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上海閒話] 馬夾袋

  要問網絡中的常用詞,”沙發”肯定有,”頂”也是一個,”馬甲”也少不了,若是排個”十大”,多半名列三甲。網絡最重要的就是交流,交流最方便的是論壇,在論壇裡發表言論,第一個回覆叫”沙發”,以後的回覆都叫”頂”。常有人不希望以真身參與討論,便註冊一個或多個”別號”,”別號”的網絡術語叫”馬甲”。用”馬甲”的目的,多半是”防護”,因為怕”挨磚”(”磚頭”可能是排名第四的熱門詞了,指被人痛罵),穿了”馬甲”砸不到真身,就什麼話都敢說了。   ”馬甲”一詞,倒是可以細細把玩一番的,顧名思義,或許是馬皮(不是馬)做的甲,人穿的,或者是人(不是人皮)做的甲,馬穿的。不管怎麼說,都是”甲”,既然是”甲”,當然是打仗用的,不過我想以前打仗的時候,馬是稀缺資源,不至於殺了馬剝下皮來做成甲冑給人穿,馬皮最多也就是”馬革裹尸”罷了。既然馬很珍貴,那麼給馬穿戴護具倒是順理成章的,看來,馬甲應該是用其它動物的皮革或者金屬、陶瓷片串接而成的護具,穿在馬身上的甲冑,叫做”馬甲”。   後來,穿在馬身上的甲漸漸地成了人的服飾,人們把那種沒有領子,沒有袖子的衣服叫做馬甲,你還別說,和穿在馬身上的還真像。   馬甲根據式樣和面料,有各種稱呼,與西裝配套的,叫”西裝馬甲”,針織棉布的叫”汗衫馬甲”,還有種旗袍馬甲,長及膝或地而無袖,據說這種馬甲加上裡面的喇叭袖短襖,乃是後來”海派旗袍”的前身。   其實旗袍一物,根本就有兩種,一種就是大家清官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略顯雍腫的大袍子,裡面是穿褲子的,屬於少數民族服飾(Manchu/Qi style),而漢人婦女乃是”三把梳頭兩截穿衣”,分為上衣下褲的。   現在常說的旗袍,是”海派旗袍”,就是王家衛電影裡的那種。纖薄,時尚,裡面不是穿褲子而是穿玻璃絲襪的(如今是赤腳的),這種服裝,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方才在上海流行起來。前時清王朝已經覆滅十多年了。如果說海派旗袍取法於清朝旗人的服裝,倒不如說,海派旗袍更多地吸收了西式連衣裙的元素。   海派旗袍只有可能在上海被發明出來,因為上海既稟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,又接受的西方文化的風采,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產生這種高雅而不失美麗的服飾,並且從那時開始,上海的服飾就始終引領著潮流。   從1925年的上海女學生開始穿旗袍,到最近李安的《色戒》旗袍展示著她的美麗與滄桑。無奈的是,如今太多太多的人不諳旗袍的精髓,叉麼開得老老高,領頭麼老老大,怎麼看都是服務員打扮。   上海人不但”發明”了”旗袍”,還發明了”黃馬甲”。眾所周知,上海證券交易所有”紅馬甲”和”黃馬甲”兩種,前者是證券商,後者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員。這景象相信大家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屢見不鮮了。許多人以為”紅黃馬甲”制度是因襲瞭解放前的上海股票制度,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是”國際慣例”。   後來開放了,許多人到了國外,發現國外並沒有”黃馬甲”,難道”黃馬甲”只是”中國特色”?   的確是的,據上交所的創始人尉文淵回憶,當時他決定讓所有的人都穿紅色的馬甲,結果負責採辦的人看到黃色也很好看,於是也買了,分別做成紅黃兩種馬甲。及至第一次開盤,已經來不及製作足夠的紅馬甲了,於是尉文淵只能將錯就錯,倒反而將券商和工作人員輕易地區分開來了。   據我所知,最早的馬甲袋也是在上海出現的,沒準那個名字還是我發明的呢,”馬甲袋”知道不?對,就是超市裡的那種塑料袋,那種袋子呈”凹”字型,記得那是將近三十年前了,有一次,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一個”外國包裝展”,那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,真是千奇百怪、巧奪天工,那時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。   那個展會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樣品,只有馬甲袋是售賣的,一家日本公司在賣,一角錢一個,那時一角錢是能吃飽肚子的,不過祖母覺得一個袋子能裝滿十斤沙子而且拎拎還挺結實,就買了回來。   買來之後,我就突發奇想,叫那隻可以拎的塑料袋為”馬甲袋”,因為和汗衫馬甲很像。   後來這種袋子多了起來,我堅持叫它”馬甲袋”,周圍的人都覺得好玩,或者還真是這麼一傳十、十傳百叫出來的呢!   當然,這只是說笑罷了,不過那第一隻的馬甲袋,在家中用了十多年,真的很牢,要等用壞了無數”後起之秀”後,它才”壽終正寢”。   隨便提一句,在馬甲袋之前,上海用的最多的是”網線袋”,是用尼龍絲編織而成,上面有網眼,每個網眼約有雞蛋大小,有時胖人穿緊身衣服,身上的肉彈出來,就被人嘲為”象著(穿)了一隻網線袋”。   上海還有種袋子,叫做”麻叉袋”,由於發音的關係,許多人都以為是”馬車袋”,以為是專門放在馬車上用的,其實這種袋子就是”麻袋”,用麻編織而成的袋子,而”叉”則是指編織成”×”的意思。   ”馬甲”亦名”背心”,最有名的要數”照相背心”,其實那玩意是”釣魚背心”,因為可以放很多東西,被喜歡攝影的朋友借鑑了。”馬甲”亦有寫作”馬夾”的,乃是錯別字,寫得人多了,錯的也成了對的。   附:《舊五代史•漢書•高祖紀上》”明宗與人對柵於德騰,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,馬甲連革斷,帝輟騎以授之,取斷革者自跨之。” (寫於2007年12月17日)

