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問上海灘,哪種面最出名,我想大多數人會回答「大排面」,雖然陽春麵乃是「上海正宗」,無奈此物現已名存實亡,以至於小一輩中統稱「光面」,再無「陽春」的意境了。

  至於「大排面」,之所以出名,最最關鍵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上海人分豬的方法與各地不同。上海人連著脊骨將裡脊剁成薄片,就成了大排,各地往往撕下整條裡脊,因此沒有大排,沒有大排,當然也就沒有「大排面」了。

  上海依然有許多麵店,每家都有大排面。但如果這家沒有鱔絲面的話,多半也沒有腰花面、蝦仁面,那麼就更不用說「蝦腰面」了。這道理,就像麥兜的「魚丸粗面」那麼簡單。

  笑話歸笑話,如果一家麵店中,最高檔是「大排面」的話,那麼這家店中,最便宜的,多半就是「蔥油拌麵」,因為「光面」已經退出市場了。

  食肆的蔥油拌麵乃是「粗貨」,點了面,師傅就抓起一把切面,扔到鍋裡,鍋裡的麵湯已是「千千滾,萬萬滾」,師傅拿著一雙長筷子,就像炸油條的那種,在麵湯中來回攪動;趁此功夫,師傅便用一隻綁了竹筷的調羹,在面前的缸裡舀上一勺熬好的蔥油,兩勺兌好的醬油,放在一隻空碗裡。兩三分鐘後,便挑起麵條,放在碗中,再搛幾段焦蔥放在面上,師傅便又點起吸剩半截的煙來。

  端上桌,食客做的第一個動作,拌麵,把中間的面挑起放在邊上,再把中間的面挑起,放在另一邊,如是三五次,這面便挑順了。

  蔥油拌麵有一件好處,就是香氣撲鼻,從拌麵開始,及至吃完抹嘴,你總能聞到那股蔥香。無非醬油拌麵,但是和著蔥香,總能給人極大的滿足。

  上海人過生日,總要吃點面的,在家的話,事先按人頭準備好一大盆大排,煮上一大鍋面,然後全家聚在一起,挑面分大排,熱鬧非常。慶祝生日,不就是為了閤家團聚嗎?

  有時,全家到飯店擺個壽宴,八冷盆八熱炒,若是最後再一人一塊大排,一碗麵,恐怕誰也受不了,於是,蔥油拌麵頗受歡迎,一大碗放在當中,每人挑上一小撮,應個景罷了。食肆的蔥油拌麵,與大飯店的不大一樣,前者粗鄙而後者奢華,然而粗鄙只是粗鄙在容器上,奢華也不過奢華在場面上。我就來教大家做一道家中的蔥油拌麵。關鍵詞:講究。

  什麼?做一道「講究」的蔥油拌麵?這玩意,不過醬油、蔥、油、面幾樣,和「講究」沾得上邊嗎?

  不但可以沾上邊,這「講究」一詞,還大有「講究」呢!

  先來說蔥。上海人講究小香蔥,綠、細而香,真正的小香蔥不過一虎口長,比豆芽稍細,如今菜場已很難覓。講究的人可以自己種,淘寶上和種子商店裡都有售賣,至於種植法,已經不是本文的範圍了。退而求其次的,可以用一般的香蔥,挑長得精神的,買上半斤左右。

  蔥買來,剝去蔥衣,洗淨,準備熬蔥油吧。許多人熬蔥油,往往把蔥須(根)切下,然後把蔥切成幾段,放在一起熬,其實不好,正確的方法是將蔥白和須一起切下,放入油鍋中,因為蔥白是實心的,蔥綠(管)是空心的,性狀不同,熬的時間也不同,所以可以先起個油鍋,用來把所有的蔥白連須切下,一股腦兒放在油中一起熬。熬蔥油,油不宜大,否則會有苦味。

