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上海閒話] 馬夾袋

  要問網絡中的常用詞,”沙發”肯定有,”頂”也是一個,”馬甲”也少不了,若是排個”十大”,多半名列三甲。網絡最重要的就是交流,交流最方便的是論壇,在論壇裡發表言論,第一個回覆叫”沙發”,以後的回覆都叫”頂”。常有人不希望以真身參與討論,便註冊一個或多個”別號”,”別號”的網絡術語叫”馬甲”。用”馬甲”的目的,多半是”防護”,因為怕”挨磚”(”磚頭”可能是排名第四的熱門詞了,指被人痛罵),穿了”馬甲”砸不到真身,就什麼話都敢說了。   ”馬甲”一詞,倒是可以細細把玩一番的,顧名思義,或許是馬皮(不是馬)做的甲,人穿的,或者是人(不是人皮)做的甲,馬穿的。不管怎麼說,都是”甲”,既然是”甲”,當然是打仗用的,不過我想以前打仗的時候,馬是稀缺資源,不至於殺了馬剝下皮來做成甲冑給人穿,馬皮最多也就是”馬革裹尸”罷了。既然馬很珍貴,那麼給馬穿戴護具倒是順理成章的,看來,馬甲應該是用其它動物的皮革或者金屬、陶瓷片串接而成的護具,穿在馬身上的甲冑,叫做”馬甲”。   後來,穿在馬身上的甲漸漸地成了人的服飾,人們把那種沒有領子,沒有袖子的衣服叫做馬甲,你還別說,和穿在馬身上的還真像。   馬甲根據式樣和面料,有各種稱呼,與西裝配套的,叫”西裝馬甲”,針織棉布的叫”汗衫馬甲”,還有種旗袍馬甲,長及膝或地而無袖,據說這種馬甲加上裡面的喇叭袖短襖,乃是後來”海派旗袍”的前身。   其實旗袍一物,根本就有兩種,一種就是大家清官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略顯雍腫的大袍子,裡面是穿褲子的,屬於少數民族服飾(Manchu/Qi style),而漢人婦女乃是”三把梳頭兩截穿衣”,分為上衣下褲的。   現在常說的旗袍,是”海派旗袍”,就是王家衛電影裡的那種。纖薄,時尚,裡面不是穿褲子而是穿玻璃絲襪的(如今是赤腳的),這種服裝,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方才在上海流行起來。前時清王朝已經覆滅十多年了。如果說海派旗袍取法於清朝旗人的服裝,倒不如說,海派旗袍更多地吸收了西式連衣裙的元素。   海派旗袍只有可能在上海被發明出來,因為上海既稟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,又接受的西方文化的風采,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產生這種高雅而不失美麗的服飾,並且從那時開始,上海的服飾就始終引領著潮流。   從1925年的上海女學生開始穿旗袍,到最近李安的《色戒》旗袍展示著她的美麗與滄桑。無奈的是,如今太多太多的人不諳旗袍的精髓,叉麼開得老老高,領頭麼老老大,怎麼看都是服務員打扮。   上海人不但”發明”了”旗袍”,還發明了”黃馬甲”。眾所周知,上海證券交易所有”紅馬甲”和”黃馬甲”兩種,前者是證券商,後者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員。這景象相信大家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屢見不鮮了。許多人以為”紅黃馬甲”制度是因襲瞭解放前的上海股票制度,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是”國際慣例”。   後來開放了,許多人到了國外,發現國外並沒有”黃馬甲”,難道”黃馬甲”只是”中國特色”?   的確是的,據上交所的創始人尉文淵回憶,當時他決定讓所有的人都穿紅色的馬甲,結果負責採辦的人看到黃色也很好看,於是也買了,分別做成紅黃兩種馬甲。及至第一次開盤,已經來不及製作足夠的紅馬甲了,於是尉文淵只能將錯就錯,倒反而將券商和工作人員輕易地區分開來了。   據我所知,最早的馬甲袋也是在上海出現的,沒準那個名字還是我發明的呢,”馬甲袋”知道不?對,就是超市裡的那種塑料袋,那種袋子呈”凹”字型,記得那是將近三十年前了,有一次,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一個”外國包裝展”,那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,真是千奇百怪、巧奪天工,那時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。   那個展會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樣品,只有馬甲袋是售賣的,一家日本公司在賣,一角錢一個,那時一角錢是能吃飽肚子的,不過祖母覺得一個袋子能裝滿十斤沙子而且拎拎還挺結實,就買了回來。   買來之後,我就突發奇想,叫那隻可以拎的塑料袋為”馬甲袋”,因為和汗衫馬甲很像。   後來這種袋子多了起來,我堅持叫它”馬甲袋”,周圍的人都覺得好玩,或者還真是這麼一傳十、十傳百叫出來的呢!   當然,這只是說笑罷了,不過那第一隻的馬甲袋,在家中用了十多年,真的很牢,要等用壞了無數”後起之秀”後,它才”壽終正寢”。   隨便提一句,在馬甲袋之前,上海用的最多的是”網線袋”,是用尼龍絲編織而成,上面有網眼,每個網眼約有雞蛋大小,有時胖人穿緊身衣服,身上的肉彈出來,就被人嘲為”象著(穿)了一隻網線袋”。   上海還有種袋子,叫做”麻叉袋”,由於發音的關係,許多人都以為是”馬車袋”,以為是專門放在馬車上用的,其實這種袋子就是”麻袋”,用麻編織而成的袋子,而”叉”則是指編織成”×”的意思。   ”馬甲”亦名”背心”,最有名的要數”照相背心”,其實那玩意是”釣魚背心”,因為可以放很多東西,被喜歡攝影的朋友借鑑了。”馬甲”亦有寫作”馬夾”的,乃是錯別字,寫得人多了,錯的也成了對的。   附:《舊五代史•漢書•高祖紀上》”明宗與人對柵於德騰,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,馬甲連革斷,帝輟騎以授之,取斷革者自跨之。” (寫於2007年12月17日)

