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應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之約,拍了一部紀錄片,介紹上海的「四大金剛」,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非訪談類的電視節目,如果這期受歡迎的話,以後還會有系列的節目推出。
原播放時間:2012年11月19日晚9:27
下載鏈接:我愛「四大金剛」
視頻原址: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Dc3Mjk1OTQw.html
Related Posts
[尋味LA]小西貢頗有玩頭 初嚐七味碎米飯-Com Tam Thuan Kieu, 多家店
又要說東南亞菜的,到底我住在東南亞呀,美國的東南亞就是洛杉磯。 今天說的這家店叫Cơm Tấm Thuận Kiều,在洛杉磯至少有四家店叫這個名字,不知道是四家獨立的店,還是有關聯的,我去過其中的二家,菜單是不一樣的,但賣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,都有Pho與碎米飯。其中San Gabriel店有中文菜單和中文服務員,Garden Grove那家衹有英文和越南服務員。 Cơm Tấm Thuận Kiều,中文店名叫「順橋碎米飯」,Cơm Tấm指的就是「碎米」,而Thuận Kiều則是「順橋」,那麼問題來了,順橋是座橋嗎? 順橋不是座橋,順橋是個地方,在西貢唐人街最繁華的地方,我們知道,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好喫的,西貢的順橋也有很多好喫的,久而久之在越南幾乎成了美食之源,於是有好多店都給自己起名「順橋」。 西貢的順橋有三幢很高的大廈,很突兀地聳立在那兒,人稱「鬼樓」,因為房子很大卻沒有人住。這三幢房子是造給香港人的,開發商預計在香港回歸之前,會有大量香港人離開香港,他們預計這當中有許多人會選擇越南,於是造了這三幢「等」香港人來,問題是香港97年就回歸了,這三幢房子到98年才造好。 更大的問題是香港人沒來,越南人不喜歡這種房型也買不起,於是人越來越少,最終成了鬼樓。有人說像三枝香插在那兒,有人說像是一艘有三個煙囪的大船。挺有趣的故事,挺好看(或者難看)的地標,如果你到西貢不妨去看看,反正你總歸會去的,那兒有美食。 「順橋」也有寫成「順僑」的,到底應該是哪個,我也不知道。 說回洛杉磯的「順橋碎米飯」,主打自然是碎米飯。什麼是碎米?說來話長了。 越南曾經也是社會主義,所以曾經也很窮,好吧,也有可能更早些。那時的越南,有許多窮人,大多數農民都很窮,雖然種米,自己卻喫不起自己種的米,米都讓有錢人買去了;那麼他們喫什麼呢?他們喫軋米剩下的碎米,喫著喫著,成了西貢的特色。後來人們專門把好的大米軋成碎米,來做這種碎米飯。 大家知道,越南曾經分為南北,北面的河內出了Pho,而南面的西貢就出了碎米飯。 碎米飯很簡單,放上豬排就是豬排碎米飯,放上牛肉就是燒牛肉碎米飯;然而最正宗最豪華的,是「七味碎米飯」。 如同「九」之於華人是至尊的數字,而「七」在越南人眼裡 ,表示多和大,越南還有道「七味牛肉」,就由七道牛肉菜組成。 七味碎米飯,就是有七種「澆頭」的碎米飯,其中有幾味是一定有的。 拌豬皮,極細的豬皮絲拌炒黃的碎米粉,看著象粉絲拌花生碎。 蒸蛋糕,這回有粉絲了,還有黑米耳與肉糜,與蛋漿蒸在一起。 烤肉,一般是豬肉,一大片豬肉。 蔗蝦,把蝦漿包在甘蔗外面,然後油炸而成,炸好再切開。 除此三種之外,其它就天馬行空隨心所慾了。可以是香腸、腐皮包、肉丸、烤蝦、雞肉、牛肉,都可以,反正湊滿七樣就行了;醃蘿蔔與黃瓜片醃酸菜等是不算在「七味」裡面的。 碎米飯喫起來,要飯與菜一起喫,把「澆頭」用調羹切小,舀一點飯與澆頭一起,再澆點魚露,那種加了糖和辣椒的淡魚露,然後一起送入嘴中,哇呀,好喫。…
