茭白炒鴨絲

  上海近海沿江,卻少河溪,不宜養鴨,因此上海人愛雞而不知鴨。當然,上海也有食鴨的,卻沒有地道的上海鴨菜,比如「筍幹老鴨煲」,是杭州名菜,「蜜汁醬鴨」是蘇州特色。說到鴨,恐怕誰都會想起烤鴨來,上海過去,衹有兩家飯店喫得到京式烤鴨,一家是南京路上的燕雲樓,另一家則是由燕雲樓師傅掌勺的,開在京劇院裡的「南伶酒家」,其味道,好食者謂之勝於燕雲樓;雖說如今,交流頻增,但要喫到正宗的京式烤鴨,也不過較以前多了兩三家如「全聚德」和「鴨王」之類的店家,可能是上海人不太喜歡油油的北京填鴨吧。   上海人其實挺喜歡喫烤鴨,喫一種肉多油少的廣式烤鴨。廣式烤鴨和京式不同,選用的草鴨而非填鴨,肉緊而不肥;喫法也不一樣,廣式烤鴨是將鴨剁成塊,蘸料而食,比卷蔥包餅容易許多。幾乎,上海所有的菜場、熟食店,都有廣式烤鴨賣,其實,這種烤鴨已經賣了幾十年,早成了「滬版廣式烤鴨」。上海人工作節奏快,有時沒有功夫調弄小菜,就買些烤鴨佐餐,上海人胃口小,因此,烤鴨可以半隻半隻分開賣,許多地方,還可以只買四分之一。   鴨胸、鴨腿,是廣式烤鴨最好喫的,剩下的頸、背等等,往往無人問冿,上海人也小氣,不捨得扔了,就在次日,拆肉去骨,扯成鴨絲,加茭白絲,稍事加工,便成了一盆新菜。   考究的做法,不用剩料,全新做起,而且只用精到部位,此菜便可登堂入室,所謂「上臺面」。我一直沒搞懂的是,鴨子比雞便宜,但一旦分開賣,就像鴨胸較之雞脯,鴨掌比之雞爪,鴨肫與之雞肫,總是鴨子的貴,也算是一奇事,恕我算術差,但我總算不出來為什麼。做茭白炒鴨絲,鴨胸最好,洗淨後,用醬油浸沒醃一個晚上,時間稍長也不妨,醬油多不點也不妨。   次日,將鴨胸用錫紙包好,入烤箱烤以 220 度烤半個小時,打開錫紙,底下會有厚厚的一層油,小心地收集起來,那可是好東西,千萬別浪費了。然後再將鴨胸放入烤箱,這回不包錫紙,直接烤十分鐘至一刻鍾,讓表面焦黃,各種烤箱實際溫度誤差不小,敞開烤的時候,應該注意不要烤得過焦。烤鴨胸是件很享受的事,肉味會一直往你鼻子裡鑽   取出烤好的鴨胸,待涼透後,撕去鴨皮,用手按著鴨肉的紋理,撕成細絲。不要小看撕鴨絲,雖說比剔肉拆骨容易許多,但依然是件細緻活。鴨絲並不難撕,但要撕成長短粗細一樣,就非要有很好的耐心了,鴨絲宜細不宜粗,一爿鴨胸,花上十五分鐘,可以撕成一大碗鴨絲來。   茭白,是一種比較令人喜聞樂見的水生蔬菜,可以涼拌熱炒,做這道菜的話,要挑壯實而嫩的,顏色雪白的為好。茭白買來,去殼,若是皮硬,可以去皮。然後斜著切薄片,斜切的片面積較大,最後再把薄片切成絲。一爿鴨胸,大約可以炒三到四隻茭白。   起油鍋,將烤鴨胸時收集的油加熱,再放入鴨絲,開大火炒制,並且淋以料酒以去腥,然後再加油,燒熱後放入茭白,翻炒。生茭白乾澀,要加水同煮,水不用太多,因為茭白會軟縮;加水後放醬油,蓋上蓋子煮十分鐘左右,直到茭白完全軟熟,最後加糖,收幹些許湯水即可起鍋。   這樣一道簡單的菜,好像也是頗費周折。我再提供一個簡化的版本,鴨胸可以不用醬油醃了再烤,衹要少許水和鴨胸同煮,煮熟後放入醬油,煮透。既然已經偷工減料,倒不妨一懶到底,鴨絲也可以不用手撕,而直接切絲。這樣的話,會方便許多,衹是味道將會大打折扣,對於挑剔的老饕來說,哪簡直是「火腿雞湯貓耳朵」和「大蔥蒜末貓耳朵」的區別了。   其實,生活的精緻與簡約,有時和鴨絲的細撕與粗切一樣,衹是一個人的習慣而已,不是嗎?

