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豆子在家讀拼音,我越聽越怪,總是覺得彆扭,當她拼的時候,是這麼拼的:
聲母(不帶聲調,也就是第一聲)韻母(帶聲調)–>拼出來的音(帶聲調)
打個比方,拼「佛」字,就是:
f (1) o (2) –> 佛
這樣一來,我發現一個問題,就是特別當這個字是第二聲的時候,照這種拼法很容易拼成第三聲,又問了一些朋友,好像普遍年紀大的(像我這樣,35歲),拼的時候,韻母是無調的,而年紀輕的,象minus,則是韻母帶聲調拼的。
大家有沒有興趣討論一下?
Related Posts
安利,金鎖鏈?
昨天回家的路上,看到郵局的職工騎著自行車收取郵筒裡的信件,郵筒是衹有寥廖數封信,那人放進一隻馬夾袋,走了。哎,一個郵筒,一天才幾封信,卻還要 派專人定時定點收取,得不償失卻不能不為。想起以前,郵局開郵筒是用大籮筐的,而且,那時的郵筒,一天要開上好多次,要是碰到聖誕節,整整有半個月要增加 開郵筒的次數,整個郵局都要加班加點分揀郵件。互聯網的威力可真是不小,加之還有手機、短信等等各種通信和通訊工具,把個郵政業擠兌得捉襟見肘,真是威風 掃地,衹能感吧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快啊! 在用手寫信的年代裡,還有一種遊戲,就是你會莫名奇妙地收到一封匿名信,信上說,在 9 天之內,將此信抄後寄給另外的 9 個人,再過 9 天就會有好運降臨云云。這種遊戲,俗稱「金鎖鏈」,有許多版本,區別在於抄送的數量和期限,承諾都是「會有好運」。可能是業餘生活極度貧乏,也可以是對生活抱有太多幻想,有 許多人收到此信,奉為聖旨,依計而行。那時,並沒有複印機,衹能用手抄,也有人用藍印紙(藍色的複寫紙)謄抄,一次能抄寫兩到三份。 然而, 「金鎖鏈」不過是好事者拿來消遣別人的把戲罷了。其實,衹要稍有數學常識,就不難算出,一個人發 9 封信, 9 個人就發 81 封信, 9 的 11 次方是 300 多億, 世界人口的六倍多;也就是說,這封信從第一天發出,在第九十幾天時候,全世界不分男女,可以人均一封。這衹是簡單的棋盤堆米的故事,小學生都懂,唯獨玩 「金鎖鏈」的人不懂。 自那以後,又過了許多年,大學快畢業的時候,我又聽到了似曾相似的說法「你衹要每 3…
精神傳銷,比安利更可怕
好久不見的同學們,聚了一個會,在靜安寺久光百貨的尊苑,吃上海菜的,菜的味道一般,味精很多,最值得一說的是蜜汁火方,根本不是大大方方的一塊蒸出來的,而是片成薄片的南腿,大約十片左右,鋪陳在一個大盆子裡,邊上還有幾個「銀絲卷」(其實就是小饅頭,不分層、不成卷的),蒸好的南腿片上淋一層糖水,聊做「蜜汁」,真是大倒胃口,售價卻著實不菲,118大洋,真真騙人。 說到騙人的,還有更好玩的事呢,吃飯前,有兩位女同學說起半年前她們有次聚會,H同學在那次說起一個培訓來,有點象勵志項目的那種,據說當時在場的還有一些男同學,大家聽H同學說那個培訓相當的好,可以調整人的心態,改變人的想法,可以把自我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,甚至還說到有兩對本來離了婚的同學(這個培訓的同學,不是我們的同學),由於參加了培訓,回家復婚了。說得如此神乎其神,於是大家決定派C和J兩位同學,再去考察一番。 J同學是電視台做的,並且擔任過一個風靡全國的美國系列劇的主角配音,她的聲音非常好聽,我們就聽她用著純正的普通話,娓娓道來。 J說她去了那個培訓公司,參加了一次他們的展示會,就像公開課或者試聽課那樣的形式。J說當時的感覺並不是很好,許多人都很亢奮,聲淚俱下,給人的感覺很像「老鼠會」(傳銷),不過J說到她還參加了一次沙龍活動,那個沙龍是已經結業的學員活動,適逢當時H同學的生日前夕,活動搞到一半時,讓大家閉起眼睛,J說這個培訓活動是經常讓人閉眼「冥想」的,所以大家也見怪不怪,一起閉眼,等睜眼的時候,就發現有個蛋糕,是慶祝H同學生日的,這一點讓J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讓J很感動…… 我當時插嘴說,是不是因為J長期的國營的系統裡,沒有感受到過這種所謂的「人文關懷」,因為據我所知,如此的活動在一些歐美的大公司(指駐滬的)裡是經常有的,是可謂「屢見不鮮」的,就在那段時間,我們辦公室的Cindy離職,我們也特地搞過一次生日蛋糕,甚至還把蠟燭插成了20歲,讓她大大開心了一把。 反正J總結說,這樣的課,可以聽聽,但也不要以為有很大的幫助,怎麼說,她也沒有感覺到H同學說的那種「脫胎換骨」、「重新做人」的感覺。