[尋味LA]別具一格有特色 越南菜也頗精緻-Hue Oi Vietnamese Cuisine, Fountain Valley
我認識一位基督徒,很虔誠的唱詩班成員,她每次出去玩,到了一個新的地方,就要去尋找教堂,她說:「不管走到哪裡,都要找到主的家。」 我是個佛教徒,我們講究「佛在心中」,所以不用儀式化地去廟裡或者先要廟之類的,於是到了洛杉磯後很久,我也沒去廟裡。洛杉磯有廟的,有加州最大的廟,據說也是美國最大的廟,還據說是整個西半球最大的廟,那就是「西來寺」,取義「佛法西來」,就是把佛法傳到西方的意思,口氣夠大的。 我不喜歡西來寺,臺灣味太濃了,我說的臺灣味不是指臺南每個街頭都有的廟、那些三太子之類接地氣的東西,而是臺北那些小清新整天奉茶啦愛心啦文化啦,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還要玩清高脫俗,我受不了了;我不是說西來寺也這樣,然而連紙都不讓人燒的廟,我不喜歡。那個師太很輕蔑地對我說:「我們佛教不燒紙!」這算什麼?佛教原教旨主義?你咋不說佛教不用中文的啦! 那我以後不去西來寺了,那也總得找個廟的吧?我得燒紙啊! 在尋找的過程中,我就找到了越南人聚居區名喚「小西貢」,越南人也信佛,當然也有廟,光小西貢一個地方,就有好幾座廟。小西貢最早在橙縣的Westminster,後來與邊上的Garden Grove市一起,成為全世界除越南本土之外最大的越南人聚居區,2011年的數據是有超過十八萬九千越裔美國人生活在這裡。 去過越南的人都說越南象八十年代的中國,去小西貢也有這種感覺,小西貢第一個越僑商場福祿壽以三星塑像得名,進入店中,真如時光倒流,從服裝到裝俢到一半店舖的金飾款式,我覺得說回到八十年代,算是客氣的。 小西貢是有名的「髒亂差」的地方,在yelp上,有從那裡嫁出的越南妹子說再也不願住在那裡了,然而她說實在懷念那裡的美食。 我喫過很多的越南菜,嚴格地說很多的越南餐食,那些玩意都不能算是「菜」,就像西安也沒啥東西可以稱之為菜,好吧,為行文方便,我還是用「越南菜」三個字吧,你們知道我說的是什麼。 我挺喜歡喫越南菜的,簡單而又好喫,每種東西都放一點,一份餐點裡可以喫到好多不同的食物,多好,每個小品像個什錦,我喜歡。我不太喜歡喫泰國菜,嚴格地說我不喜歡泰國之外的泰國菜,我愛泰國的泰國菜。 越南菜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,粗糙卻好喫,粗糙與好喫本來就沒有衝突,不要認為我說一樣東西粗糙就是看不起它,粗糙卻能好喫,才是我敬佩的。 直到我找到了這家,使我不再認為越南菜是粗糙的,它也可以挺精緻。 這家店也在小西貢,是我無意中路過的,點的菜也是看到店中的大液晶屏上的展示隨便點的,喫了好喫,後來又去,我愛上了這家店。 好多越南店,都是舊舊髒髒破破暗暗的,這家不一樣,店是西式座位,還有吧檯,是一家經過精心設計的精緻餐廳。甚至這還是一家有自己網站(http://www.hueoivietnamesecuisine.com/)的越南餐廳,這可不多見。 店中還有個很大的液晶屏,上面滾動播放著店中的餐食。 