培根蘆筍卷

  有個網友在論壇裡詢問,說是他們學校裡要搞一個學術研討會,係裡給了他 500 元錢招待七八十人,那位網友一籌莫展,於是其他網友獻計獻策,我建議他先去借幾個女學生來做服務員,另外準備一些茶包和現煮咖啡,再弄點薯片、 Orio 和小的薄片 Godiva ,就可以弄得挺像樣了。   其實,心相好的話,還可以做點西式小點心,所費不多,也容易,比如說將切片麵包的邊去掉,一切四,兩小片夾在一起,中間可以鋪上三文魚或是金槍魚碎末,也可以用豬肝醬;若再要好一點,培根蘆筍卷就是個不錯的選擇。   培根,是一種燻肉,用豬肉製成,說到豬肉還有一個笑話呢。說是有個死囚犯叫做 Hog (豬),希望大哲學家 Francis Bacon 爵士代為向法官求情,理由是「豬和燻肉有親屬關係」,結果培根爵士笑著說「豬不變成死豬,是不會變成培根的」。這個培根爵士,就是說出「知識就是力量」的人。培根本是整塊的燻肉,但大多數地方都是切片出售,片有橫切豎切兩種,豎切的短而硬,不適合做這道菜,要買那種又長又軟又薄的。 Hormel (荷美爾)是美國的肉類食品大廠,目前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生產基地,他們生產的培根就很好,前段日子推出的楓香培根,更是氣鬱芬芳,令人心動。   蘆筍是上海人的叫法,學名石刁柏,華北地區還叫做「龍鬚菜」,營養極其豐富,蘆筍富含氨基酸,而且含量比例得當,同時還有許多微量元素,也是人體所必需的;蘆筍,被科學證明具有極好的防癌、治癌的功效而被稱作「抗癌之星」。非旦如此,據說蘆筍還有相當好的美容、減肥特效呢。然而,好東西價格也不菲,蘆筍上市的時候,在上海要賣到將近 10 元一斤。   大的蘆筍可以長到兩米,不過那種蘆筍又長又粗,老硬不能食。蘆筍以二十公分左右長度最好,要挑比小指略細的,新鮮的蘆筍極嫩,一折便斷,如果折不斷,千萬不要買。蘆筍買來,切去根部,折成半指長短,比培根稍寬即可。   用培根將蘆筍捲起來,然後用牙籤固定,培根不要捲得太多,不要超過兩層。我的經驗是,用先前提到楓香培根來做,一片可以一分為三,做成三個卷。用牙籤固定的時候,要從培根卷的根部插入,再從頭斜著出來,那樣,培根卷才不會散開。   然後,將所有的培根卷用錫紙包在一起,放到事先預熱好的烤箱裡,用 220 度烤上二十分鐘,揭開錫紙,再烤三四分鐘即可,美食即成。如果沒有烤箱,也可以用錫紙包好後蒸熟,衹是風味稍差一些。   若是搞活動,把蘆筍卷放在銀盤裡,邊上準備一疊餐巾紙,可以方便大家執牙籤而食,簡單而又雅緻;如果家中自用,也可以去牙籤再裝盤,輟以盤邊,也是漂亮非常,大家不妨試一試。