[上海閒話] 論棺材

 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,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,自從有了購物網站,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,雖然有時貴一點,但可省下許多時間,何樂而不為?   我逢人便說”網上什麼都有賣”,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,和我抬槓,問我”網上有棺材賣嗎?”   還別說,網上真有棺材賣,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,甚至還有”漢代的手繪棺材”,也不知真假。其實,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,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。   淘寶網上的棺材,有一半是工藝品。小小的擺設,因為棺材的諧音,是”官”和”財”,在夢書中,誰夢到了”棺材”,就要”陞官發財”了。   中國古代的棺材,大多數是木製的,簡單地來說,就是個木盒子。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,拼成一個盒子,再加上一個蓋子,就是一口棺材了。棺材都是一樣的,不同的在於蓋子,所以成語”三長兩短”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。   還有種說法,說是《禮記•檀弓上》有這麼一段”棺束者,古棺木無釘,故用皮束合之。縮二,衡三”,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,是用皮帶捆紮的,長度裡有三根皮帶,寬度裡用兩根,所以”三長兩短”。   不管”三長兩短”,從哪裡來,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,也總離不開棺材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(即便現在火葬,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),而上海的語言裡,也有許多的”棺材”。   在上海話裡,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。”搿只棺材”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,而是”這個傢伙”的意思。說”人”為”棺材”,若非有仇,也帶貶義,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。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,所以”棺材板”在此也是通用。看不慣一個人,總有原因,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,諸如”壽棺材”(見《壽頭壽腦》)、”戇棺材”、”笨棺材”等,最絕的要算”死棺材”,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,稱人為”死棺材”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。   ”棺材”一定是埋在土裡的,再從土裡挖出來,便有”泥土氣”,崑劇《烏龍院•活捉》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”泥土氣”。至於”泥土氣”到底是啥味道,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,由於天氣熱,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,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,上海人稱之為”泥土氣”。”棺材”與”死人”有關,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,對某件事有”迷信”層面上的”疑神疑鬼”,上海話也叫”泥土氣”。比如,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,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,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,這種就叫”泥土氣”。  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,還可以放錢,放金銀珠寶,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”棺材”。然而若是棺材沒底,那麼問都不要問,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,都會掉出來。   有些人,你給他一塊錢,他立馬用掉,給他一百萬,他照樣立馬用掉;不給錢給東西,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,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,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”脫底棺材”。   還有種人,被叫做”薄皮棺材”,薄皮棺材是蹩腳貨,外面看著還可以,不防蟲不耐潮,根本就是個花架子。被叫”薄皮棺材”的傢伙,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,其實窮得可以,正如薄皮棺材那般”外秀內空”。   又有種人,很固執,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,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,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。可悲的是,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,偏偏有副暴君脾氣,這種脾氣叫”獨愎”。”愎”,這個字讀”畢”,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,以訛傳訛,成了”獨腹”;想想也對,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,不與人交流,獨斷專行,豈不是”獨腹”?而這種人,就是”獨愎(腹)棺材”。   這個詞是從”獨幅棺材”而來,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,被認為是好棺材,因為大的木料難弄,開裁也相對困難,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,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。  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”棺材”,還有些俏皮話,也是從”棺材”裡來的。”棺材裡伸手”是句歇後語,伸出手來,手心向上,當然是”要”,躺在棺材裡都想要,就是”死要”,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。   ”棺材裡發癍”也是句歇後語,”癍”者,”疹”也,死人發疹,就是”死疹”,與”死症”的發音相同,指的就是絕症。   ”曉得要死,爬到棺材裡”是句俏皮話,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。許多人以為,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,知道要死了,先跑到棺材裡,還省了入殮的手腳,豈不聰明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,你想,要死?你不會逃啊?都知道要死了,還不去想辦法,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,就往棺材裡一躺,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。 (寫於2007年12月13日)

