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好文章的誕生,著實不易。 第一,要見多識廣,知道哪些文章是好文章,哪些不是, 那樣的話,偷起來才值得,同樣是個偷,就要偷好東西。 第二,要心狠手辣,偷個點子,已經不是現在網絡時代的所為了,要干就干大的,一句句抄也不過癮,要玩,就得一整段一整段地抄。 第三,要改頭換面,好文章,名氣也大,萬一偷雞不著蝕把米,怎麼辦?簡單,把前面的弄到後面去,把後面的弄到前面來,刪幾句,加幾句。 第四,要像煞有介事,光抄還不好玩,請個嘉賓來一起玩,讓人看著還真以為事,更厲害的,請嘉賓不算,弄個大賽才好玩…… 事情是這樣的,昨天我在網上放了真假費列羅的照片,有位朋友留言說我的文章被人「偷」了,我的文章反正是經常被人拿去,換成自己的名字騙稿費的(無形中損失不少啊),就連《揚子晚報》還一而再,再而三的偷過呢,我向來是不追究的,只是既然朋友提醒,總要給朋友一個交代。於是,GOOGLE一把這個「孫景晶」,結果不看不知道,一看嚇一跳,這回不是改個名了,而是明目張膽的剽竊了,真是無法無天了。我的紅燒肉一文,看過的人上萬,都知道是我寫的,這位老兄居然敢抄,我也算服死他了。 好文章就是這麼來的,現有範文兩篇,給大家看看。 紅色的字,就是這位老兄抄襲的部分。 藍色的字,是我原文中的部分。 紫色的字,是我的註解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範文網址:色澤鮮亮入口酥最愛濃油赤醬味 原文網址:蘇式紅燒肉 經典的菜,總是令人唸唸不忘,蘇式紅燒肉便是此中一例。夾一塊,往往還沾著濃濃粘粘、香噴噴的紅汁,像拔絲香蕉一樣能拔出油絲來;咬一口,酥爛適宜,肥肉滑而不膩,瘦肉嫩而綿軟;紅亮亮的肉皮則是一咬即爛、入口即化。今天這位廚星給我們帶來的便是經典的蘇式紅燒肉,這道透著濃油赤醬的美味,也是她的最愛。 廚星六號 孫景晶 在網站從事白領工作的晶晶,雖說入廚僅一年,但在廚藝方面可稱得上是天資聰穎。自從半年前,根據媽媽的調教,再加入自己的創新,她燒出了一碗肉酥味濃的蘇式紅燒肉,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評,不僅令原本就愛吃紅燒肉的老爸連聲稱好,就連平時不大愛吃肉的老公,都就著醬汁幹掉了三大碗飯。從此之後,她在廚房內展露手藝的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。烹飪美食對晶晶而言,不單單是興趣愛好,也是一種享受,尤其是看到大家對自己所做的菜餚如此捧場,她有種心滿意足的幸福感。 簡單原料:五花肉+黃酒+山楂干+醬油+冰糖 據晶晶介紹,要燒好這道蘇式紅燒肉,選料特別關鍵,肉必須是五花肉,蘇滬一帶也叫做「肋條肉」。肋條肉要挑夾精夾肥還帶皮的,有些上好的肋條肉還可以夾上好幾層。根據家裡人是愛吃肥肉還是精肉,可進行重點挑選。 ⁃ 原文:這個紅燒肉嘛,挑肉最關鍵。肉要五花肉,蘇滬一帶叫做「肋條肉」,其實就是去骨的rib。肋條肉要挑夾精夾肥的,好的肋條肉可以夾上近十層,也叫「夾心肉」;品質差一點的,衹有夾四五層;再差一點的,一層皮,一層肥肉,一層瘦肉,就沒了。 ⁃ 梅璽閣主點評:前面全是廢話,正式開始,就要見功夫了。 要注意的是,肉不要買得太少,兩斤至三斤為佳。如果只用半斤肉去燒,這道菜是絕對燒不好的。若是一下子吃不完,可以盛出來放到冰箱中速凍,味道同樣很好。準備好了最主要的五花肉,剩下的佐料就簡單多了。一般而言,正宗的蘇式紅燒肉除酒、醋、醬油和糖之外,完全無需其它佐料,可謂是原汁原味。像晶晶這樣稍微考究些的,也會選用山楂干來代替醋的功效,同時使用冰糖,這樣烹飪而成的蘇式紅燒肉香味更足,味道也更佳。 ⁃ 原文:肉不要買得太少,兩斤至三斤為佳。人少的話,也不能「按比例酌減」,這道菜,如果用半斤肉去燒,我敢保證,你絕對燒不好。要是人少一次喫不了,其實可以盛出來,放到冰箱中速凍,過幾天再喫。 ⁃ 這便是正宗的蘇式紅燒肉,除酒、醋、醬油和糖之外,全無其它調料佐料,是謂原汁原味。 ⁃ 梅璽閣主點評:我原來寫的時候,有個筆誤,就是「速凍」,我想寫的意思是「放到冰箱裡即可」,結果寫成了「速凍」,速凍就是冷凍庫,會結冰的那層,把個紅燒肉凍那兒幹嘛呀?這位老兄一概不管,抄來再說。 ⁃ 抄公的這段,是幾段拼起來的,「酒醋醬油糖」這段,本來是結尾的段落,給抄了上來。 有的飯店為節省紅燒肉的烹飪時間,往往會先用油炸,再加姜、茴香、醬油炒,然後再加糖,澱粉勾芡,撒上蔥花就算好了。這種紅燒肉,十五分鐘就可搞定,色澤上也差不多,但一吃到嘴裡就區分出不同來了,表面的味道是濃郁了,但咬到裡頭卻沒啥味道,而且還會吃得人口乾舌燥、腸胃不適。而真正的蘇式紅燒肉,卻不用一滴食用油,所有調料就是黃酒、山楂干、醬油、冰糖,可謂色澤鮮亮吃口酥。 ⁃ 原文:有的飯店,先用油炸,再加薑、加茴香、加醬油炒,然後加糖,再用澱粉著膩,撒上蔥花就算好了。這種紅燒肉,十五分鐘就可搞定,但是喫一塊就倒胃口,真是大丟紅燒肉的臉;而且,這種紅燒肉定會喫得你口幹舌燥,腸胃不適;奉勸大家不要嘗試。 複雜工序:…
太難了
這樣一來,我發現一個問題,就是特別當這個字是第二聲的時候,照這種拼法很容易拼成第三聲.
–奇怪了,我不會啊。
韻母肯定要有聲調了,不然怎麼區別四聲呢?
漢語拼音的韻母都是有聲調的
而一個字的聲調就是根據韻母來的
漢語拼音的韻母都是有聲調的
而一個字的聲調就是根據韻母來的
不太明白,已經忘了自己學拼音是怎麼樣的,好像是先學會了普通話,再來學拼音的,很少會這樣拚,一般都是考試歸考試,說話歸說話,就好像英語裡的音標和發音也不盡相同一樣
小學生學母語這麼形而上學的,真是難為小豆子了
不太明白,已經忘了自己學拼音是怎麼樣的,好像是先學會了普通話,再來學拼音的,很少會這樣拚,一般都是考試歸考試,說話歸說話,就好像英語裡的音標和發音也不盡相同一樣
小學生學母語這麼形而上學的,真是難為小豆子了
小豆子的拼法是對的。我也比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的來著,但是因為教兒子中文,把漢語拼音也又學了一遍。韻母都是帶音調拼的。
小豆子的拼法是對的。我也比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的來著,但是因為教兒子中文,把漢語拼音也又學了一遍。韻母都是帶音調拼的。
小時候學的時候韻母有聲調的,不過也就是隨便學學,本來就會說普通話。
小時候學的時候韻母有聲調的,不過也就是隨便學學,本來就會說普通話。
我怎麼記得我小時候學拼音好像聲母韻母都不發音,然後拼出來的時候再加上音調。
小時候還分過兩個班,一個是什麼傳統班,一個好像是試驗班,打個比方,拼廣,傳統班就是k+u+ang廣;試驗班就是k+uang(音汪)廣,在拼得時候聲母韻母都是沒有音調的。
反正我們的漢語拼音總得來説就是個失敗的實驗作品。
我怎麼記得我小時候學拼音好像聲母韻母都不發音,然後拼出來的時候再加上音調。
小時候還分過兩個班,一個是什麼傳統班,一個好像是試驗班,打個比方,拼廣,傳統班就是k+u+ang廣;試驗班就是k+uang(音汪)廣,在拼得時候聲母韻母都是沒有音調的。
反正我們的漢語拼音總得來説就是個失敗的實驗作品。
犯了個很低級的錯誤,果然年紀大了不能感冒,感冒會讓人變傻。
廣,是guang。
掩面而下……….