人間絕品 香菇蒸雞

  去年有件大事,就是 SARS ,4月4日,正是新加坡疫情暴發之時,我居然一頭從馬來西亞紮到了新加坡,整架飛機,寥寥數人,猶如專機一般;及抵獅城,整整一個星期,早喫榴槤,夜食海鮮,過得真是幸福。一週之後,公事幹完,我便飛到泰國參加潑水節,一下飛機,當場傻眼,果然專機就是有特別待遇,不但有專門通道,還有專門醫護人員。   醫護人員把一條塑料片放在我的額頭,然後在紙上寫下 38 ,並且給我配備了一個「私人醫生」,自己的醫生就是不一樣,不再用塑料片給我量體溫了,而且用高級的玻璃體溫計,量好體溫,我算是徹底傻眼,我的體溫又昇了五分。我的「貼身保鏢」替我保管了護照,私人醫生又引領著我到了一間臨時搭建的診所,又是驗血,又是拍 x 光……   當時對於 SARS 的知識,還只停留在「聽天由命」的階段,我被嚇懵了,衹能當場念起佛來;或者是誠意動天吧,兩個小時後,醫生告訴我,說是我衹是得了一般的感冒而已。出了機場,立刻買了一支體溫計,每過兩小時就量一次,誰知,再也沒量出過高於 36.8 度的體溫來,可能是我在機場的時候,給嚇出了一身汗,燒就好了的緣故吧。   今年也有件大事,就是禽流感,說是這命,就是雞鴨感冒,問題在於,它還會傳染給人,醫治不當,依然有性命之虞。於是,各地紛紛想應變之策,上海的辦法是「禁止活禽入滬」,一時間,拆了三官塘(上海最大的活禽市場),封了各地的活雞攤;殊不知,雞鴨用車是運不進上海了,喜鵲燕子用飛的,卻怎麼個管法呢?   上海人,是非要喫活雞的,可能是一種非常堅定的執著,也可能衹是一種迷信吧。週日買菜,欣然見到菜場新建了玻璃隔斷的活禽屋,心中竊喜,自念又可大飽口腹之慾了。開心不敢獨享,就來說說雞中至美的香菇蒸雞吧。   香菇蒸雞,其香,淡潔高雅;其鮮,令人垂涎。這菜的好處,實在不是等閒文筆可以描述,實在可以說用雞做的菜中,香菇蒸雞數第一。雞,非童子雞不可,以不到兩斤為最好;皮要黃、皮不黃則不香;腳不能青,青腳雞難酥。活雞當場宰殺,去毛開膛,洗弄乾淨後,切成小塊,塊不宜大,大了蒸不透。   取陶罐一個,放一層雞,用去根水發幹香菇將間隙塞滿,然後再放一層雞,再用香菇塞滿,然後蓋上幾片上方火腿。香菇要多,與雞相仿,少則香味不出,油水不去;火腿要薄不宜多,否則奪味,放火腿的目的,只在其有咸鮮,而後可以不用放鹽。   香菇蒸雞,不飛水,而絕無腥臊,關鍵在於用酒。酒,定要黃酒,要好,又不能太好。好的黃酒,如太雕、元紅、香雪之類,過於醇甜,有喧賓奪主之賺;差的黃酒,如金楓、嘉善之流,酒味不醇,唐突好料。補救之法有二,選中等黃酒,若和酒、加飯之類,或是將好劣之酒對兌,亦可。   把酒倒入罐內,不用蓋沒,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,雞與菇久蒸會縮,少一點正好。起鍋,架陶罐,隔水大火蒸一個小時,水要極多,但又不能溢入罐內,中途不得開蓋,到時取出,鮮美無比。   此菜,雖用酒極多,卻絲毫沒有酒氣、酒味,因為酒受溫而散,也是這道菜香氣四溢的原因之一。香菇雞翅不宜放鹽,做主要的原因,是沒有機會放,先放則雞不酥,後放則香氣散,所以,不如不放,純用火腿中的一點點咸,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還有,入罐之前,水要瀝盡,此菜不得有半滴水,方才精到。   香菇蒸雞,因其味淡而鮮,不宜就飯,最好空口喝湯喫香菇,若有淡酒一杯(葡萄酒絕對不歡迎哦!),可謂人間美事。