[上海閒話] 馬夾袋

  要問網絡中的常用詞,”沙發”肯定有,”頂”也是一個,”馬甲”也少不了,若是排個”十大”,多半名列三甲。網絡最重要的就是交流,交流最方便的是論壇,在論壇裡發表言論,第一個回覆叫”沙發”,以後的回覆都叫”頂”。常有人不希望以真身參與討論,便註冊一個或多個”別號”,”別號”的網絡術語叫”馬甲”。用”馬甲”的目的,多半是”防護”,因為怕”挨磚”(”磚頭”可能是排名第四的熱門詞了,指被人痛罵),穿了”馬甲”砸不到真身,就什麼話都敢說了。   ”馬甲”一詞,倒是可以細細把玩一番的,顧名思義,或許是馬皮(不是馬)做的甲,人穿的,或者是人(不是人皮)做的甲,馬穿的。不管怎麼說,都是”甲”,既然是”甲”,當然是打仗用的,不過我想以前打仗的時候,馬是稀缺資源,不至於殺了馬剝下皮來做成甲冑給人穿,馬皮最多也就是”馬革裹尸”罷了。既然馬很珍貴,那麼給馬穿戴護具倒是順理成章的,看來,馬甲應該是用其它動物的皮革或者金屬、陶瓷片串接而成的護具,穿在馬身上的甲冑,叫做”馬甲”。   後來,穿在馬身上的甲漸漸地成了人的服飾,人們把那種沒有領子,沒有袖子的衣服叫做馬甲,你還別說,和穿在馬身上的還真像。   馬甲根據式樣和面料,有各種稱呼,與西裝配套的,叫”西裝馬甲”,針織棉布的叫”汗衫馬甲”,還有種旗袍馬甲,長及膝或地而無袖,據說這種馬甲加上裡面的喇叭袖短襖,乃是後來”海派旗袍”的前身。   其實旗袍一物,根本就有兩種,一種就是大家清官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略顯雍腫的大袍子,裡面是穿褲子的,屬於少數民族服飾(Manchu/Qi style),而漢人婦女乃是”三把梳頭兩截穿衣”,分為上衣下褲的。   現在常說的旗袍,是”海派旗袍”,就是王家衛電影裡的那種。纖薄,時尚,裡面不是穿褲子而是穿玻璃絲襪的(如今是赤腳的),這種服裝,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方才在上海流行起來。前時清王朝已經覆滅十多年了。如果說海派旗袍取法於清朝旗人的服裝,倒不如說,海派旗袍更多地吸收了西式連衣裙的元素。   海派旗袍只有可能在上海被發明出來,因為上海既稟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,又接受的西方文化的風采,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產生這種高雅而不失美麗的服飾,並且從那時開始,上海的服飾就始終引領著潮流。   從1925年的上海女學生開始穿旗袍,到最近李安的《色戒》旗袍展示著她的美麗與滄桑。無奈的是,如今太多太多的人不諳旗袍的精髓,叉麼開得老老高,領頭麼老老大,怎麼看都是服務員打扮。   上海人不但”發明”了”旗袍”,還發明了”黃馬甲”。眾所周知,上海證券交易所有”紅馬甲”和”黃馬甲”兩種,前者是證券商,後者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員。這景象相信大家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屢見不鮮了。許多人以為”紅黃馬甲”制度是因襲瞭解放前的上海股票制度,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是”國際慣例”。   後來開放了,許多人到了國外,發現國外並沒有”黃馬甲”,難道”黃馬甲”只是”中國特色”?   的確是的,據上交所的創始人尉文淵回憶,當時他決定讓所有的人都穿紅色的馬甲,結果負責採辦的人看到黃色也很好看,於是也買了,分別做成紅黃兩種馬甲。及至第一次開盤,已經來不及製作足夠的紅馬甲了,於是尉文淵只能將錯就錯,倒反而將券商和工作人員輕易地區分開來了。   據我所知,最早的馬甲袋也是在上海出現的,沒準那個名字還是我發明的呢,”馬甲袋”知道不?對,就是超市裡的那種塑料袋,那種袋子呈”凹”字型,記得那是將近三十年前了,有一次,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一個”外國包裝展”,那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,真是千奇百怪、巧奪天工,那時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。   那個展會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樣品,只有馬甲袋是售賣的,一家日本公司在賣,一角錢一個,那時一角錢是能吃飽肚子的,不過祖母覺得一個袋子能裝滿十斤沙子而且拎拎還挺結實,就買了回來。   買來之後,我就突發奇想,叫那隻可以拎的塑料袋為”馬甲袋”,因為和汗衫馬甲很像。   後來這種袋子多了起來,我堅持叫它”馬甲袋”,周圍的人都覺得好玩,或者還真是這麼一傳十、十傳百叫出來的呢!   當然,這只是說笑罷了,不過那第一隻的馬甲袋,在家中用了十多年,真的很牢,要等用壞了無數”後起之秀”後,它才”壽終正寢”。   隨便提一句,在馬甲袋之前,上海用的最多的是”網線袋”,是用尼龍絲編織而成,上面有網眼,每個網眼約有雞蛋大小,有時胖人穿緊身衣服,身上的肉彈出來,就被人嘲為”象著(穿)了一隻網線袋”。   上海還有種袋子,叫做”麻叉袋”,由於發音的關係,許多人都以為是”馬車袋”,以為是專門放在馬車上用的,其實這種袋子就是”麻袋”,用麻編織而成的袋子,而”叉”則是指編織成”×”的意思。   ”馬甲”亦名”背心”,最有名的要數”照相背心”,其實那玩意是”釣魚背心”,因為可以放很多東西,被喜歡攝影的朋友借鑑了。”馬甲”亦有寫作”馬夾”的,乃是錯別字,寫得人多了,錯的也成了對的。   附:《舊五代史•漢書•高祖紀上》”明宗與人對柵於德騰,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,馬甲連革斷,帝輟騎以授之,取斷革者自跨之。” (寫於2007年12月17日)

