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無意中拿到這份點菜單的,一看,我的毛病又犯了,這份單子總共犯了14種共33處語言規範錯誤,這家餐廳有點「屙污卵冒充金剛鑽,鄉下人假扮香港人」之嫌了。
聲明一下,有語言錯誤,不等於東西不好吃,據我的父母和朋友反饋,這家在上海的主打港式點心的店,還是相當不錯的。
這篇文章是寫給簡體字讀者看的,因此用簡體字寫。
- 「臺號」
「檯子”就是「桌子」,最早是木頭做的,所以是「木」字旁的;「臺」是人工用磚石搭建或自然形成的高起來的地方,黃泉路上的「望嫏臺」就是,而「臺灣」則是海灣中自然形成的高起,即「島」。
用作家具時,用「檯”
用作「高起」時是「臺」
現在香港店其實不用「檯號」,而用「桌號」 - 「咸品」
「咸」是「all」,「鹹」是「salt」
香港陸羽茶室的點菜單,看右上方向,是「鹹品」
「咸」是「都」的意思,「咸平」就是「天下太平」 - 「豬」
「豬」是有繁體字的,寫作「豬」,「豕」字旁,本意就是「小豬」,屋簷底下有小豬,就是「家」了,前幾天有個宣傳事故,就是這個。
- 「幹蒸」
「幹」是動詞,「乾」是形容詞,如果去桑拿房,「乾蒸」是很舒服的,「幹蒸」不但警察要抓,還有猝死的生命危險。
「乾拌」、「乾煎」和「乾蒸」都是指物料中不加水
把「干」翻譯成「fuck」是不對的,但是寫成「幹」的話,倒可以是對的 - 「蝦子」
「蝦子」指的是小蝦,放在燒賣上一粒粒的是「蝦籽」。
- 「蔥油」
「蔥」也是有繁體字的,寫作「蔥」。
- 「冬筍」
「筍」也是有繁體字的,寫作「筍」
- 「春捲」
「卷」也是有繁體字的,是「捲」,這個字我也迷惑過,我本來以為動詞是「捲」名詞是「卷」,請教了好幾位台灣朋友,才知道「春捲」才是對的。
- 「粉果」
應該寫成「粉粿」,「米」做的果。
- 「蘿蔔糕」
「蘿蔔」的繁體是「蘿蔔」,「卜」是「占卜」的意思。
- 「薑蔥」
「蔥」字前面已經說過了,但是改成「薑蔥」也不對,那是姓「姜」的人種的蔥,應該是「薑蔥」。
連洋人都搞得清呢! - 「菜乾」
這個毛病和第四個差不多,一個是形容詞,這裡是名詞。
- 「寛面」
港式店,或者說「仿港式店」,犯這個錯誤實在不應該,麵條是用麥做的,所以是「麵」。
- 「米其林上海推介餐廳」
「餐廳」應該是「餐廳」。
最後再提醒店家一點,既然要學香港,就要學學全,香港不叫「米其林」的啦,人家叫「米芝蓮」。
為了「文普」,我容易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