求對招親

  比武招親,自古以然,比文招親,就少一點;因為,科舉考試是經常有的,大可直接看榜招親,我在網上認識了一個朋友,可謂是個美女,平時也做做菜、寫寫詩,突然和她聊起寫對聯來,她說她有一個上聯,誰要對出了,也算是有緣人,她就打算嫁給他,然後,要我發到網上。於是,就有了這個「求對招親」,上聯是: 漁遇雨,鬱鬱欲與魚語    她說,第一個「漁」是動詞,漁作的意思。各位喜歡對對子,不妨試一試。    我今天也寫了一個對子,當然比不上這個招親對嘍。因為我信佛,每天都會給家中供著的菩薩敬茶,前段日子恰好去了福建買了鐵觀音,於是敬茶時想起一個上聯「玉觀音品鐵觀音」,衹是想不出下聯,那個網友提醒我用「羅漢果」來對下聯,我想蔬果供佛最是平常,便有了下句「糖羅漢供金羅漢」,衹是對著玩玩,算是拋磚引玉吧。後來,又有一個網友對了一句「活菩薩拜泥菩薩」,也很好。

糖醋藕片

  七夕,是農曆的七月初七,傳說中喜鵲會在這一天,搭起鵲橋,讓牛郎和織女跨過銀河相會;這是一個帶著淒婉與浪漫的故事;許多女孩子家會在這天的晚上,焚香拜月,以求上天垂青,心生靈慧,得巧手女紅,亦求月老顧憐,賜美妙姻緣。久而久之,成了一個節日──乞巧節,英語把它翻作 Double Seventh Day ,全然沒了意境。後來,更有好事者想到國外有個 valentine’s day ,便牽強附會地把這段故事和洋人的節日「亂點鴛鴦」在了一起,說是什麼「中國的情人節」,這本是一個人的節日,不知叫那出不足閨的小姐,如何過那成雙成對的節日。或許,這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沒落吧吧,我說真要搬個洋名的話,還不如把東洋的女兒節搬來呢(摘自拙文《七月七日長生殿》)。   其實,戀愛中的人,每天都是節日,管它到底是不是情人節呢。今天,就來說一個戀愛的菜──糖醋藕片。藕,好像永遠都和「情」字有關,主要是拜那句「藕斷絲連」所賜,然而,我總不覺得這是個好詞,不太喜歡;不過,藕之為食,我還是很鍾意的。糖醋藕片,清爽可口,是夏日的消暑美食;此菜甜中帶酸,酸中帶甜的感覺,不正是戀愛的感覺嗎?所以,做此菜,大可兩人攜手,一起來做。   不像糯米塞藕,此菜要用嫩藕,可以於購買之時,用指甲在邊上輕輕地掐一下,就像女友輕掐一般,如果留下指痕,便是嫩藕。嫩藕買來,切去兩頭的藕節,用水沖洗藕中的污泥。藕易氧化,所以要現切現燒,如果切開後不馬上烹調,應該浸在水中。   切藕之前,把藕外面的氧化層用刀刮去,刮到淨白為止。切藕片,刀要夠薄夠快,否則,切出的藕片象「狗嘎(同滬音「外」,咬的意思)一般,就不好了。藕片不宜太薄,太薄易軟,沒有嚼頭,當然也不能太厚,厚則難熟,以兩個一元硬幣的厚度為準。   起油鍋,放油,油不宜多,多則膩,放入藕片翻炒。糖醋菜,當然有糖有醋,糖要分幾次放,方能讓醋和糖融合在一起,口味重的朋友,也可以稍微放一點點鹽。醋,宜用米醋或是白醋,香醋、陳醋、老醋均不可用,否則咸而色深,不能食也。放醋,也要分幾次放,因為醋易揮發,前幾次使之入味,最後起鍋上桌前,再淋一遍醋,以留其香。不同於別的糖醋菜,糖醋藕片不用勾芡著膩,因為藕會起膩,因此也就有了「虎跑泉水糖藕粉」那樣的美食。   此菜炒到斷生即可,情侶兩人可以分工合作,切藕、做菜,鋪桌、備酒,其樂,便在其中。讓糖醋藕片,成為各位戀人的見證吧。