[上海閒話] 論棺材

 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,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,自從有了購物網站,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,雖然有時貴一點,但可省下許多時間,何樂而不為?   我逢人便說”網上什麼都有賣”,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,和我抬槓,問我”網上有棺材賣嗎?”   還別說,網上真有棺材賣,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,甚至還有”漢代的手繪棺材”,也不知真假。其實,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,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。   淘寶網上的棺材,有一半是工藝品。小小的擺設,因為棺材的諧音,是”官”和”財”,在夢書中,誰夢到了”棺材”,就要”陞官發財”了。   中國古代的棺材,大多數是木製的,簡單地來說,就是個木盒子。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,拼成一個盒子,再加上一個蓋子,就是一口棺材了。棺材都是一樣的,不同的在於蓋子,所以成語”三長兩短”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。   還有種說法,說是《禮記•檀弓上》有這麼一段”棺束者,古棺木無釘,故用皮束合之。縮二,衡三”,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,是用皮帶捆紮的,長度裡有三根皮帶,寬度裡用兩根,所以”三長兩短”。   不管”三長兩短”,從哪裡來,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,也總離不開棺材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(即便現在火葬,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),而上海的語言裡,也有許多的”棺材”。   在上海話裡,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。”搿只棺材”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,而是”這個傢伙”的意思。說”人”為”棺材”,若非有仇,也帶貶義,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。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,所以”棺材板”在此也是通用。看不慣一個人,總有原因,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,諸如”壽棺材”(見《壽頭壽腦》)、”戇棺材”、”笨棺材”等,最絕的要算”死棺材”,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,稱人為”死棺材”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。   ”棺材”一定是埋在土裡的,再從土裡挖出來,便有”泥土氣”,崑劇《烏龍院•活捉》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”泥土氣”。至於”泥土氣”到底是啥味道,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,由於天氣熱,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,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,上海人稱之為”泥土氣”。”棺材”與”死人”有關,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,對某件事有”迷信”層面上的”疑神疑鬼”,上海話也叫”泥土氣”。比如,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,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,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,這種就叫”泥土氣”。  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,還可以放錢,放金銀珠寶,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”棺材”。然而若是棺材沒底,那麼問都不要問,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,都會掉出來。   有些人,你給他一塊錢,他立馬用掉,給他一百萬,他照樣立馬用掉;不給錢給東西,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,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,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”脫底棺材”。   還有種人,被叫做”薄皮棺材”,薄皮棺材是蹩腳貨,外面看著還可以,不防蟲不耐潮,根本就是個花架子。