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吃飯的時候,與同事們聊到關於名牌的事情。
我先說了一個故事。那個故事發生在Hermes的專賣店裡。某天,店裡來了一個人,那種一看就是民營企業家的類型。什麼?民營企業家是啥類型?基本上有這麼幾個特徵:西裝袖標不剪掉,腋下挎個小皮包,全身名牌皮鞋髒,身上氣味總不消。做店員的,當然不能以貌取人,對待客戶總是一視同仁(當然,到底是不是,只有天知道),向他介紹,幫他挑選。那位主,就隨手指這個指那個,挑也不挑選也不選,就叫店員包裝起來,隨後立馬付錢。臨走,問了店員一句話。
那位主問的是「你們這家店賣的,叫啥牌子啊?怎麼念啊?」
大L是一位吃長素的虔誠佛教徒,她說她怎麼也不能理解那些追求名牌的人,她說包也好,鞋子也好,總是一個固定的價值,超過了那個價值,全是利潤,價格越高,利潤越大。按她的話說「就是這麼塊布,一變牌子,價鈿就勿一樣了,我隨便哪能也想勿通。我最討厭奢侈品了!」
這時,另一位同事小L就說「大L啊,其實你的生活也很奢侈的,你吃一頓素齋自助餐,158元,要比吃盒飯的奢侈多了。」(關於這件事,我倒是向來支持小L的說法,如果就事論事,吃素當然是件好事。但是有些人非要在「吃素」這件事上加以「保護生命,節約資源」等等光環的話,我則認為吃5元一頓的葷,與吃百元一頓的素相比,還是前者更有功德。此是題外話,不深入探討了)
大L說「我吃素,雖然貴了一點,但是心安理得啊,我不願意吃便宜的葷菜」。
其實,事情的本質是一樣的,對於大L來說,食物是有明確的界線的,就是「葷」和「素」的;那麼對於包包鞋子衣服香水來說,我想那些買名牌的人,也是這麼來分的,就是「有品質感的」和「沒有品質感的」。
我對大L說「你一萬多的工資(純打比方,非實際數字),買兩三百塊的衣服,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奢侈,或許有人只買二三十塊的衣服,在他們眼裡,他們也不能理解你為什麼要買兩三百的衣服啊?」
同理,我在想,幾十萬的工資,買幾千塊幾萬塊的衣服,也不會覺得自己奢侈啊。
而且,如今的社會,早就已經不能用產品的原材料價值也評判東西的價格了,以前我們買鞋,要真皮的才好,而現在呢?還有多少人會把「真皮」放在第一考量的?我猜想,名牌衣服加上整個市場運營的費用,公司、生產、銷售、倉儲、運輸、管理等等的費用,它的利潤率並不見得比一件二百塊的假冒偽劣產品來得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