[上海閒話] 論棺材

 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,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,自從有了購物網站,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,雖然有時貴一點,但可省下許多時間,何樂而不為?   我逢人便說”網上什麼都有賣”,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,和我抬槓,問我”網上有棺材賣嗎?”   還別說,網上真有棺材賣,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,甚至還有”漢代的手繪棺材”,也不知真假。其實,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,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。   淘寶網上的棺材,有一半是工藝品。小小的擺設,因為棺材的諧音,是”官”和”財”,在夢書中,誰夢到了”棺材”,就要”陞官發財”了。   中國古代的棺材,大多數是木製的,簡單地來說,就是個木盒子。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,拼成一個盒子,再加上一個蓋子,就是一口棺材了。棺材都是一樣的,不同的在於蓋子,所以成語”三長兩短”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。   還有種說法,說是《禮記•檀弓上》有這麼一段”棺束者,古棺木無釘,故用皮束合之。縮二,衡三”,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,是用皮帶捆紮的,長度裡有三根皮帶,寬度裡用兩根,所以”三長兩短”。   不管”三長兩短”,從哪裡來,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,也總離不開棺材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(即便現在火葬,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),而上海的語言裡,也有許多的”棺材”。   在上海話裡,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。”搿只棺材”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,而是”這個傢伙”的意思。說”人”為”棺材”,若非有仇,也帶貶義,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。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,所以”棺材板”在此也是通用。看不慣一個人,總有原因,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,諸如”壽棺材”(見《壽頭壽腦》)、”戇棺材”、”笨棺材”等,最絕的要算”死棺材”,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,稱人為”死棺材”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。   ”棺材”一定是埋在土裡的,再從土裡挖出來,便有”泥土氣”,崑劇《烏龍院•活捉》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”泥土氣”。至於”泥土氣”到底是啥味道,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,由於天氣熱,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,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,上海人稱之為”泥土氣”。”棺材”與”死人”有關,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,對某件事有”迷信”層面上的”疑神疑鬼”,上海話也叫”泥土氣”。比如,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,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,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,這種就叫”泥土氣”。  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,還可以放錢,放金銀珠寶,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”棺材”。然而若是棺材沒底,那麼問都不要問,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,都會掉出來。   有些人,你給他一塊錢,他立馬用掉,給他一百萬,他照樣立馬用掉;不給錢給東西,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,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,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”脫底棺材”。   還有種人,被叫做”薄皮棺材”,薄皮棺材是蹩腳貨,外面看著還可以,不防蟲不耐潮,根本就是個花架子。被叫”薄皮棺材”的傢伙,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,其實窮得可以,正如薄皮棺材那般”外秀內空”。   又有種人,很固執,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,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,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。可悲的是,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,偏偏有副暴君脾氣,這種脾氣叫”獨愎”。”愎”,這個字讀”畢”,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,以訛傳訛,成了”獨腹”;想想也對,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,不與人交流,獨斷專行,豈不是”獨腹”?而這種人,就是”獨愎(腹)棺材”。   這個詞是從”獨幅棺材”而來,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,被認為是好棺材,因為大的木料難弄,開裁也相對困難,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,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。  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”棺材”,還有些俏皮話,也是從”棺材”裡來的。”棺材裡伸手”是句歇後語,伸出手來,手心向上,當然是”要”,躺在棺材裡都想要,就是”死要”,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。   ”棺材裡發癍”也是句歇後語,”癍”者,”疹”也,死人發疹,就是”死疹”,與”死症”的發音相同,指的就是絕症。   ”曉得要死,爬到棺材裡”是句俏皮話,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。許多人以為,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,知道要死了,先跑到棺材裡,還省了入殮的手腳,豈不聰明。然而事實恰恰相反,你想,要死?你不會逃啊?都知道要死了,還不去想辦法,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,就往棺材裡一躺,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。 (寫於2007年12月13日)

[崑曲] 元宵喜慶賞崑曲 俏皮可愛倪大仙

元宵,每年都有戲看呵! 蘭心,門口弄得很漂亮。 上昆現在變了,以前我們總是抱怨上昆的戲單是”雞肋”,油印加複印,近半年來,只要有戲,總是把場子佈置得漂漂亮亮,彩印了介紹和說明書,如今每回還有小紀念品,有些”大戲”的”腔調”了,只是好久都沒有紹興路10元的學生場可看了。 這回的元宵節,共有四天晚上的戲,前兩天是張軍、沈昳麗的《風箏誤》,這齣戲看過多回了,當年崑曲也就”見光死”的廣告詞,大大地鬧了一回笑話,如果不是特邀王汝剛友情客串的話,我基本上沒興趣再多看了。 23日和24日晚上,有兩場摺子戲,原來只定了我和豆媽的票,結果小豆子的偶像有演出,於是乾脆又弄了三張票,帶上丈人丈母閤家看戲。兩天八折戲,看得挺爽,給我最大的感覺,就是新年新歲,大家都好起來了,黎安沒有以前那麼”嚇勢勢”了,沈昳麗和張靜嫻也沒有以前那麼凶了…… 逐一說幾句吧: 吳雙 孫敬華 翁佳慧 《繡襦記•教歌》–翁佳慧小朋友好可愛哦!嗓子不錯,唱得一般,就是靦腆得像小女生(畫外音:人家本來就是小”姓”!”煋”人!) 黎安 沈昳麗 《玉簪記•偷詩》–沈美眉比以前嫵媚好多啊,黎安越來越好了,見了沈美眉一點都不”嚇勢勢”了,而且整折戲,沒有了上昆傳統的”姐姐調戲弟弟”的感覺。光從”演”的角度說,我更喜歡黎安演的潘必正,黎的潘必正有夠壞,不像岳的,特別是岳的《問病》,這哪是談戀愛啊?簡直就是黨委書記累病了,活脫脫一個焦裕祿啊(畫外音:等著被岳迷砸死吧) 張銘榮 繆斌 《兒孫福•勢僧》–張銘榮的演技都是沒得說,個人認為一點都不亞於其它的醜角,只是嗓子不行了,估計是煙抽得太多了。 梁谷音 黎安 謝璐 《西廂記•跳牆著棋》–梁老師演的當然不錯,只是感覺上沒有”醜行天下”那次好,可能是戲和配角的緣故吧,雖然紅娘是梁老師的拿手好戲,不過以後還是讓學生演的好,因為紅娘的服裝不如閻氏的寬大,是緊身的,這樣一來,把身形的缺陷都暴露了。 呂曉聖 《雁翎甲•盜甲》–呂曉聖是小豆子的偶像,不負所望,功底紮實,若再下點苦功在唱上,不得了啊! 倪泓 何燕萍 《釵釧記》,我一直稱之為”拆穿記”,其實無非陰差陽錯最後水落石出的故事。倪大仙人演的,還有啥好說的?一個字,好!兩個字,很好!三個字,非常好!只是配角何燕萍實在太”嫩”了,老旦和六旦一樣活蹦亂跳,那還了得?比如”走路”、”捶頭”,就是倪大仙人”學做”的那個細節,要老旦老態龍鍾,六旦學得像,那才出彩。 袁國良 孫敬華 侯哲 《尋親記•金山》–造型極漂亮,簡直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(畫外音:這個什麼話?有這麼說人好的嗎?),沒想到侯哲的矮子功這麼紮實,以後再吃得稍胖些許,絕對有戲啊! 蔡正仁…