被叫”薄皮棺材”的傢伙,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,其實窮得可以,正如薄皮棺材那般”外秀內空”。   又有種人,很固執,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,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,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。可悲的是,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,偏偏有副暴君脾氣,這種脾氣叫”獨愎”。”愎”,這個字讀”畢”,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,以訛傳訛,成了”獨腹”;想想也對,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,不與人交流,獨斷專行,豈不是”獨腹”?而這種人,就是”獨愎(腹)棺材”。   這個詞是從”獨幅棺材”而來,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,被認為是好棺材,因為大的木料難弄,開裁也相對困難,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,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。  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”棺材”,還有些俏皮話,也是從”棺材”裡來的。”棺材裡伸手”是句歇後語,伸出手來,手心向上,當然是”要”,躺在棺材裡都想要,就是”死要”,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。   ”棺材裡發癍”也是句歇後語,”癍”者,”疹”也,死人發疹,就是”死疹”,與”死症”的發音相同,指的就是絕症。   ”曉得要死,爬到棺材裡”是句俏皮話,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。許多人以為,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,知道要死了,先跑到棺材裡,還省了入殮的手腳,豈不聰明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,你想,要死?你不會逃啊?都知道要死了,還不去想辦法,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,就往棺材裡一躺,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。 (寫於2007年12月13日)

[上海閒話] 論棺材

 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,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,自從有了購物網站,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,雖然有時貴一點,但可省下許多時間,何樂而不為?   我逢人便說”網上什麼都有賣”,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,和我抬槓,問我”網上有棺材賣嗎?”   還別說,網上真有棺材賣,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,甚至還有”漢代的手繪棺材”,也不知真假。其實,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,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。   淘寶網上的棺材,有一半是工藝品。小小的擺設,因為棺材的諧音,是”官”和”財”,在夢書中,誰夢到了”棺材”,就要”陞官發財”了。   中國古代的棺材,大多數是木製的,簡單地來說,就是個木盒子。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,拼成一個盒子,再加上一個蓋子,就是一口棺材了。棺材都是一樣的,不同的在於蓋子,所以成語”三長兩短”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。   還有種說法,說是《禮記•檀弓上》有這麼一段”棺束者,古棺木無釘,故用皮束合之。縮二,衡三”,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,是用皮帶捆紮的,長度裡有三根皮帶,寬度裡用兩根,所以”三長兩短”。   不管”三長兩短”,從哪裡來,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,也總離不開棺材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(即便現在火葬,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),而上海的語言裡,也有許多的”棺材”。   在上海話裡,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。”搿只棺材”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,而是”這個傢伙”的意思。說”人”為”棺材”,若非有仇,也帶貶義,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。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,所以”棺材板”在此也是通用。