  熬蔥的時候,可以切蔥段了,把蔥整齊地碼齊,切下一段小指長短的,再把這段移到底部,依著長短再切。如此兩三刀,所有的蔥長短都是一樣的了。待到蔥白變色,變脆,將之撩起,棄去,同時,放下蔥段去熬。熬蔥油其實很容易,就讓蔥段排著隊好了,用筷子稍事撥動,及至顏色變深,莫等發黑,即可撩起。

  注意,一定要將之撩起,簡單的關火,依然可將蔥段炙焦。

  可以準備一點開洋(此物在我文中出現多次),不用太大的,指甲大小即可。用黃酒浸泡至軟,雖說蝦米是帶殼的,開洋不帶殼,但或多或少總有沒剝乾淨的,因此,「講究」的你,要仔仔細細地剝除乾淨。開洋肉硬,直接剝殼易碎,所以要用黃酒先行泡軟後再剝。

  取一點熬好的蔥油,放在鍋裡,起油鍋,將開洋煸一下,待發硬即可。

  再來說面。上海人吃的面,稱之為「切面」,因為以前沒有機器的時候,是搟好了面之後,用刀手工切成麵條的。不同於山西的刀「削」面,西北的「拉」面,上海的面,是「切」出來的。

  大多數菜場都有切面賣,不過如今的切面乃是機器切的,因此實際上是「機製麵」。面有很多種,蒸熟了的,是供拌冷面的,圓的用來做煨面,只有截面四方、細細長長的,才適宜做蔥油拌麵。由於是拌麵,不易入味,因此面要細,不能粗。新鮮的面最好,當然,退而求其次的是干面,新鮮的面買來,吃不完的,可以盤起放在匾裡晾吹而干,以後要吃,直接取用即可。

  煮麵,也很有講究,要燒兩鍋水,一鍋水多一點,一鍋稍少。待水少的那一鍋煮沸,將麵條放入,舀上一勺鹽同煮,待水再次煮沸,水會溢上來,上海人叫「潽」。為什麼會「潽」?因為生面剛做好時,由於濕度大,會粘在一起,所以做面的人要撒上乾麵粉,這些麵粉一煮,就容易「潽」,而且會大大影響口感。我們先來解決「潽」的問題,事先準備好一碗涼水,待水潽上來,將涼水倒入。

  水再沸,又會「潽」上來,再倒一次涼水,及至再沸,然後就要解決這個「口感」的問題了。正是因為這些麵粉,所以麵湯渾濁,口感滯膩,也正是這個原因,所以蘇州人講究要吃「頭湯麵」,我們既然講究了,不妨「講究」到底吧!

  將面挑起,放在濾罩裡,沒有的話,放在一個大碗裡、小鍋裡都行,開自來水用涼水沖洗乾淨,此時,大鍋的水應該也開了,將洗淨的面放入,等水再沸即可撩起。你會發現,這回,不「潽」了。

  然後,就是拌了,將面、蔥油、開洋和醬油拌在一起即可。以前,對於醬油也很講究,要起火將醬油燒熟,否則的話,會有豆腥。現在的精製醬油質量很好,大可不必預處理。醬油,廣東人分為生抽、老抽,上海人則叫做「白醬油」、「紅醬油」,前者色淡味咸,後者色深味淡,所以搭配著使用為佳。蔥是可以吃的,酥而脆且香,有些人極嗜此物。如果面多,一頓吃不完,可用蔥油拌好,留置下一頓再拌醬油即可。若帶便當,亦是如此。

  細微一物,若是講究,便大有玩頭。天下事,你若想講究,它就可以「講究」。

4 thoughts on “蔥油開洋拌麵

  1. 看似再簡單的事,要做好還是相當講究的。老爸也總是抱怨吃不到正宗陽春麵了,不知為何?

  2. 喔呦閣主啊,歡喜啊!儂什麼都有,上海人家裡面和飯店裡面的菜,儂都包特了,我開心色特了!看看也好的,這階段不能吃碳水化合物,但是等到可以吃的時候,我第一件事情也去弄碗陽春麵吃一吃。一個問題,生煎饅頭儂會做嗎?

Leave a Reply to yi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