喫點什麼,我總不能告訴她是「孢子甘藍」吧?說了也不會搞明白是什麼啊!我就起了這個「迷你小捲心菜」的名字,形象。 既然叫做小捲心菜,就把它當作捲心菜來用,那天正好在韓國超市看到有年糕片賣,買了一包,想著用家中的小捲心菜炒個年糕喫,加點肉絲就行了。 結果當天和次日都有事,沒在家喫,等到第三天想炒了,年糕片發霉了,衹能乾炒菜了。 先洗,很簡單,沖一下就可以了。把小捲心的根部凸出來的桿刀切掉,就是長在「棒子」上的「柄」。然後把小捲心菜緃向切成銀幣厚度的片,切個一小盆左右,太多了難炒。小捲心菜很硬很緊,切的時候小心安全,千萬不要弄破手。 切好的小捲心菜,撒一撒細鹽,翻顛均勻。 肉絲,把肉放至室溫,先平剖薄片,再切絲,放料酒澱粉,抓勻;再把肉絲浸在油中,用筷子把肉絲劃開,因為放了澱粉肉絲會黏在一起,所以下鍋前就是撥開,否則一受熱就分不開了。倒在冷的不粘鍋裡,點火後不斷劃動,火不用大,待肉絲變色後連油一起倒在一個小碗中,不必炒到全熟。 另用一個炒鍋,把鍋加熱到極熱,從肉絲的碗中潷一點油到鍋中,放入小捲心菜翻炒,放一點點水,小半碗的一半即可,加蓋燜一二分鐘。開蓋後,放入一包榨菜絲,華人超市的仙寶(Sinbo)牌就很子,鮮脆且鹹淡適中;再放入肉絲,不要把連油一起倒入鍋中,會油死人的。 翻炒均勻後,即可裝盤。 這是中式的做法。小捲心菜比中國的捲心菜硬,所以燒的時間要長一點,哎呀,我想念蓮花白了;算了,反正上海也沒有。 還有西式的做法,很不錯。 先取個sauce…
蘇式熏魚
上海的菜場裡,有一種攤子:前面有一個大塑料盆,裡面養著幾尾肥肥大大的魚,後面的案板上放著剁開的魚段,魚頭則整齊地碼在一邊。再過去,是個爐子,火燒得旺旺的,上面有個大油鍋,一旁還有個醬油缸,裡面是放了五香粉和糖的醬油。 這攤子,一般是夫妻檔,多半操著半生不熟的上海話,吆喝道:「熏魚要伐,熏魚……」。若是有人想買,那女人便會幫著挑上一段魚,先稱好份量,然後刮鱗去腸,切成小塊,站在一旁的顧客往往會緊跟著叫道:「斬得薄一點哦」。等切好魚肉,那女人便拿著魚肉在一邊的水龍頭上淋洗乾淨,然後就把魚肉交給那個男的。 那男的接過魚塊後,倒入油鍋,油鍋裡早有許多油,放入魚後,便一下子沸騰起來,那男還會時不時地用炸籬翻動一下,顧客則會叮囑一句「儂幫我汆得透一點哦」。 三五分鐘後,那男的用炸籬撩出炸好的魚塊,稍微瀝一下油,就將魚放到醬油缸裡,浸上一兩分鐘後,再把魚塊從醬油缸裡撩起來,交還給那女人。她會把魚塊裝入一次性的飯盒,再撒上一些五香粉,蓋好蓋子,放入塑料袋後,遞給顧客。然後便是收錢、找錢,當然她的嘴裡也不閒著,常會說一句「好喫再來哦」,而那顧客往往也會說「下次多給點露哦」。 這便是上海的五香熏魚攤,生意好的時候,還往往要等上四五撥,好在攤主夫婦手腳很快,人們便也樂意等上一會兒,更有精明的家庭主婦見逢插針地拿出剛買的蔬菜挑揀起來,等隊排到,菜也挑好了。 這道熏魚,以蘇州人做的最為好喫,無奈上海的熏魚攤,沒有一個是蘇州人開的。1934年,江蘇省開過一次「全省物品展覽會」,陳果夫帶領著一些烹調名家和老饕,從數百個菜中挑選出三十餘個,做為「江蘇菜」的代表,這「蘇式熏魚」便是其中一道。 蘇州的熏魚,又以稻香村的為最好,《醇華館飲食脞誌》中就有記載:「熏魚,野鴨,亦以稻香村為最佳……此三家非得青魚不熏,所謂寧缺勿濫。」這道菜主要為冷菜,在蘇州,亦多做為「面澆頭」,蘇州人喜食軟糯,往往要在麵湯裡浸一下再喫,而麵湯也會更香甜。 那些攤子上現炸的熏魚,由於攤主水平參差不齊,攤主本人口味又與蘇滬不同,做出來的味道便也是有好有壞,加上有的時候生意一好,便手忙腳亂起來,質量難免不能保證。而他們炸魚的油反覆使用,亦有不夠健康之嫌,於是也有許多人更願意在家裡自行製作。 這熏魚要自己做的話,其實也不難,而且味道更好;再者,用愛心去做一道菜,這本身的過程也未嘗不是一種享受呢! 當然,首先還是要說到買魚,買魚的學問可大著呢。這熏魚,一定要用青魚做,就像前面說到的「非得青魚不熏」。可是,上海的菜場裡,所有被叫做「青魚」的魚,其實都不是青魚,而是草魚。攤主們往往會堅持他的魚就是青魚,不過是「草青」。 