七月七日長生殿

  七夕,是農曆的七月初七,傳說中喜鵲會在這一天,搭起鵲橋,讓牛郎和織女跨過銀河相會;這是一個帶著淒婉與浪漫的故事;許多女孩子家會在這天的晚上,焚香拜月,以求上天垂青,心生靈慧,得巧手女紅,亦求月老顧憐,賜美妙姻緣。久而久之,成了一個節日──乞巧節,英語把它翻作 Double Seventh Day ,全然沒了意境。後來,更有好事者想到國外有個 valentine’s day ,便牽強附會地把這段故事和洋人的節日「亂點鴛鴦」在了一起,說是什麼「中國的情人節」,這本是一個人的節日,不知叫那出不足閨的小姐,如何過那成雙成對的節日。或許,這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沒落吧吧,我說真要搬個洋名的話,還不如把東洋的女兒節搬來呢。   說到中國文化的沒落,崑曲便是其中,當真令人扼腕長嘆啊!上海紹興路的崑曲團,每週六的下午都有小劇場的演出,票價衹有二十,若是老人、學生,更有優惠,無奈趨者寥寥,看來看去,總是那些七老八十的老面孔;蘇州的崑曲博物館,地圖上找不到,必須穿街走巷,方能到得,觀者索落。再觀當今影視天地,被人追星捧月,相較之下,怎不令人潸然淚下。   好在,有心人還是有的,上海崑曲團,特地在七夕排演了一出《長生殿》,便是特地應那「七月七日長生殿」之千百絕唱。今年是洪昇誕生三百週年的紀念,於此年,於此時,演唐明皇幫事,可謂恰到好處。我等好此之人,便也千萬百計弄了票來,賞而後快。   票子是淡黃色的,印著「七夕不插電版」,餘也年少,無緣得賞當年「老闆」們的雅韻,我想,老先生們看到這「不插電」幾字,怕是要嘆一聲「久違了」。所謂的不插電版,乃是不用話筒,純憑演員功底,於數百人的大場,委婉唱來,依然悠揚起伏,繞樑不去;又可使前排的不覺太鬧,而後排的還是清晰可聞。所謂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」,如此造詣,非等閒可及。   戲,只演三場,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賀淥汀劇場。入得場中,得一函,乃是戲目,裝幀精美,英漢對照,不失為一可藏之特。場子不大,兩層大約可納五六百人,無奈洋人頗多,只可嗟嘆。臺並不高,一膝而已,兩邊各個三塊山水屏風,器樂坐在屏風之側,笛乃崑曲之魂,端坐上手中間。正中深藍大幕,映曲格唱詞,遠遠望去,便如繡像一般;臺下左右,各豎一幟,映英文之譯,然而譯文太差,可謂貽笑大方。   七點半整,燈俱熄,乃有喜鵲入場,道人間美事,長生殿正式開場。曲之美妙,恕難以文示,情之深切,心碎心醉。   全戲一個半小時,把個故事婉婉道來,有恩愛,有無奈,更有萬般思緒在心懷。及曲終人散,購崑曲院情侶衫一雙,攜夫人手而歸,不亦樂乎?   後記:這場演出,可以看得出真是用足了心思,舞美、音樂、宣傳、演繹,都是前所未見,希望以後這種演出,不止是崑曲,還有京劇、評彈等等,還能再多一點,再精一點。還有希望我們年輕一輩,能夠為中國文化多出點力,多用點心,莫讓後輩戳了我們的脊樑。   再記:英文翻譯,著實可樂,楊玉環顯靈一段,唱詞大意是「我是楊玉環,如今陰魂不散,四處飄蕩,天不收,地不納」,是極淒美的景象,不料英譯裡,竟成了「 I am Lady Yang’s sprit, now I can go anywhere unauthorized. I am not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