[崑曲] 元宵喜慶賞崑曲 俏皮可愛倪大仙

元宵,每年都有戲看呵! 蘭心,門口弄得很漂亮。 上昆現在變了,以前我們總是抱怨上昆的戲單是”雞肋”,油印加複印,近半年來,只要有戲,總是把場子佈置得漂漂亮亮,彩印了介紹和說明書,如今每回還有小紀念品,有些”大戲”的”腔調”了,只是好久都沒有紹興路10元的學生場可看了。 這回的元宵節,共有四天晚上的戲,前兩天是張軍、沈昳麗的《風箏誤》,這齣戲看過多回了,當年崑曲也就”見光死”的廣告詞,大大地鬧了一回笑話,如果不是特邀王汝剛友情客串的話,我基本上沒興趣再多看了。 23日和24日晚上,有兩場摺子戲,原來只定了我和豆媽的票,結果小豆子的偶像有演出,於是乾脆又弄了三張票,帶上丈人丈母閤家看戲。兩天八折戲,看得挺爽,給我最大的感覺,就是新年新歲,大家都好起來了,黎安沒有以前那麼”嚇勢勢”了,沈昳麗和張靜嫻也沒有以前那麼凶了…… 逐一說幾句吧: 吳雙 孫敬華 翁佳慧 《繡襦記•教歌》–翁佳慧小朋友好可愛哦!嗓子不錯,唱得一般,就是靦腆得像小女生(畫外音:人家本來就是小”姓”!”煋”人!) 黎安 沈昳麗 《玉簪記•偷詩》–沈美眉比以前嫵媚好多啊,黎安越來越好了,見了沈美眉一點都不”嚇勢勢”了,而且整折戲,沒有了上昆傳統的”姐姐調戲弟弟”的感覺。光從”演”的角度說,我更喜歡黎安演的潘必正,黎的潘必正有夠壞,不像岳的,特別是岳的《問病》,這哪是談戀愛啊?簡直就是黨委書記累病了,活脫脫一個焦裕祿啊(畫外音:等著被岳迷砸死吧) 張銘榮 繆斌 《兒孫福•勢僧》–張銘榮的演技都是沒得說,個人認為一點都不亞於其它的醜角,只是嗓子不行了,估計是煙抽得太多了。 梁谷音 黎安 謝璐 《西廂記•跳牆著棋》–梁老師演的當然不錯,只是感覺上沒有”醜行天下”那次好,可能是戲和配角的緣故吧,雖然紅娘是梁老師的拿手好戲,不過以後還是讓學生演的好,因為紅娘的服裝不如閻氏的寬大,是緊身的,這樣一來,把身形的缺陷都暴露了。 呂曉聖 《雁翎甲•盜甲》–呂曉聖是小豆子的偶像,不負所望,功底紮實,若再下點苦功在唱上,不得了啊! 倪泓 何燕萍 《釵釧記》,我一直稱之為”拆穿記”,其實無非陰差陽錯最後水落石出的故事。倪大仙人演的,還有啥好說的?一個字,好!兩個字,很好!三個字,非常好!只是配角何燕萍實在太”嫩”了,老旦和六旦一樣活蹦亂跳,那還了得?比如”走路”、”捶頭”,就是倪大仙人”學做”的那個細節,要老旦老態龍鍾,六旦學得像,那才出彩。 袁國良 孫敬華 侯哲 《尋親記•金山》–造型極漂亮,簡直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(畫外音:這個什麼話?有這麼說人好的嗎?),沒想到侯哲的矮子功這麼紮實,以後再吃得稍胖些許,絕對有戲啊! 蔡正仁…

