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璽閣菜話

五香魚凍‧千層魚凍


家中來了隻貓咪,給起了個名字,叫做「飯碗」。這貓是天上掉下來的,叫做「飯碗」,便如天上掉下一隻飯碗來,多好,多吉利!轉念一想,不對,貓咪是很會玩失蹤的動物,所謂「白腳花狸貓,吃飽朝外跑」,那萬一哪天貓咪朝外跑了,再不回來,豈不是「飯碗頭沒了」?不吉利!後來,又起了一個名字,叫做「飯桶」。可又轉念一想,一個飯桶可以盛滿多少飯碗啊?遂罷,「飯桶」之名也叫不成了。那貓咪是黃色的,很像鑊焦的顏色,電飯煲的鑊焦,不是大灶鐵鍋的,於是給它起了一個很好玩的上海名字——飯煶,就是「鍋巴」的意思。
飯煶很壞,挑食,有一次我煮了一隻「白灼蛋」給它,結果它就光吃蛋黃;還有一次,買墨魚時海鮮攤的攤主送了我一些黃鮚,一種體型很小、刺又極多的小海魚,沒料到的是,我燒好之後,飯煶居然聞了一下就走,絲毫不感興趣。
於是我的生活就又添了一件事,尋找貓咪喜歡吃的魚。後來發現「哪隻貓兒不沾腥」是錯誤的,我們家的貓對於腥重的海魚不過爾爾,但對於大塊的河魚很喜歡,於是便青魚、草魚乃至花鰱等輪著吃。那些魚在菜場都可以分段買,很是方便。
既然貓都吃得這麼精緻了,那麼人就更應該吃得精緻一些了,否則豈不是「天理難容」?
看著飯煶的青魚塊,我想起祖母來。我的祖母是一個心靈手巧的蘇州人,很善於調弄小菜。吃剩下的蟹鉗蟹腳,祖母總是第二天將之拆出肉來,炒蛋或是燒豆腐給我們吃;吃剩下的烤鴨,祖母也總是第二天將之拆出肉來,炒茭白絲給我們吃,別說鴨肉沒有浪費,就算烤鴨的蘸料都不會浪費。
祖母雖然「做人家」,但是在「吃」之一事上,從不小氣,從不手軟。我小時候河魚貴而海魚賤,因為那時圍塘養殖和飼料都沒什麼研究,不管河魚還是海魚,主要靠捕撈得來。那時的海裡全都是魚,海魚遠比河魚來得容易。而河魚肉質細潔,腥氣輕,一直是上海人的席上佳餚。祖母也很喜歡河魚,雖「重金」而不惜,於是我從小就吃各種各樣的河魚——黑魚、河鯽魚、鯿魚、青魚,等等。
上海人的菜餚,其實很簡單,就拿河魚來說,無非清蒸、紅燒和煮湯。至於「松鼠鱖魚」,那是飯店裡的菜,那時就算有如此天工的手藝,也找不到那麼多的油來糟蹋。而「水煮肉片」、「剁椒魚頭」那種菜,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,別說沒有見過,就是聽也沒聽說過。
祖母的紅燒河鯽魚很好吃,有時也紅燒青魚、紅燒肚襠、紅燒划水。吃不掉的魚,到了第二天,會在碗裡結成凍。那些凍很好吃,可是連著魚骨帶著蔥姜,吃起來很不方便,於是祖母就會將剩下的半碗魚化開,剔淨魚骨後再做成魚凍給我們吃。祖母是高度近視眼,卻能將多如牛毛的河鯽魚骨剔得一根不剩,其苦心可想而知,雖是剩菜而成,卻絕不亞於山珍海味啊!
如今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,直接買條魚來做魚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,我就「手把手」地教大家做一回吧。
先要買魚。我在說到熏魚的時候提起過,有兩種大魚,一種是青魚,色黑或青;一種是草魚,色白。前者食葷而肉細,後者食草而肉粗,所以青魚要較草魚好得多,售價也要貴一些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青魚中段十元一斤,草魚中段七元。別小看這三元錢,差價達到四成以上。所以大多數攤主會將草魚叫做「草青」,彷彿一旦搭上個「青」字,就可以身價不同了。各位食友千萬別輕信了,青魚就是青魚,草魚就是草魚。
買上一段青魚,二斤左右。上海買魚是將魚摔昏之後直接切開,稱好份量後再處理的,因此稱的時候是帶著魚鱗和魚腸的。一段二斤左右的魚中段,等弄清爽之後,不過一斤五六兩。
弄魚很簡單,特別是這種只買中段的。雖說魚腸很好吃,但是極其難調理,而且當中切開也不成副,棄之無妨。只要將肚皮處剪一刀,挖去魚腸即可。在剪肚子之前,先要刮鱗,青魚鱗大,很容易刮去。
刮鱗去腸之後,剪開肚皮,將肚皮內壁的黑膜刮去,此物最腥,不可不除。
取一個敞口的大鍋,不必起油鍋爆蔥姜,只用清水即可。清水要蓋過魚身,放入少許料酒,開大火燒煮。待水煮沸之後,稍微調小火頭,用中等的火來煮。
在一旁也別閒著,水煮沸之後,最外面的魚肉已經熟了,可以用鑊鏟幫忙,將外層的魚肉扒下。你可以手持一雙筷子,長一點的,用筷子撥,見到魚刺就將之搛出。拿筷子姿勢不對的人慘了,小的魚骨極細,筷子拿得不對,兩隻筷子尖便並不到一起,搛紅燒肉沒有問題,搛魚骨就難了。