看不慣一個人,總有原因,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,諸如”壽棺材”(見《壽頭壽腦》)、”戇棺材”、”笨棺材”等,最絕的要算”死棺材”,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,稱人為”死棺材”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。   ”棺材”一定是埋在土裡的,再從土裡挖出來,便有”泥土氣”,崑劇《烏龍院•活捉》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”泥土氣”。至於”泥土氣”到底是啥味道,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,由於天氣熱,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,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,上海人稱之為”泥土氣”。”棺材”與”死人”有關,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,對某件事有”迷信”層面上的”疑神疑鬼”,上海話也叫”泥土氣”。比如,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,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,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,這種就叫”泥土氣”。  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,還可以放錢,放金銀珠寶,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”棺材”。然而若是棺材沒底,那麼問都不要問,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,都會掉出來。   有些人,你給他一塊錢,他立馬用掉,給他一百萬,他照樣立馬用掉;不給錢給東西,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,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,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”脫底棺材”。   還有種人,被叫做”薄皮棺材”,薄皮棺材是蹩腳貨,外面看著還可以,不防蟲不耐潮,根本就是個花架子。被叫”薄皮棺材”的傢伙,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,其實窮得可以,正如薄皮棺材那般”外秀內空”。   又有種人,很固執,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,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,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。可悲的是,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,偏偏有副暴君脾氣,這種脾氣叫”獨愎”。”愎”,這個字讀”畢”,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,以訛傳訛,成了”獨腹”;想想也對,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,不與人交流,獨斷專行,豈不是”獨腹”?而這種人,就是”獨愎(腹)棺材”。   這個詞是從”獨幅棺材”而來,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,被認為是好棺材,因為大的木料難弄,開裁也相對困難,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,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。  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”棺材”,還有些俏皮話,也是從”棺材”裡來的。”棺材裡伸手”是句歇後語,伸出手來,手心向上,當然是”要”,躺在棺材裡都想要,就是”死要”,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。   ”棺材裡發癍”也是句歇後語,”癍”者,”疹”也,死人發疹,就是”死疹”,與”死症”的發音相同,指的就是絕症。   ”曉得要死,爬到棺材裡”是句俏皮話,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。許多人以為,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,知道要死了,先跑到棺材裡,還省了入殮的手腳,豈不聰明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,你想,要死?你不會逃啊?都知道要死了,還不去想辦法,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,就往棺材裡一躺,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。 (寫於2007年12月13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