C同學去了培訓公司問價錢,據說培訓分三個階段,第一階段3000元,第二階段8000元,第三階段一萬多…… 事情還沒完,這時最後一個同學D來了,D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同學,因為讀書的時候,她很喜歡就學業上的問題和我互相抬槓,她的思想很活躍,也很特立獨行。 D落座,一開口是「我去參加啦!」,原來上次H介紹的時候,她也在,後來她的老闆就送她去了那個培訓。 「我現在換了一個人,」D繼續說到,「真的從心底裡感到輕鬆和開心。」 「法輪功嘛」,我和邊上的另一位同學「咬耳朵」,大家會心笑笑。 「以前比如說下班前老闆拿份東西來要我做,我肯定不開心,或者不做」,D依然在說她自己的變化,「現在我就不這麼認為啦,我覺得多做一點事,是多一點實踐的機會,反正要做,不如開開心心地做……」 我又插嘴了,我說「照你這樣說,有這樣的好處,以後做員工的就應該湊錢讓老闆去學!」,同學們哄堂大笑,可D還了我一句:「我現在不是以前的我了,你取笑好了,我不會在乎了……」 我算是服了,這個以前一直和我抬槓的傢伙,居然不和我吵了,呵呵,看來這個培訓的力量真厲害。 同學們都七嘴八舌問D關於培訓的具體細節,我就零星聽到的紀錄在下: • 培訓是封閉式的,在一個賓館裡,不准回家,不准單獨行動,同吃、同住 • 不准打手機,不准遲到,據說有五不准,我只知道這兩樣,D同學還說了一個案例,說有一次有五個人遲到了,老師就「罰站」,讓他們站到課堂的後排,然後問大家是不是該對這五個負責,有人說不應該負責,因為「遲到是自己的事」,後來教師說應該負責,如果上一次分手前大家就互相鼓勵、督促,他們就不會遲到了。據說當時有人argue,問老師本人是不是該對海灣戰爭負責,老師說「當時我在上課,我在做我該做的事」。 • D的班上沒有人因為參加培訓的而復婚的,倒是有兩對參加了培訓後,「突然想通了」,回家就離了婚。 • D說她一開始相當排斥,也試著抬槓,但後來,就溶入進去了 • 老師會請每個人上去講自己的故事,有人聲淚俱下,D說她一開始象聽別人的故事,後來就溶入了這個群體後,也就「想人所想、痛人所痛」了 • D說她現在看到男女在一起,不會去朝污穢的方向想,只是覺得很正常的 • D覺得自己已經超脫了,已經超乎常人了 我記得的就是這些了,D還說,參加這個培訓,讓她知道了什麼叫做「真善美」,我和其它的幾位同學,只能苦笑了,反正在我們看來,D已經「陷」下去了,而在D看來,我們早「陷」了下去,卻不肯出來。 最後,只能說一句:在一個沒有信仰的地方,真是什麼怪事都有。
太難了
這樣一來,我發現一個問題,就是特別當這個字是第二聲的時候,照這種拼法很容易拼成第三聲.
–奇怪了,我不會啊。
韻母肯定要有聲調了,不然怎麼區別四聲呢?
漢語拼音的韻母都是有聲調的
而一個字的聲調就是根據韻母來的
漢語拼音的韻母都是有聲調的
而一個字的聲調就是根據韻母來的
不太明白,已經忘了自己學拼音是怎麼樣的,好像是先學會了普通話,再來學拼音的,很少會這樣拚,一般都是考試歸考試,說話歸說話,就好像英語裡的音標和發音也不盡相同一樣
小學生學母語這麼形而上學的,真是難為小豆子了
不太明白,已經忘了自己學拼音是怎麼樣的,好像是先學會了普通話,再來學拼音的,很少會這樣拚,一般都是考試歸考試,說話歸說話,就好像英語裡的音標和發音也不盡相同一樣
小學生學母語這麼形而上學的,真是難為小豆子了
小豆子的拼法是對的。我也比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的來著,但是因為教兒子中文,把漢語拼音也又學了一遍。韻母都是帶音調拼的。
小豆子的拼法是對的。我也比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的來著,但是因為教兒子中文,把漢語拼音也又學了一遍。韻母都是帶音調拼的。
小時候學的時候韻母有聲調的,不過也就是隨便學學,本來就會說普通話。
小時候學的時候韻母有聲調的,不過也就是隨便學學,本來就會說普通話。
我怎麼記得我小時候學拼音好像聲母韻母都不發音,然後拼出來的時候再加上音調。
小時候還分過兩個班,一個是什麼傳統班,一個好像是試驗班,打個比方,拼廣,傳統班就是k+u+ang廣;試驗班就是k+uang(音汪)廣,在拼得時候聲母韻母都是沒有音調的。
反正我們的漢語拼音總得來説就是個失敗的實驗作品。
我怎麼記得我小時候學拼音好像聲母韻母都不發音,然後拼出來的時候再加上音調。
小時候還分過兩個班,一個是什麼傳統班,一個好像是試驗班,打個比方,拼廣,傳統班就是k+u+ang廣;試驗班就是k+uang(音汪)廣,在拼得時候聲母韻母都是沒有音調的。
反正我們的漢語拼音總得來説就是個失敗的實驗作品。
犯了個很低級的錯誤,果然年紀大了不能感冒,感冒會讓人變傻。
廣,是guang。
掩面而下……….
