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上海閒話]瞎講有啥講頭 寫法需要糾正

  好友傳了個段子給我,是用上海話寫的繞口令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改編成RAP,破折號後的東西是我加的,表示一下應該的正確寫法。 隔壁寧家屋裡頭 (隔壁鄰居家裡)——上海人的「人」,一定要寫作「人」,這在業界已經有共識了,所以應該是「人家」交交關關小居頭 (有很多很多的小孩子)——「小居頭」當為「小鬼頭」阿杜阿膩阿三頭 (老大老二老三)——「杜」當為「大」,「膩」可以寫作「二」一直排到阿八頭 (一直排到老八)名字叫得老噱頭 (名字起得很有意思)阿杜小頭頭 (老大小頭頭–小領導)——前述,「大」阿膩爛泥頭 (老二爛泥頭)——前述,「二」阿三洋蔥頭 (老三洋蔥頭)阿四長槓頭 (老四長扛豆)——「槓」,正字為「豇」;「頭」應為「豆」,為求工整,亦可以故意錯用阿五五香頭 (老五五香豆)阿六鹹菜頭 (老六鹹菜頭)阿七芋艿頭 (老七芋艿頭)最好白相是阿八頭 (最好玩是老八)嗦只橡皮奶奶頭 (嘴裡叼著奶嘴)太陽照到床旺頭 (太陽照到床上)——「床旺頭」,當為「床橫頭」,「旺」字的讀音也不對一家寧家捂披頭 (一家人還在捂被窩)——「捂」當為「焐」,「捂」的話,頭在被頭裡;「寧家」當為「人家」統統了生孽癤頭 (頭上都生了熱瘡)——「孽癤頭」當為「熱癤頭」人人才剃光鎯頭 (每個人剃了光頭)——「才」,當為「儕」字吃特三把鹽炒頭 (吃了三把鹽炒豆)——「特」,當為「脫」,表示完成式冊特八泡無厘頭 (拉了八次大便)——「冊特」,當為「撒脫」;「無厘頭」,當為「屙練頭」伊拉屋裡爺老頭 (他們家裡的爸爸)有的一隻杜鼻頭 (有一隻大鼻子)——前述,「杜」當為「大」國泰門口一嘎頭 (一個人在國泰電影院門口)打樁模子翻跟頭 (做倒賣票子的黃牛)杜鼻頭會軋苗頭 (大鼻子很精明)——前述,「杜」當為「大」生意碰碰起蓬頭 (生意經常很好)——「蓬」當為「篷」有了一眼花紙頭 (有了一些鈔票)乃麼開始輕骨頭 (開始骨頭就輕了)中國銀行開戶頭…

[南京]雞鳴湯包倒著包 有湯有汁味道好

(07/18/10)   和@stratus007 @barakiel2009 @samwang1120 @larashow0526 @WiseUncleWu @南北昆 一起趕回了南京,離晚上的火車還有一個多小時,於是大家決定吃點東西再上火車,一直聽@WiseUncleWu說他知道哪裡有正宗的雞鳴湯包,於是去了明瓦廊,吃了雞鳴湯包,好吃,好吃,好吃!   以下是今天的聊天紀錄: Yule: 莊主,在不在,把上次明瓦廊的雞鳴湯包的詳細地址和走法描述一次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。。。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你們到新街口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太平洋百貨門口後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斜對商店門口有個巷子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就是明瓦廊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進去走50米右手邊有個店舖上面有個牌子:雞鳴湯包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就是了Yule: 是這家吧 http://www.dianping.com/shop/2069188陰暗晦澀群: 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沒錯吳莊主 (@WiseUncleWu): 就是這家…

[安徽]黃田小魚吃得爽 酒足飯飽踏歸程

(07/18/10)   還是和@stratus007 @barakiel2009 @samwang1120 @larashow0526 @WiseUncleWu @南北昆 一起,上午去了一個叫做「洋船屋」的地方,整個村都是照著一個船的樣子建的。   中午,路過黃田,就在黃田吃了一頓,就是路邊的店,味道相當的好,照片都geotag了,如果要去的朋友,可以直接用Google Earth定位。另外,請注意,本站所有的geotag是真實經緯度,並非照國家標準的那個閹割經緯度。   我們去的時候,大約十一點左右,飯店裡的三個灶頭都已經燉著了,牛肉、紅燒肉、糖醋排骨,三口大鍋,要賣一個,除此也就沒別的肉菜了,要蔬菜,則現點現炒。   肉菜就是三種,沒雞沒鴨,院子裡有條大魚,一問方知是客人自帶的。突然瞥見兩盆小魚,便要店主做來吃,店主很驚訝,說「這種小魚你們也要吃?」   這可是塘鱧魚和昂刺魚啊!要吃,當然要吃!燒了好久好久啊,味道果然是好啊!   於是大家美美地吃了頓,踏上回南京的路。 塘鱧魚,當地叫做老虎魚 昂刺魚 燉豆肉 蘿蔔紅燒肉 這是昂刺魚 這是塘鱧魚 糖醋排骨,相當好吃,點了兩份 絲瓜蛋湯 扁豆,相當嫩 茄子,挺有特色的,茄子炒成絲再炒,味道不錯 地皮菜

