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臺灣紀遊]阿嬌海鮮第二

臺北的冬天,也挺冷,不是有首歌嗎?說什麼冬季到臺北去看雨什麼的?作為一個上海人,實在是恨死了冬天下雨,完全感受不到這首歌的意義。 在冷冷的冬天,坐在阿嬌海鮮,喝着酒喫着烤魚,是很愜意的事情。那兩條魚,並不是什麼炭烤的,是用普通的瓦斯爐烤的,我看着他烤的。 他是個帥哥,高高的個子,瘦瘦的,穿着深色的廚師服外加牛仔褲,看上去清清爽爽。他話不多,還有點害羞的樣子,但是从他的手法來看,是個「老師傅」了。 我們還喫了他做的菜,冷菜熱菜都有,味道都相當好。 冷菜就是簡單的煮毛豆,雖說煮毛豆要煮到酥且要碧綠並非難事,但在其中加入黑胡椒粒就是很好的處理了,讓極其普通的煮毛豆在入口時有一點點「touch」,衹是一點點的「豐富」,便一開始就讓味覺打開了。 小喫還有道墨魚腸,是他家自己用墨魚汁和豬肉加上切碎的墨魚粒做的,油炸後切段上桌,配很大粒的當地大蒜頭喫的。 墨魚腸生的時候,黑黑的很不起色,不懂喫的人絕不會去點,甚至都不會問起。而其實,那是該店特色之一,還有一個是魚漿,自己打的魚漿,做成魷魚羹,又是好東西。 墨魚腸首先是香,香腸不香還叫香腸?咬嚼上去,有彈性,又有大粒的墨魚來調整口感,不至於滿口都是豬肉。豬肉也用得恰到好處,不肥不柴,美中不足是我不喫大蒜,無法感受到老闆娘說的「一定要伴着蒜瓣喫哦」。 說起豬肉,那兒的客家鹹豬肉也很好喫,是用五花肉腌製的,然後烤上六到八個小時,再斜着切片,配上大蔥和蒜片。老闆娘說「一定要伴着蒜瓣喫哦」。 老闆娘就是阿嬌,「阿嬌海鮮」的老闆娘當然叫阿嬌——莊阿嬌,她从民國八十二年(1993)起,从一個路邊攤,漸漸地做到了有這麼家店。 最早就是她一個人打理,後來她的兒子也學了烹飪,就主要是兒子上竈了,衹是兒子白天要上班,衹能晚上來幫忙,好在,這種喝酒的店,生意都在晚上。她的侄子則在外場幫忙,人多的時候,還挺忙的。 她兒子的炒菜功夫相當好,有道彭湖酸菜炒蚵仔,黃色的黃菜加上碧綠的蔥段,急火旺炒蚵仔(珠蠔),鮮甜中帶着淺淺的酸味,既可下酒,也可下飯,火候了得。還有道醬爆毛肚,雖然不是海鮮,但是用蒜粒蔥段熗鍋後,加入毛肚爆炒,絲毫不牽絲攀藤,醬香蔥香四溢,不動筷子就知道好喫。 我已經寫了好幾道菜了吧?不急,還有很多好寫。