然而,青魚就是青魚,草魚就是草魚,混淆不得。雖然它們的樣子十分相像,卻沒有什麼根本的關係,在拉丁文也就是學名中,前者叫做Mylopharyngodon piceus, 而後者是Ctenopharyngodon idellus。青魚可以大到70公斤一條,而草魚則最多隻有35公斤,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,青魚是以蚌、螺螄和小蝦等軟件動物為食物,而草魚則是喫水草以及其它魚類的排泄物長大的,因此,青魚的肉質要遠比草魚鮮美,屬於淡水魚種的上品。 購買的時候,可從魚的外觀上區分,特別是它們的鰭,青魚的鰭是灰黑的,而草魚則是灰白或是灰黃的;在挑選的時候,還可以看一下魚的嘴,青魚的嘴是尖的,而草魚的嘴則是圓的。 不知從幾何始,上海的菜場裡把這兩種魚均叫做青魚,再分為烏青和草青,並還有人謊稱烏青是野生的青魚,而草青是塘養的云云,真是「偷換概念」的傑作。上海話中,若說「青魚」,這「青」字發原因,若是「烏青」、「草青」,則發作「期」,不要說錯了,被人笑話。 因為青魚實在太大,極少有人買整條的,魚攤也都是分段賣的,往往魚頭一個價,魚尾一個價,然後便是中段;若是魚頭帶著中段,那又是另外一個價了。青魚的頭小,沒什麼喫頭,因此魚攤常常連份量也不稱,直接論只賣,大的兩元,小的一元。做熏魚,當然是中段最好,要挑肉質緊密、宰殺不久的青魚。兩三個的家庭,手指長短的一段即可。青魚越大越好,你想大的青魚可以有六七十公斤,而菜場裡的魚最多也就十多斤,因此根本不算老魚,當然越大越好。 青魚買來後,要將魚肚子內側的黑膜刮去,洗淨後,先沿魚脊方向,切下魚肚皮,可以切成兩段或是三段。然後,要按垂直於魚脊的方向,將魚連骨切成片。魚片要厚薄適中,太厚炸不透,吸不進湯水,太薄則一炸即幹,硬得咬不動。一般來說,以一支原珠筆的粗細為準,另外也可以按著骨節切下,一節即是一片。如果魚身太粗的話,可以將魚身先一剖為二。 魚切好之後,晾上十五分鐘左右,炸起來就方便一些。有許多菜譜都說到要先用醬油、料酒和糖醃漬,我十分不建議這種做法。用醬油醃漬,成品會變黑,蘇式熏魚講究色面,要做好的魚依然看得到魚肉纖維才是上品。青魚經油炸以後,一點也不腥,絲毫用不到料酒,若用了,只會使魚更難炸。還有便是糖了,糖只會無端增加魚被粘住的可能性,而且糖如果炸的時間太長,還會發苦,得不償失。這魚,直接炸就是了,若是口味偏咸,在魚肉上抹點細鹽即可。 買魚前,先做個調料。這料,最好用高湯,沒有高湯和話,用清水也可以。將高湯燒開,放入糖,糖要放到再也化不開為止,然後放醬油,醬油不宜大多,多了色深,還是老話,不夠咸則加鹽。由於加了糖,要不斷地攪動,以防粘底,最後撒上一點花椒,以提香味,花椒不能久煮,時間長了會麻舌頭;花椒放入調料就應關火,靠餘溫把香味調出來。調料做好後,放在冰箱裡效果更好。 熏魚根本就不是熏出來的,而是炸的,說到炸魚,家裡炸和攤子上可大不一樣,家裡沒有那麼大的鍋,也沒有那麼大的火,所以衹能慢工出細活了。起一個油鍋,油要多一點,能讓魚浮起來為準。待油熱之後,放入魚塊,可能一次衹能放入一兩塊,但衹要有耐心,鐵杵尚能磨成針,何況炸一些魚呢?青魚肉易碎,所以不宜多翻動,由於油多,基本不用翻面,也減少了魚肉碎開的可能。如果水平實在不行,可以將魚塊放在平底鍋中,把兩面煎老,再放入大油鍋中炸透,等魚肉變成淡黃色就可以了,魚肚子的部分,由於肉厚,要多炸一會。 炸好的魚,將油瀝去,再放入冰凍過的調料裡,先是會聽到「啪」一聲,然後是「嘶嘶」的響,看著調料滲入魚肉,相信誰見了都會會心一笑。等所有的魚炸好,浸透,這道菜就做好了。 我製作的時候,常常是把魚放在調料裡,浸上一天一夜,讓調料充分地滲到魚肉裡,喫起來更香。 上海也有本地的熏魚,以老大房的最為出名,塊大色黑肉緊,也有很多人喜歡。上海的熟食店賣的也多半是這種樣子,衹是用紅曲代替醬油上色,味道遠不如老大房的好,下次有機會,再來說這上海熏魚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