[安徽]涇縣八大碗 味道還不錯

(07/17/10)   前段時間,選了一個週末,和@stratus007 @barakiel2009 @samwang1120 @larashow0526去南京找 @WiseUncleWu和@南北昆玩,然後大家包了輛車去安徽玩了兩天,第一天的晚上,住在涇縣,據說涇縣最有名的就是這家叫做「八大碗」的店,人多,吃得熱鬧,至於吃了點啥,味道咋樣,說實在的,真是沒注意。   印象比較深的是筍乾和茂林糊。 這就是八大碗了,可問題是八大碗裡有四種湯,這店開得,還想不想讓人點上一套了? 很黑卻不是很臭的臭豆腐,照安徽臭豆腐的普遍水平,這個只能打五分 這道非常非常好吃,全是筍乾 炒粉,也好吃,只是有點辣 餃子,乏善可陳 咕咾肉,好像沒有用醋,用了番茄汁,味道倒也不錯 絲瓜炒油條,反正就是味精罷了 這個就是著名的茂林糊了,鹹的,勾芡,勾了蛋花,裡面有雞絲等,上面撒的是花生碎,挺香挺好吃 蹄髈,外面包的是豆腐衣,裡面其實就是紅燒蹄髈 這個就是著名的仔糕,其實就是蒸老蒸硬的蛋糕燒的湯,亦有可能是烘的蛋

《香港味道》和青銅器

  今天挺高興的,昨天在噹噹上定的書,今天上午就送到了。噹噹雖然現在不用FedEx了,但是速度似乎更快了,有點小意思。想起前幾天我遭遇的「掛號信本城十天」來,真的不能不佩服中國體制下的效率問題。昨天晚上看土豆,有個洛陽民眾自發紀念毛澤東逝世三十四週年的視頻,其中之人聲嘶力竭減「打倒資本主義私有制」,又喊「毛主席萬歲」,要一死人萬歲,不是失心瘋了是啥?對比送書的掛號信,私有制的優勢立現,而且還不是封建主義的。 《香港味道》第一第二冊,歐陽應霽作品,別說文筆如何,光是圖片就比國內的好,幾十塊錢,可以只當買份畫冊外加一個目錄,照著目錄走一遍吃一遍,算一日五餐,也得數月,沒準我也可以寫一本《上海味道》。 《俗世奇人》,馮驥才的,以前他的書,只要出一本,我就買一本。這本依然好看,半個多小時看完了。順便說一句,這本書我沒準以前買過也看過。 《青銅器辨偽三百例》 相當好玩、相當枯燥的一本書。 什麼?你Y酒又喝多了是不是?又好玩又枯燥?你敢再說一遍試試? 真的,相當的好玩,相當的枯燥,我可沒再說一遍啊!我可加了「的」字了! 本來前天在季風書店就想買的,想想背不動,就回來在網上定了。 《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圖典》,很精緻的一本書,雖然裝禎紙張都極不精緻,但的確是本好書。並且,建議全上海乃至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紋身店,都備上一本,必有啟發。