我們小時候學的都是不帶聲調的。兒子家長會我還特地問過語文老師,老師說現在都要求孩子讀後面的韻母時都帶聲調,說是為了降低孩子學拼音的難度。
我們小時候學的都是不帶聲調的。兒子家長會我還特地問過語文老師,老師說現在都要求孩子讀後面的韻母時都帶聲調,說是為了降低孩子學拼音的難度。
yule, 我是 f1o1f1o2
yule, 我是 f1o1f1o2
太深奧了, 偶要問一下女兒
太深奧了, 偶要問一下女兒
按我的拼法 FO 2個都是第一聲
按我的拼法 FO 2個都是第一聲
彷彿…依稀…我記得,我當時也是帶調拼的。。
嗯,我還年輕,俺是80年代的新鮮人。
彷彿…依稀…我記得,我當時也是帶調拼的。。
嗯,我還年輕,俺是80年代的新鮮人。
我學的時候和小豆子一樣,帶聲調
我學的時候和小豆子一樣,帶聲調
分開念的時候沒有,最後要加在一起的時候再給音調的呀!我記得是這樣的.
分開念的時候沒有,最後要加在一起的時候再給音調的呀!我記得是這樣的.
貌似韻母是有聲調的吧~
阿拉那時候語文老師是本地人,喋杯杯噎杯杯教過來。
很汗的~
貌似韻母是有聲調的吧~
阿拉那時候語文老師是本地人,喋杯杯噎杯杯教過來。
很汗的~
不會
不會
我記得我們當時學的時候都沒聲調,應當不是第一聲就是只有前綴。。。
我記得我們當時學的時候都沒聲調,應當不是第一聲就是只有前綴。。。
應該有兩種拼法,小豆子的是正確的, 我小時候就學的這種。
應該有兩種拼法,小豆子的是正確的, 我小時候就學的這種。
不管是學聲母還是韻母,都是平聲的,就是第一聲,也就是有的朋友說是不帶聲調的,但是在具體的漢字裡,就應該帶聲調了,這對普通話的練習是有好處的.就跟拼讀英文單詞一樣就應該帶出重音和省音等等.我個人認為讀拼音按照 f (1) o (2) –> 佛這種讀法是不好的,小孩子習得任何語言,首要的是靠聽,循序漸進,應該完整地念出來會更標準和流暢.
不管是學聲母還是韻母,都是平聲的,就是第一聲,也就是有的朋友說是不帶聲調的,但是在具體的漢字裡,就應該帶聲調了,這對普通話的練習是有好處的.就跟拼讀英文單詞一樣就應該帶出重音和省音等等.我個人認為讀拼音按照 f (1) o (2) –> 佛這種讀法是不好的,小孩子習得任何語言,首要的是靠聽,循序漸進,應該完整地念出來會更標準和流暢.
我年紀比你還長,也搞不拎清.但好像聽參加過普通話考試的同學說起過,應該是小豆子這樣的讀法
我年紀比你還長,也搞不拎清.但好像聽參加過普通話考試的同學說起過,應該是小豆子這樣的讀法
我們小時候拼的時候是先不帶音調,拼出來後再帶音調的,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改了,改為韻母帶音調拼。
我們小時候拼的時候是先不帶音調,拼出來後再帶音調的,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改了,改為韻母帶音調拼。
普通話中聲母+韻母,韻母是帶聲調的。而同音異聲是區別字的基本方法,就是我們說的四聲。
樓主說的「字如果是第二聲容易讀成第三聲」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普通話中聲母+韻母,韻母是帶聲調的。而同音異聲是區別字的基本方法,就是我們說的四聲。
樓主說的「字如果是第二聲容易讀成第三聲」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這有啥好討論的。我表弟表妹讀拼音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,
比如麥子的麥, 他們拼起來是,母愛麥
(部分評論已被屏蔽)
這有啥好討論的。我表弟表妹讀拼音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,
比如麥子的麥, 他們拼起來是,母愛麥
(部分評論已被屏蔽)
是的,我學的時候是聲母韻母都不帶聲調的,但是後來改革了,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。
是的,我學的時候是聲母韻母都不帶聲調的,但是後來改革了,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。
我小時候不帶聲調拼讀的。
其實那樣子更好。
實際上拼讀都是音節整體認讀的。
我小時候不帶聲調拼讀的。
其實那樣子更好。
實際上拼讀都是音節整體認讀的。
汗。。。。。這麼多comments
表跟shanghai銀講普通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