正確地拿筷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我們在這裡並不討論用筷的禮儀,只說說筷子的拿法。拿對了筷子,下起手來就可以比別人快,也就可以吃得更多,「筷者,快也」。
我經常教人用筷子,我教出來的洋人比國人還要會用筷子,因為洋人是張白紙,你教他怎麼用,他就怎麼用,而要教國人改正壞習慣,則要難得多。
我是這麼教洋人的:先取一根筷子,把筷子的中間偏上一點放在無名指的指甲蓋上,一半碰到指甲,一半碰到肉,讓另一半躺在自己的虎口裡,拇指蓋過筷子,用拇指的指節壓住筷子。這時,我讓他們抽掉筷子試試看,如果抽不動,那麼第一步就做對了,然後將中指搭在筷子上靠緊拇指。第二步,保持第一根筷子不動,放上第二根筷子,可先將食指伸直,將第二根筷子架在中指和拇指間,然後放回食指,搭在第二根筷子上,這樣就變成了用拇食中三指捏住第二根筷子。再拉拉看,如果拉不動,那麼第二步也對了。現在來看一看,兩根筷子分別被三個手指夾住,下面一根是中指、無名指和拇指,上面一根是食指、中指和拇指,這時兩根筷子是平行的。放鬆拇指,伸直,往後移,食指也往後一點,變成用食指和中指夾著上面一根,而拇指抵住上面的筷子。這樣一來,筷子的頭就並得起來了,後面有很大的一塊空隙,變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長邊。這時拇指抵住的地方就成了一個支點,想怎麼動就怎麼動,而動的,永遠只有食指和中指,動的,永遠只有上面那根筷子。
這種拿法,別說夾油汆花生米,就是夾玻璃彈子,也照樣不成問題,還怕夾不起魚骨頭嗎?當然不怕了。夾起的魚骨會黏在筷子上,可以準備一碗溫水放在邊上,將黏了魚骨的筷子放進去晃一下即可。
其實,你也不必急著將魚肉扒開,也不必急著用筷子去夾魚骨,魚凍之所以能夠凍起來,有一大部分得益於骨中的骨膠,急著把魚骨剔除了,反而不好,倒不如定定心心地調至文火,蓋上蓋子,燒上它半個小時。此間你盡可以想幹嘛就干嘛,當然,絕對不可以不帶鑰匙就出門,著起火來可不是玩的。
半個小時以後,揭開鑊蓋,用鑊鏟稍稍撥一下,魚肉就會散開,除了當中的大骨頭(龍骨)外,其餘的就要細細地挑出來了。
將湯水潷出來,盛到一個碗裡。潷的時候要慢慢的,以免速度快了帶走魚骨。剩下的魚肉,是碎碎的,我們要將裡面的魚骨統統都挑出來。
這是件麻煩事,比拆雞翅膀的骨頭要麻煩得多。骨頭挑得不乾淨,吃出問題可是要送醫院的。家母一生嗜魚,尤鍾情於河鯽魚,吃起魚來很有經驗,祖母曾喻之為貓。但問題往往出在高手身上,家母因為魚刺卡喉的問題,在用「威靈仙」、食醋、咽飯之外,還多次送醫院,麻醉後將魚骨取出。雖是苦不堪言,但依然嗜魚如命。
所以,這一步相當關鍵。可以將魚肉舖在砧板上,一點點地尋找,挑完一小片,就撥在一邊,等全部挑完,再重複一到兩次。挑的時候,依然用筷子夾。一段魚的所有骨頭加在一起,除了中間的龍骨,大概只有一調羹左右。雖然體積並不大,功夫卻著實可觀,所以,有時愛心的份量並不是用輕重來衡量的。
接下來的就方便了。把湯汁和魚倒回鍋中,點火再燒,加醬油加糖稍事收干,也不用收得太乾,水面高出魚肉才好,否則就不是「魚凍」而是「魚糕」了。之所以到現在才放醬油和糖,就是為了挑魚骨方便,反正魚肉也都碎了,無所謂「入不入味」的問題。
關火之前,要撒入五香粉,市售的即可,我們這回不討論五香粉的製作。當然,其實不放也可以。五香粉要最後放,早放易苦。此菜醬油也不宜多,色深則不好看,味咸則不易入口。此是涼菜小點,總要適口才好。
找一個平底的容器。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有樂扣樂扣(Lock & Lock)的盒子,那就非常好,把魚肉連同湯汁倒入盒子,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,數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切開吃了。天冷的話,甚至可以在常溫下結成凍。
這種魚凍,由於只用了水和糖,沒有添加其他任何促進凝固的輔料(廣式做法常用明膠或吉力片之類的東西),因此如果天氣實在炎熱的話,還是要吃得快一點,否則依然是會融化的。在春秋天,就沒關係了。
這道菜還有超級豪華的版本,就是先將湯汁傾在一個魚形的模子裡,薄薄地鋪上一層,俟其凍住,再撒上魚肉,凍住後再澆魚湯,如此往復四五回,就變成了一層隔一層的樣子,美其名曰「千層魚凍」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