我先是看到液晶屏上有張照片,裡面的東西一盆盆的很好看,於是打算點一盆喫,結果上來的東西與照片裡是一樣的,「一盆盆」全上來了,總共有十三盆和一個碗,是我錯誤地估計盆子的大小,那張照片中的所有東西加在一起,才是一份。 這一份叫Bánh bèo,中文叫做「浮萍粿」,別以為我懂越南文,本文所有的越南文都是我事後對照菜單查出來的。端上來是一個盤子,裡面有十二盆是粿,一盆辣椒絲與香料,還有一碗是兌了水加過糖的魚露。盆子的大小,與我們平時的醋碟差不多,盆底是蒸過的米漿,半透明的,上面有炒過的蝦粒與紅蔥酥還有新鮮的蔥段,每盆中還有塊炸過的肉皮。喫的時候呢,用不鏽鋼調羹舀一點魚露到小盆中,然後用調羹挖出整碟東西塞進嘴裡,又甜又鹹又香,軟軟的米漿糕與鬆脆的肉皮搭配在一起,有一種奇怪的口感,好喫的口感。 後來又點了樣東西,我是在液晶屏中看到了一種奇怪的黃色才決定點的,Bánh khoai mì,越南煎餅。上來東西,樣子與taco很像,一個折起的金黃色圓餅,裡面有燒肉、豆芽、大蝦、類似午餐肉的肉餅(其實是一種有魚露的越南肉腸)。直接用手捏著喫,外面的餅是脆的,有點極濃的蛋香,要不是那麼脆的話,我簡直要懷疑那是直接用雞蛋做的。餅上有很多深坑,明顯是一種非常稀薄的麵漿炸出來的,可能有個「V」形的模子,那樣才能又脆又翻折過來,我猜的,不見得正確;我早說了,越南菜就是一樣東西里有好多食物,讓人喫得過癮而不單調。 還有樣東西,我在液晶屏看到的時候,還以為是五花肉壽司,它叫cuốn tôm chua。是樣什麼東西呢?最下面是一段夏捲,一段用米紙包起的粉絲、細蔥、紫薯夏捲,上面放上一隻越南醃蝦,再蓋上一片五花肉。喫法呢,就像壽司一樣,整隻塞進嘴裡,然而一起嚼,鮮香無比,脂流滿嘴;我為了研究一下tôm chua,也就是醃蝦,特地分開喫的。這是種醃製過的大蝦,扁扁的,紅紅的,喫上去有點魚露的味道,魚露的味道不就是醃蝦的味道嗎?比鮮蝦硬,比中國的開洋要軟,甜中帶著鹹,鹹中帶著鮮,很好喫。 我還在這家店喫過春捲,喫過Pho,都較普通的牛肉粉要精緻一些。反正,如果你離得不遠,或者要造訪小西貢的話,這家店是相當值得試一下的。 忘了說店名了,Hue Oi,在Fountain Valley,店的對面有個佔整個街區的高爾夫球場加公園,非常漂亮,很值得一逛。
街頭小吃
2004年11月27日 走出門外,往右一拐,對著木老爺客棧大門的地方,就有一家四川人開的火鍋店。店主是個狡黠的男人,剛和他老婆說好15元一斤的雞,及問到他,就成了20元一斤,別的東西也是。店主從冰箱裡拿出半隻雞來,黑皮的,說是這半隻雞的「前生」,是一隻五斤八兩的大雞。打了火鍋吃,味道還真不錯。 在雲南呆了十一天,正餐都有照片,街邊的小喫,一般是夜宵喫的,黑燈瞎火的,沒敢抗大家夥去拍,有些東西衹能聽我說了。除了前面的三家正宴,以及中午在海逸酒店的自助餐,其它都是自己玩的時候喫的,的確味道好許多,聽我慢慢道來。 20號和21號兩天,正宴沒有喫飽,約了同事,再去尋食。問了當地人,說是雲南的小喫,以燒烤為主,外地人喫不慣。然而,「既來之,則安之,就算不喫,看看也好」是我一貫的宗旨,所以早就打探明白,十點整,約好同事,直奔而去。 那是兩家店,說是店,不如說是兩個空房子,名字叫做「個舊雞腳王」,門面很大,進深很淺,上街沿(人行道)放著大桌子,碼著原料,下街沿(也就是馬路上),一片髒、亂、差,讓曾是窮學生的我很有親切感。馬路對面,是一溜的水果攤,我未點菜,就先買了個柚子,下酒好啊! 兩家店是一起的,都是燒烤,雞爪、鴨掌、雞腸、鴨肫,應有盡有,另外還有羅非魚,羊肉串,茄子,大腸,一樣點上一點,就著啤酒就幹上了。同志們也沒喫飯,個個鬥志高揚。