[臺灣紀遊]阿嬌海鮮第一

先从臺北說起,臺北有家圓山飯店,好多人應該都聽說過,圓山飯店之於臺灣,就象是釣魚臺國賓館的一個存在,我沒有說圓山飯店是「國家」賓館哦,我說的是「接待國際貴賓」。各位,如今高舉愛國旗幟碰瓷的人太多了,必須要小心。 圓山飯店接待過哪些國際貴賓呢?據說是超過二千位以上,其中包括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、泰國國王蒲美蓬、韓國總統朴正熙、日本首相佐藤榮作、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,這總算是國際貴賓了吧? 你們是不是以為我接下去要寫一個在圓山飯店中的餐廳?怎麼可能?你看題目呀,「阿嬌海鮮」,釣魚臺國賓館也不會有個叫「大郎燒餅」的攤子吧? 我們慢慢說,圓山飯店是個奇奇怪怪的建築,它是一幢十四層櫢的中式建築,就是那種有琉璃瓦的雙檐宮殿式建築,想象一下,把天安門原地陞高到八十多米,然後安上無數窗子,是個什麼樣子?而且它還不是在平地上,而是在圓山上,就顯得更是雄偉。如果从臺北的市中心去士林,路上遠遠地就能望見,特別是晚上去士林夜市的話,就可以看到亮燈的圓山飯店了,加上羣樓走廊,相當漂亮。 我並沒有住在圓山飯店,我住的是臺北怡亨酒店,帶亨的都是好酒店,就象紹興咸亨大酒店一樣,都是五星級的。大家在設計繁體字菜單的時候要記住,「咸亨」酒店來自於《易經‧卦辭》的一句「咸:亨,利貞,取女吉」,「咸」是一個卦名,至於用鹽腌製過的魚,叫做「鹹魚」,而不能寫作「咸魚」,否則成了全魚宴了。 「鹹」味來自於「鹽」,我喫了兩條魚,兩條都是烤的,鹽都用得很妙。兩條魚,在臺灣都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,但却是我在上海菜場中从來沒有見過的,其實我在上海的飯店中,也从來沒有見過。 第一條是「黑喉」,上來的時候,是腹部連着,从背部開刀的一整片,尾巴上裹着厚厚的鹽粒,是防止尾部烤焦用的。這是種什麼魚呢?如果沒有看到過生的,我想很多人會以為是黃魚吧,它的體形和魚皮的花紋,都很象是黃魚,烤製之後弓,魚身發黃,就更象黃魚了。在口感上,魚肉細膩,還有蒜瓣肉的肌理,不說的話,更象是黃魚了。 黑喉,顧名思議,是黑色的,它和黃魚一樣,被撈起時會發出「咕咕」的聲音。對了,把黑喉的頭皮剝開,也是一格一格的,它同樣也是石首魚科的,所以的確和黃魚是親戚。據說,黑喉以前在臺灣,曾經地位比黃魚都高。 還有條魚,是純粹的鹽烤,用鹽包起來烤,這條魚端上來的時候,比黑喉漂亮又沒有黑喉漂亮。這說的算是人話?說它漂亮,是因為它是粉紅色的,有許多魚活着的時候是鮮紅大紅的,但燒煮了顏色就黯淡下去了,這條魚烤製得法,保持了魚皮原有的顏色,粉紅中還帶着閃亮,好看。 說它不漂亮,是因為用鹽裹着烤,然後再把鹽去掉,或多或少破壞點魚皮,又因為烤的時候,看不到魚,又有點焦印,加上這裡那裡的鹽疤,在視覺上就有點影響了。 好在,這種魚是不喫皮的,鹽烤過後,它的皮極硬,根本就咬不動,又好在烤得好,衹需夾住魚皮,輕輕一掀,魚皮就被揭開,可以直接喫下面的肉。魚肉微鹹,更覺鮮美,與黑喉相比,雖不如前者肥而細膩,但是更香更鮮。 這種魚叫紅目鰱,它可不是鰱魚家族的,它是種鯛魚,大多數鯛魚,都很好喫。 兩條魚,都是在一家叫做「阿嬌海鮮」的小館子喫的,小到衹有一開間的門面,衹有五六張桌。 怡亨酒店在信義路四段和敦化南路一段的轉角上,往西走幾百米,再往南走幾十米,就到了,門口高掛着紅底白字的燈箱,就是竪着四個大字——「阿嬌海鮮」。 我去的時候是冬天,店外擺着一隻玻璃架子,裡面下邊鋪着冰,冰上是各種的海鮮,可以看着直接點菜,不過不知道他們夏天的時候是怎麼做的。 可別小看這麼家小店,店小故事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