[上海]鰣魚鬧完黃魚跳 冀盼正店饗饕餮

(02/24/08) “虹橋人家”最早是開在虹橋地區的,遵義路上,生意極好,大約在1999年的時候,我們經常去,吃成了老客人。後來,莫名奇妙地關了,聽說是遭遇了極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,道聽途說,也不足為憑。那時的虹橋人家,有道豬油菜飯是每回必點的,味道的確相當好。 後來,過了許多年,在肇嘉濱路上看到一家,由於沒了感覺,始終沒有進過門。再後來,遵義路上又重開了虹橋人家,特地呼朋引伴地去了一次,裝修得大不一樣,只是那次的菜實在鹹得很,遂打消了”恢復常駐”的念頭,直到如今。 前幾天,丈母家說西郊百聯的四樓,又開了一家虹橋人家,又聽父母說起那裡的點心”不失實惠”,於是趁著週末造訪一次,四個大人,一個小人。 走進店裡,裝修豪華漂亮,大幅的廣告印著”野生大黃魚”的字樣,也不忘提醒大家”368元一條”。要知道,野生大黃魚早已在上海的餐桌上絕跡,甚至於水產專業戶也已經有十個年頭沒有見到過野生的大黃魚了(《文匯報》2007年7月18日),據說上海的野生大黃魚向來有價無市,價格是1000元一斤。記得我曾撰文說過上海的鰣魚都是鯗魚冒充,看來如今又時興用”李鬼”黃魚賣大價錢了。破綻在哪裡?價錢。就像鰣魚一樣,上海的飯店中的價格不是太貴了,而是太便宜了,因此絕對不可能是真的,然而吃假的話,又太貴了(很拗口是不是?這事就是這樣拗口)。隨便說一聲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,野生的頭長嘴尖身體瘦,養殖的頭圓嘴平身體胖,兩種魚的味道,可用”天壤之別”來形容。虹橋人家中的黃魚,別的不說,就是照片上看,也不是野生的。 及至進門,尚未落座就”不爽”,由於我們帶了一個虹寶石的奶油蛋糕,”依例”交給服務員要求冷藏,誰知服務員百般推託,就是不肯,非要等我們板了面孔,方才照辦–真是豈有此理。 點菜,服務員便慫恿我點那368元的大黃魚,我若是連這當也能上,恐怕今後再也不敢寫”食話”了,洋盤如此,有誰還敢看啊?服務員又慫恿我點”水晶蝦仁”,如今就連小豆也能炒出又嫩又鮮的河蝦仁來,我哪有興趣來吃又老又大的沙蝦仁呢?而我點的,費功夫、味道好、價格(口強)的菜,一概沒有。飲料要了”玉米汁”,被告知沒有,改成”黃瓜汁”,還是沒有,引蠟筆小新的話什麼都沒有,還敢開店? 冷菜先上,三道冷菜,實在不敢恭維。第一次,名字我忘記了,反正有”脆藕”兩字,結果是用白糖熬漿裹脆的,這倒也罷了,可是糖漿中加了果珍,一股香精味道,大家嘗了一塊,再不問津。鵝肝醬是豆媽特地加點的,58元一份價格不菲,待得端上來,賣相正宗,中規中矩。可是挾起放入口中,大呼上當,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鵝肝醬,簡直就是”蛋清赤豆沙”,可以說,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”滑潤”、”細膩”的鵝肝醬,”肝味全無”,而且吃口根本就和果凍差不多,要是給這道菜打分的話,只有2.5分,因為只有樣子還像。 冷菜實在乏善可陳,倒是幾道熱菜還過得去。”椒香童子雞”上菜極快,讓我懷疑不是生炒而是煮熟了炒的,味道調得很好,用了新鮮的綠花椒(其實也是乾的),照著上海人的口味,不太辣亦不太麻,可以打到7分。土豆燒刀豆,沒有照片上燒得那麼透,好在醬料調味不錯,也可以打個7分。為小豆點的”澳門火燒肉”,其實就是方式燒臘的脆皮燒肉,肉沒有燒透,有點咬不動,勉強及格的樣子。一道”富貴雙方”,我連讚了幾次。一般來說,富貴雙方是照人頭,一人一塊麵餅,配套一塊豆腐衣,一塊火腿片,虹橋人家的火腿片並不”正氣”,是個錫盒裡放些碎火腿片,用糖漬起。然而值得一提的正是那些”碎火腿片”極好,肉嫩味鮮,而且新鮮,標準南腿,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火腿。爾後的”鹹肉干蝦蒸娃娃菜”,其中的鹹肉就極其一般,一道菜,不過路邊水平,打個6分,已經挺抬舉了。魚頭粉皮湯不過中規中矩,並無特色,拿個6.5分也就罷了。 最後結賬,374元,其中一壺”貢菊”,算了42元,依我看來,不過是10元一包的菊花沖泡,著實不算厚道。上海如今有許多店,茶水極貴,動輒上百,記得我的姑夫(古蕫名家)有次在波特曼點菜前要了數百一壺的鐵觀音,端上來嘗了一口,大怒道”這不是草嗎?” 什麼時候才有真價實貨的好店啊?食客要的是味道,不是排場,不是裝修,不是創新,要的是食材好,烹調好,規矩好。

[上海]鰣魚鬧完黃魚跳 冀盼正店饗饕餮

(02/24/08) “虹橋人家”最早是開在虹橋地區的,遵義路上,生意極好,大約在1999年的時候,我們經常去,吃成了老客人。後來,莫名奇妙地關了,聽說是遭遇了極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,道聽途說,也不足為憑。那時的虹橋人家,有道豬油菜飯是每回必點的,味道的確相當好。 後來,過了許多年,在肇嘉濱路上看到一家,由於沒了感覺,始終沒有進過門。再後來,遵義路上又重開了虹橋人家,特地呼朋引伴地去了一次,裝修得大不一樣,只是那次的菜實在鹹得很,遂打消了”恢復常駐”的念頭,直到如今。 前幾天,丈母家說西郊百聯的四樓,又開了一家虹橋人家,又聽父母說起那裡的點心”不失實惠”,於是趁著週末造訪一次,四個大人,一個小人。 走進店裡,裝修豪華漂亮,大幅的廣告印著”野生大黃魚”的字樣,也不忘提醒大家”368元一條”。要知道,野生大黃魚早已在上海的餐桌上絕跡,甚至於水產專業戶也已經有十個年頭沒有見到過野生的大黃魚了(《文匯報》2007年7月18日),據說上海的野生大黃魚向來有價無市,價格是1000元一斤。記得我曾撰文說過上海的鰣魚都是鯗魚冒充,看來如今又時興用”李鬼”黃魚賣大價錢了。破綻在哪裡?價錢。就像鰣魚一樣,上海的飯店中的價格不是太貴了,而是太便宜了,因此絕對不可能是真的,然而吃假的話,又太貴了(很拗口是不是?這事就是這樣拗口)。隨便說一聲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,野生的頭長嘴尖身體瘦,養殖的頭圓嘴平身體胖,兩種魚的味道,可用”天壤之別”來形容。虹橋人家中的黃魚,別的不說,就是照片上看,也不是野生的。 及至進門,尚未落座就”不爽”,由於我們帶了一個虹寶石的奶油蛋糕,”依例”交給服務員要求冷藏,誰知服務員百般推託,就是不肯,非要等我們板了面孔,方才照辦–真是豈有此理。 點菜,服務員便慫恿我點那368元的大黃魚,我若是連這當也能上,恐怕今後再也不敢寫”食話”了,洋盤如此,有誰還敢看啊?服務員又慫恿我點”水晶蝦仁”,如今就連小豆也能炒出又嫩又鮮的河蝦仁來,我哪有興趣來吃又老又大的沙蝦仁呢?而我點的,費功夫、味道好、價格(口強)的菜,一概沒有。飲料要了”玉米汁”,被告知沒有,改成”黃瓜汁”,還是沒有,引蠟筆小新的話什麼都沒有,還敢開店? 冷菜先上,三道冷菜,實在不敢恭維。第一次,名字我忘記了,反正有”脆藕”兩字,結果是用白糖熬漿裹脆的,這倒也罷了,可是糖漿中加了果珍,一股香精味道,大家嘗了一塊,再不問津。鵝肝醬是豆媽特地加點的,58元一份價格不菲,待得端上來,賣相正宗,中規中矩。可是挾起放入口中,大呼上當,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鵝肝醬,簡直就是”蛋清赤豆沙”,可以說,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”滑潤”、”細膩”的鵝肝醬,”肝味全無”,而且吃口根本就和果凍差不多,要是給這道菜打分的話,只有2.5分,因為只有樣子還像。 冷菜實在乏善可陳,倒是幾道熱菜還過得去。”椒香童子雞”上菜極快,讓我懷疑不是生炒而是煮熟了炒的,味道調得很好,用了新鮮的綠花椒(其實也是乾的),照著上海人的口味,不太辣亦不太麻,可以打到7分。土豆燒刀豆,沒有照片上燒得那麼透,好在醬料調味不錯,也可以打個7分。為小豆點的”澳門火燒肉”,其實就是方式燒臘的脆皮燒肉,肉沒有燒透,有點咬不動,勉強及格的樣子。一道”富貴雙方”,我連讚了幾次。一般來說,富貴雙方是照人頭,一人一塊麵餅,配套一塊豆腐衣,一塊火腿片,虹橋人家的火腿片並不”正氣”,是個錫盒裡放些碎火腿片,用糖漬起。然而值得一提的正是那些”碎火腿片”極好,肉嫩味鮮,而且新鮮,標準南腿,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火腿。爾後的”鹹肉干蝦蒸娃娃菜”,其中的鹹肉就極其一般,一道菜,不過路邊水平,打個6分,已經挺抬舉了。魚頭粉皮湯不過中規中矩,並無特色,拿個6.5分也就罷了。 最後結賬,374元,其中一壺”貢菊”,算了42元,依我看來,不過是10元一包的菊花沖泡,著實不算厚道。上海如今有許多店,茶水極貴,動輒上百,記得我的姑夫(古蕫名家)有次在波特曼點菜前要了數百一壺的鐵觀音,端上來嘗了一口,大怒道”這不是草嗎?” 什麼時候才有真價實貨的好店啊?食客要的是味道,不是排場,不是裝修,不是創新,要的是食材好,烹調好,規矩好。