我們小時候學的都是不帶聲調的。兒子家長會我還特地問過語文老師,老師說現在都要求孩子讀後面的韻母時都帶聲調,說是為了降低孩子學拼音的難度。
我們小時候學的都是不帶聲調的。兒子家長會我還特地問過語文老師,老師說現在都要求孩子讀後面的韻母時都帶聲調,說是為了降低孩子學拼音的難度。
yule, 我是 f1o1f1o2
yule, 我是 f1o1f1o2
太深奧了, 偶要問一下女兒
太深奧了, 偶要問一下女兒
按我的拼法 FO 2個都是第一聲
按我的拼法 FO 2個都是第一聲
彷彿…依稀…我記得,我當時也是帶調拼的。。
嗯,我還年輕,俺是80年代的新鮮人。
彷彿…依稀…我記得,我當時也是帶調拼的。。
嗯,我還年輕,俺是80年代的新鮮人。
我學的時候和小豆子一樣,帶聲調
我學的時候和小豆子一樣,帶聲調
分開念的時候沒有,最後要加在一起的時候再給音調的呀!我記得是這樣的.
分開念的時候沒有,最後要加在一起的時候再給音調的呀!我記得是這樣的.
貌似韻母是有聲調的吧~
阿拉那時候語文老師是本地人,喋杯杯噎杯杯教過來。
很汗的~
貌似韻母是有聲調的吧~
阿拉那時候語文老師是本地人,喋杯杯噎杯杯教過來。
很汗的~
不會
不會
我記得我們當時學的時候都沒聲調,應當不是第一聲就是只有前綴。。。
我記得我們當時學的時候都沒聲調,應當不是第一聲就是只有前綴。。。
應該有兩種拼法,小豆子的是正確的, 我小時候就學的這種。
應該有兩種拼法,小豆子的是正確的, 我小時候就學的這種。
不管是學聲母還是韻母,都是平聲的,就是第一聲,也就是有的朋友說是不帶聲調的,但是在具體的漢字裡,就應該帶聲調了,這對普通話的練習是有好處的.就跟拼讀英文單詞一樣就應該帶出重音和省音等等.我個人認為讀拼音按照 f (1) o (2) –> 佛這種讀法是不好的,小孩子習得任何語言,首要的是靠聽,循序漸進,應該完整地念出來會更標準和流暢.
不管是學聲母還是韻母,都是平聲的,就是第一聲,也就是有的朋友說是不帶聲調的,但是在具體的漢字裡,就應該帶聲調了,這對普通話的練習是有好處的.就跟拼讀英文單詞一樣就應該帶出重音和省音等等.我個人認為讀拼音按照 f (1) o (2) –> 佛這種讀法是不好的,小孩子習得任何語言,首要的是靠聽,循序漸進,應該完整地念出來會更標準和流暢.
我年紀比你還長,也搞不拎清.但好像聽參加過普通話考試的同學說起過,應該是小豆子這樣的讀法
我年紀比你還長,也搞不拎清.但好像聽參加過普通話考試的同學說起過,應該是小豆子這樣的讀法
我們小時候拼的時候是先不帶音調,拼出來後再帶音調的,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改了,改為韻母帶音調拼。
我們小時候拼的時候是先不帶音調,拼出來後再帶音調的,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改了,改為韻母帶音調拼。
普通話中聲母+韻母,韻母是帶聲調的。而同音異聲是區別字的基本方法,就是我們說的四聲。
樓主說的「字如果是第二聲容易讀成第三聲」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普通話中聲母+韻母,韻母是帶聲調的。而同音異聲是區別字的基本方法,就是我們說的四聲。
樓主說的「字如果是第二聲容易讀成第三聲」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這有啥好討論的。我表弟表妹讀拼音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,
比如麥子的麥, 他們拼起來是,母愛麥
(部分評論已被屏蔽)
這有啥好討論的。我表弟表妹讀拼音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,
比如麥子的麥, 他們拼起來是,母愛麥
(部分評論已被屏蔽)
是的,我學的時候是聲母韻母都不帶聲調的,但是後來改革了,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。
是的,我學的時候是聲母韻母都不帶聲調的,但是後來改革了,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。
我小時候不帶聲調拼讀的。
其實那樣子更好。
實際上拼讀都是音節整體認讀的。
我小時候不帶聲調拼讀的。
其實那樣子更好。
實際上拼讀都是音節整體認讀的。
汗。。。。。這麼多comments
表跟shanghai銀講普通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