小地方,服務態度很好,雞爪太辣,我們不習慣,讓攤上剁得小一點,居然一隻雞腳剁成六塊,要放在上海,絕對不會。值得一說的是木瓜水,一個碗裡,黑黑紅紅的湯,當中是一塊塊既像果凍又像蘆薈的塊狀物,非常好喫,衹要兩元錢一碗。據說木瓜水是將木瓜擠出汁水,點個石灰做成透明的塊狀,再加紅糖水而成,可憐見,我一下子喫了兩碗,灌了兩瓶啤酒,倒喫不下別的了。 雲南的街邊小喫,很有特色,花鳥市場邊上的一條路,都是小喫攤和小店,轉角上有個大理白族的攤子,只賣餌塊和乳扇,生意很好,有的時候,居然還要排隊,油炸的乳扇三元,別的兩元,味道好,調料品種多,值得一試。 炸乳扇,可以放椒鹽,也可以放玫瑰花醬,香且甜,奶味濃鬱 這就是攤開的乳扇,在火上烤烤軟,塗上醬料再捲起,就可以喫了 卷乳扇很好玩,用一把沒有撕開的一次性筷子,夾住乳扇,就可以捲了 她攤子上的餌塊,用料挺足的 昆明街頭的棉花糖,不但有白的,還有五顏六色的,把的美女同事們美得喲 昆明街頭的烘山芋,一個個金黃明亮 還有烤玉米,香啊! 雲南最著名的,恐怕要數竹筒飯了,可是,雲南十八怪中卻沒有,可謂「見怪不怪」。一到昆明,街頭巷尾都是竹筒飯,開價二元三元都有,其實一元錢就可以了 正宗的竹筒飯要撕開來喫,那種先把竹子劈開的是「大興」的,沒有了竹衣,就不清香了。竹筒飯有甜有咸,好的是放火腿的,當然,一元錢的那種,才不會有呢 2004年11月24日 在大石橋喫完,我沒有喫飽,或者說還沒有盡興,因為我坐得太遠,挾不到菜,再說,如果一桌衹有一兩個男生,而恰巧這兩個男生又喝酒的話,基本上,他們是喫不到多少菜的。回到客棧,將近十點,我惦記著下車的時候,路口有個燒烤攤,便信步走了過去。其實木老爺客棧離巷口很近,不過一分鐘的路。 那個攤子擺在一家小飯店的門口,看上去就很乾淨,推車上有些盤子,都是可以自己挑選的食材,烤架裡是炭,前面還有六七瓶調料,是推主的「秘密」。 東西很便宜,排骨(肋排)二元錢一串,羅非魚六元錢一條,臭豆腐一毛錢一個,軟骨一元,雞肫、羊肉串五角,茄子三元一個。我隨便要了一條魚、一串軟骨、一串排骨、一串臭豆腐乾、韭菜五角一排,拿回客棧,還是熱的,和Sam兩人躲在minibar(那個位置應該是放minibar的)前吃,稍覺太辣,也難怪,攤主是重慶的嘛。 吃了一回,欲罷不能,結果竟成為每天必修的功課,非旦我和Sam吃,我和拉上辦公室的另六位同事一起吃,最後26日27日兩天,更是叫到逸園客棧裡,擺開桌子大吃特吃,一回就點上五條魚,幾十個豆腐,數十串肉,吃燒烤吃到上百。 我站在攤子等了好幾回,和攤主也聊得不少。她是重慶人,下崗後到上海討生活,不果,結果上了中央二套的當,赴湖北接生意創業,結果被騙家底,只能流落到麗江燒烤。她有兩個孩子,大的已經要考大學,她希望孩子考個軍校,可以不付學費。據說大兒子寫得一手好字,每年春節,寫對聯可以掙不少錢。 她的燒烤著實好喫,她還特地為我們調整了辣度,衹要,我幾次旁敲側擊,問她用些什麼調料,她都不肯說;倒是他的丈夫有次炫耀,說出其中有專門的印度調料。光憑味覺,我可以肯定其中放了花椒粉,別有風味。 …
閣主你好年輕啊~接受採訪時注意別看鏡頭
下廚記,三本都買了,很好看,像女士寫的,以為作者是細膩的上海女子,現在才知道,作者是禿小子,呵呵
下廚記,三本都買了,很好看,像女士寫的,以為作者是細膩的上海女子,現在才知道,作者是禿小子,呵呵
這個片子拍的很好,看了有點淡淡的傷感。
P.S. 也想去尋找一下嘗嘗大餅和老虎腳爪:)
這個片子拍的很好,看了有點淡淡的傷感。
P.S. 也想去尋找一下嘗嘗大餅和老虎腳爪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