[上海閒話] 論長相

  ”雨落灰堆裡,雞啄西瓜皮,釘鞋踏爛泥,翻轉石榴皮”   這是一串的俏皮話,後面兩句是熟語,前面兩句”據說”是愛妻的外公發明的。雨要小雨,灰堆要厚,淅淅瀝瀝地落下來,灰堆上頓時坑坑窪窪,若是雨大了,則成泥漿水,一沖而散,沒有什麼好說的了。雞啄西瓜皮,一定要啄覆轉的瓜皮,就是綠色的那面,一啄一個洞,越啄越多。釘鞋可不是如今足球運動員的釘鞋,而是過去的一種雨具,在橡膠鞋尚未發明之前,用生牛皮做成雨靴,外面塗上桐油來防水,底上則釘有鐵釘來防滑,這種鞋子踩在石頭上”叮叮噹噹”,踏在泥地裡倒是正好,抬起腳來,地上一片全是小洞眼。再說石榴皮,石榴皮的外層倒是光滑如脂,然而要是掰開石榴皮,石榴子嵌在皮上,剝去石榴子,石榴皮內側的坑就更大了……   這四句話,都是用來調侃人的長相的,說的都是”麻皮”。”麻皮”有兩種,一種是過去有人得了天花,臉上化膿(是為”爛麻皮”)後結痂脫落留下的疤痕,天花的後遺症很嚴重,整張臉上坑坑窪窪;還有一種則是年輕發育時長痤瘡(俗稱”青春痘”)留下的疤痕。   如今天花已經絕種,大多數”麻皮”屬於後者,上海人亦說這種臉為”橘子皮”或者”文旦皮”,文旦,是柚子的一種,皮上也是坑坑窪窪的。   上海人很講究長相,卻偏偏不叫長相,而是叫做”賣相”,以前一直不理解,為什麼是”賣”呢?難道上海人永遠準備著”待價而沽”嗎?慢慢地,就理解了,長相好的人,終是討巧得多,升學、尋工都比長相醜的來得合算,更容易”推銷”自己,就像明朝方孝孺《寄好義》詩中所言”志大固難售,心孤邈誰親”,這個”售”,就是”賣”了。   不但人的長相叫”賣相”,就是其它的所有東西的樣子,上海人都叫”賣相”。   上海人對於賣相,很是在意,甚至於到了挑剔的地步,如果某個男人長得矮了點,便有可能被叫做”二等殘廢”,上海話中的”二等殘廢”是沒有標準的,只要看著矮,這個男人便倒霉了。   其實上海人根本就搞不懂殘疾的等級,乃至於根本搞不清衍生出的”一級殘廢”和”三級殘廢”哪個更厲害一點,反正,兩個都要比”二級”厲害。   上海話中,對於人的長相,可謂從頭到腳都有說法的,我們不妨也來俏皮一下,看看玩玩。   頭髮長得少的,叫做”稀毛瘌痢”;再少一點,謝了頂了,則是”地中海”了;若是有人當中謝了頂,卻又把一邊的頭髮留長後橫過去蓋著頭頂,那麼這人慘了,這種樣子叫做”橫搭襻”。橫搭襻是女式布鞋(後來皮鞋上也有)上橫過腳背的一條帶子,邊上則有搭鉤鉤住鞋子,這種說法損是損了點,形象卻很形象。   若某人眼疾,一目瞽,在上海話裡叫做”眼開眼閉”,亦稱”獨眼龍”,若說這兩個詞並沒有多大特色的話,下面的就有了。   ”咸大餅橫塞”,就比較有趣了。上海的大餅有兩種,甜大餅是圓的,而咸大餅則是長的,有一虎口那麼長。至於”橫塞”是指橫著塞到嘴裡,想像一下,那隻嘴要有多大?”咸大餅橫塞”說人嘴大與”三寸金蓮橫量”說人腳大,有異曲同工之妙;同時,也有”一口塞四隻生煎饅頭”的說法。   生得矮是”二等殘廢”,可長得太高也不好,會被人說成”長腳鷺鷥”,然而不管高矮總還好,若是瘸腿更是雪上加霜,上海話叫做”腳高腳低”。腳有長短,走路便不平穩,若是做事不穩,不牢靠,為人脫頭落襻,也可以說是”腳高腳低”。   上海話中嘲人長相的俏皮話還有許多,例如吃到西瓜便說”齙牙最諳此道”,”齙牙”現在也叫”爆牙”,”齙”在上海話中,發音與上海話的”爬”相同,與普通話的”婆”相近。   賣相不好,在上海話裡叫”難看”,很難看則是”邪記難看”,若實在難看,就是”難看煞了”。   嘲人長相時,最最誇張的要數”隔夜飯嘔出來”。但凡醜人,多喜作怪,滬語”醜人多作怪”指難看之人刻意打扮,又不得要領,以至於”令人作嘔”,然而上海人要麼不嘔,要嘔必是”隔夜飯”,以形容醜陋至極的噁心程度。 (寫於2007年12月5日)

[上海閒話] 論長相

  ”雨落灰堆裡,雞啄西瓜皮,釘鞋踏爛泥,翻轉石榴皮”   這是一串的俏皮話,後面兩句是熟語,前面兩句”據說”是愛妻的外公發明的。雨要小雨,灰堆要厚,淅淅瀝瀝地落下來,灰堆上頓時坑坑窪窪,若是雨大了,則成泥漿水,一沖而散,沒有什麼好說的了。雞啄西瓜皮,一定要啄覆轉的瓜皮,就是綠色的那面,一啄一個洞,越啄越多。釘鞋可不是如今足球運動員的釘鞋,而是過去的一種雨具,在橡膠鞋尚未發明之前,用生牛皮做成雨靴,外面塗上桐油來防水,底上則釘有鐵釘來防滑,這種鞋子踩在石頭上”叮叮噹噹”,踏在泥地裡倒是正好,抬起腳來,地上一片全是小洞眼。再說石榴皮,石榴皮的外層倒是光滑如脂,然而要是掰開石榴皮,石榴子嵌在皮上,剝去石榴子,石榴皮內側的坑就更大了……   這四句話,都是用來調侃人的長相的,說的都是”麻皮”。”麻皮”有兩種,一種是過去有人得了天花,臉上化膿(是為”爛麻皮”)後結痂脫落留下的疤痕,天花的後遺症很嚴重,整張臉上坑坑窪窪;還有一種則是年輕發育時長痤瘡(俗稱”青春痘”)留下的疤痕。   如今天花已經絕種,大多數”麻皮”屬於後者,上海人亦說這種臉為”橘子皮”或者”文旦皮”,文旦,是柚子的一種,皮上也是坑坑窪窪的。   上海人很講究長相,卻偏偏不叫長相,而是叫做”賣相”,以前一直不理解,為什麼是”賣”呢?難道上海人永遠準備著”待價而沽”嗎?慢慢地,就理解了,長相好的人,終是討巧得多,升學、尋工都比長相醜的來得合算,更容易”推銷”自己,就像明朝方孝孺《寄好義》詩中所言”志大固難售,心孤邈誰親”,這個”售”,就是”賣”了。   不但人的長相叫”賣相”,就是其它的所有東西的樣子,上海人都叫”賣相”。   上海人對於賣相,很是在意,甚至於到了挑剔的地步,如果某個男人長得矮了點,便有可能被叫做”二等殘廢”,上海話中的”二等殘廢”是沒有標準的,只要看著矮,這個男人便倒霉了。   其實上海人根本就搞不懂殘疾的等級,乃至於根本搞不清衍生出的”一級殘廢”和”三級殘廢”哪個更厲害一點,反正,兩個都要比”二級”厲害。   上海話中,對於人的長相,可謂從頭到腳都有說法的,我們不妨也來俏皮一下,看看玩玩。   頭髮長得少的,叫做”稀毛瘌痢”;再少一點,謝了頂了,則是”地中海”了;若是有人當中謝了頂,卻又把一邊的頭髮留長後橫過去蓋著頭頂,那麼這人慘了,這種樣子叫做”橫搭襻”。橫搭襻是女式布鞋(後來皮鞋上也有)上橫過腳背的一條帶子,邊上則有搭鉤鉤住鞋子,這種說法損是損了點,形象卻很形象。   若某人眼疾,一目瞽,在上海話裡叫做”眼開眼閉”,亦稱”獨眼龍”,若說這兩個詞並沒有多大特色的話,下面的就有了。   ”咸大餅橫塞”,就比較有趣了。上海的大餅有兩種,甜大餅是圓的,而咸大餅則是長的,有一虎口那麼長。至於”橫塞”是指橫著塞到嘴裡,想像一下,那隻嘴要有多大?”咸大餅橫塞”說人嘴大與”三寸金蓮橫量”說人腳大,有異曲同工之妙;同時,也有”一口塞四隻生煎饅頭”的說法。   生得矮是”二等殘廢”,可長得太高也不好,會被人說成”長腳鷺鷥”,然而不管高矮總還好,若是瘸腿更是雪上加霜,上海話叫做”腳高腳低”。腳有長短,走路便不平穩,若是做事不穩,不牢靠,為人脫頭落襻,也可以說是”腳高腳低”。   上海話中嘲人長相的俏皮話還有許多,例如吃到西瓜便說”齙牙最諳此道”,”齙牙”現在也叫”爆牙”,”齙”在上海話中,發音與上海話的”爬”相同,與普通話的”婆”相近。   賣相不好,在上海話裡叫”難看”,很難看則是”邪記難看”,若實在難看,就是”難看煞了”。   嘲人長相時,最最誇張的要數”隔夜飯嘔出來”。但凡醜人,多喜作怪,滬語”醜人多作怪”指難看之人刻意打扮,又不得要領,以至於”令人作嘔”,然而上海人要麼不嘔,要嘔必是”隔夜飯”,以形容醜陋至極的噁心程度。 (寫於2007年12月5日)

[上海閒話] 「鹽書包」和「現世報」

  小女正讀小學,有次放學,祖父接領,掂其書包,說道”搿只鹽書包還蠻重呵嘛!”的確,現在小朋友的書包是越來越重。我常說,對於讀書人而言,天下重物唯有其二,一個是書,一個是米,吃飽肚皮有書讀,何復求金玉?   小女當然不甩我的這套”書米哲學”,她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她的新書包成了”鹽書包”,明明裝的書嘛,什麼時候變成鹽了?   在上海話裡,只要是小朋友的書包,總有人會稱之為”鹽書包”的,大多數情況是調侃小孩子,如果小朋友讀書讀得不好,則就由調侃變成嘲笑了。   ”鹽書包”有一種縮略的用法,就是”鹽書”兩字,但是書不是魚肉,並不能醃,所以不妨寫成”鹽水”兩字。小朋友應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,理應學會的東西沒有學會,所謂的”丟人現眼”,就是這種,明明很簡單的題目,考試的時候做不出來,家長就會說”儂講儂’鹽水’(口伐)?介便當呵題目做勿出來。”   ”鹽書包”可以用在好學生身上,然而”鹽水”兩字好像只用在小朋友出洋相的場合,這就要從”鹽書包”的來源說起了。   ”鹽書包”來自於”現世報”三字,兩個詞的發音,在上海話裡是完全一樣的。現世報是因果循環裡的一種,”傳統”認為有因必有果,做了好事會有報答,做了壞事會有報應,這是天理;”傳統”還認為,報答或者報應往往會發生在來世,就像蘇三唱的”來世做犬馬我當報還”。然而為了警戒世人,”傳統”又認為做好事會在來世得報,然而壞事做得多了,不用等到來世,今生就會有報應,就是”惡有惡報”。   今世的報應,就是”現世報”,其實小朋友又做不出什麼大壞事,無非貪玩調皮,荒廢學業罷了;然而小朋友不好好讀書,將來找不到好工作,掙不到錢過不上好日子,所謂”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,豈不正是”現世報”嗎?   大人常用”現世報”來告誡小朋友要努力向上,久而久之,就成了”鹽書包”了,所以仔細想想,寫成”鹽水”或許也錯的,而應該寫成”現世”才對。   這是由諧音發展出來的詞語,上海話中還有幾個,其中一個,還是說小朋友的,這個詞是”蚌殼精”。   蚌,是一種淡水貝類,不但可以食用,還會產寶,珍珠就是在蚌裡孕育出來的,在許多盛產珍珠的地方,都有”蚌殼精”的傳說。好在這些傳說裡,蚌殼精一如田螺姑娘,是給人帶來幸福的精怪。許多地方都有”蚌殼精”的彩扮或者舞蹈,用竹篾扎出框架,再覆以綵綢製成蚌殼,內側有把手,表演者可以持握以控制殼的張合,我曾經在甘肅省的酒泉見過”出會”的”蚌殼精”。   上海人也經常會說小朋友”蚌殼精”,特別是女孩子,那種喜歡哭的女孩子,因為”蚌殼”兩字在上海話中發”碰哭”之音,一碰就會哭的小姑娘,當然是”碰哭精”啦!   諧音的詞語有許多,也有說大人的,”包龍圖”就是一個。”包龍圖”說的是包公(包拯),他曾經擔任過”龍圖閣大學士”,所以人們叫他”包龍圖”。你要是在上海聽說某人是”包龍圖”,千萬不要以為是在稱讚那人”公正無私”、”剛正不阿”,恰恰相反,那人多半還不是省油的燈。比如有些矛盾,在基層裡,在小範圍就能解的,碰到了這種人,一准給你捅出來,捅到上層機關,甚至於弄得天下皆知。再比如原來只要花少量金錢,就能辦好的事,到了這種人手裡,花費就成倍增長,頗有”不讓你傾家蕩產”,”就決不把事辦好”的架勢。   這樣的人,有種本事,就是”保證把事情弄大”,簡稱”保弄大”,與”包龍圖”的發音也是一樣的。   說完古人,再說個神話人物,就是大名鼎鼎的”白骨精”,紹劇電影《三打白骨精》使白骨精成了西遊記中最著名的反派人物,可謂家喻戶曉。   若某人被說成”白骨精”,倒也不是說他”陰險狡詐”,更不是說他”白”,而是說他”瘦”,上海人喜歡排骨,大排甚至成了上海菜餚的代表,若是某人瘦得”肋旁骨”全露出來,這種人就是”排骨精”了,其實並非是”白骨精”   關於此類的諧音,需要細心地去發現,及至找到、想通,頗讓人有”恍然大悟”的感覺。 (2007年12月6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