[上海]叉燒皇港式美食 老先生饕餮風範

  一個老人,81歲。說廣東話、上海話、英語和普通話,下身著瘦型牛仔西褲,上身穿粉紅色襯衫,沒有領帶,外套深藏青色西裝。胸口有一掛繩,上拴手機一部,放入西裝暗袋……   這樣的人,在上海,被稱作「老克勒」(具體可參見拙著《上海閒話》一書)。   我看到他的時候,他正在店裡的熟菜間外,看著裡面切配的廣東廚師要個鵝頭吃,還特別關照「要帶頭頸的」。   店裡的小妹對他很是客氣,一面稱呼他「李先生」,一面催促著廚師把鵝頭剁開。   鵝頭端到了老先生的面前,小妹問他要不要手套,老先生說要手套,還要筷子,還在一盆梅醬蘸著吃。另一個小妹大叫「不合算」,三塊錢的鵝頭還要手套、筷子和梅醬,最終老先生答應不要筷子了。   老先生坐下吃鵝頭,戴著手套捏著鵝頭,很是好玩。老闆娘過來坐在他的對面,兩人吹牛,有上海話也有廣東話,依稀聽他們說起「黃橋燒餅」,只聽老闆娘說「上次我去買,鹹的已經全給你買走了。」老先生剛要說話,一滴油順著下巴滴在胸口,想擦,又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鵝頭;於是只能舉著雙手,挺起胸膛,高高地抬起頭翹起下巴。老闆見狀,立馬吩呼小妹過來幫忙,小妹拿著餐巾紙幫他擦乾胸口的油漬,老先生繼續品嚐他的美味。   這一幕發生在上海賓館對面的一家小餐廳,一家開了有多年且我也耳聞多年卻從未得嘗的餐廳;那天正好機緣湊巧,路過那裡隨便點了個燒味雙拼,要了些酒獨酌,便看到了上面的這一幕。   這家店是正宗的「港式」餐廳,老闆娘四十出頭,也會說廣東話、也會說上海話,而廚師則只會講廣東話了。我點的是叉燒和燒鴨,看看小小的一盆,東西其實還不少,到底全是肉啊,另外加了一盆白灼生菜,一下子可吃不了那麼多,反正已經是下午二點多鐘,外面下著雨,店中倒也冷清,我正樂得享受,慢慢品嚐。   值得一提的是,這家店名為叉燒皇,實在名不虛傳,叉燒有精有肥,瘦肉不柴、肥肉不膩,軟硬適中,入味而不咸,能夠在上海吃到如此的叉燒,實在不可多得。另外我後來外賣的燒肉,也遠遠超過上海那些大型港式餐廳,關鍵是有肉味。   老先生看得出是個很風趣的人,店中的小妹和老媽子都喜歡和他打趣,他也絲毫沒有架子。這讓我想起我那「杏元四塊牆壁有伊一塊」的伯父邵祖丞來,伯父晚年不開伙倉,每日在飯店吃飯,有些飯店常去,也和服務員親如家人,伯父曾被譽作「上海灘最後的小開」,功架腔調都和這位老先生不相上下。   我呢,因為耳朵中「豁」進了「黃橋燒餅」幾字,極是心癢,又不好意思上去搭訕,只等吃完了臨出門去問老闆娘。這時,外面走進兩個矮個青年男子來,尚未開口,一看便是港商。好歹我也懂點白話,聽他們的話也能明白一些,無非是些寒暄,但又離不開一個「吃」字。   真正心癢啊!想著他們說的,不經意間用廣東白話又叫了一瓶酒。那個港商聽見遞了支煙過來,於是,我順理成章地坐到了那個老先生的身邊。   原來那位老先生是這家店的主人,據他說,在上海還有其它的五家,其中包括「海上阿叔」和「采蝶軒」(音同,可能有誤)……   老先生的身份是香港人,那不用分說,就是解放前逃過去的那批上海人,上海人學廣東話容易,廣東人學上海話可不方便。據老先生說,他搞了一生的餐飲,管理了一生的飯店。   於上海菜,老先生說「上海灘上有只菜,叫熏魚,現在嘸沒一家店會得做正宗的。請問,儂啥辰光吃到過smoke的熏魚啊?」   於蘇州菜,老先生說「蘇州菜太甜,現在的蘇州菜是改良的。儂想,老早紅燒肉是用冰糖的,哪能會得勿甜啊?」   於菜譜,老先生說「阿拉姆媽在舊金山寫過一本菜譜,幾十年前用英文寫呃,到現在還嘞賣。」   時間不早,問老先生討了聯繫方式後,等下回再請教了。   噢,對了,老先生叫李忠權,店叫「叉燒皇合記茶餐廳」。

Marple遊戲規則教程

凡例: tile:我譯作牌,tiles則譯作牌組 clue:我譯作線索 列:豎向為列,本遊戲牌組共有五列 行:橫向為行,本遊戲牌組共有四行 教程1/37 圖示t1.png 這個教程將幫助你開始上手玩Marple。 學習這個教程最好的辦法,是一邊玩第#0關,一邊閱讀此教程。 這個遊戲的目標是將屏幕上半部分的在每一個牌組,縮減到只剩下一張牌,且每一排都不重複。 為了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,屏幕的下方提供了一些線索。如果你想回到菜單,按MENU。 如果你想重置本關,按RESTART。 如果你僵住了,想不出來了,可以按HINT。Marple遊戲會高亮某個你需要關注的線索。如果你長時間按著HINT,Marple會告訴你如何確切地利用那條線索。 教程2/37 圖示t1b.png 本遊戲共有四種不同的線索: “In between” 線索由三張不同的牌組成(註:我譯作「三聯」)。 “Same column”線索由兩張不同的牌,以及當中的一個雙向箭頭組成(註:我譯作「同列」)。 “Left of”線索由兩張不同的牌,以及當中的點號組成(註:我譯作「左右」)。 “Next to”線索由左右兩張相同的牌,以及當中另一張牌組成(註:我譯作「相聯」,並對原文有所改動)。 教程3/37 圖示t1c.png 好吧,讓我們開始吧。 我們先從「三聯」線索開始。 「三聯」線索表示當中的牌在另兩張牌的當中。…

《倭袍》及其它

  2010年9月26日,今天下雨,還要去配哮喘的藥,中午的時候,從地鐵二號線靜安寺站出來,又冷又餓又睏,心情卻絲毫沒有變壞,一頭紮進季風書店。買了幾本書: 《創意工具》,很貴的一本書,32元薄薄的一本,然後內容卻很好玩,是講設計的,作者是馮崇裕、盧蔡月娥和印度的瑪瑪塔拉奧,好奇怪的一種搭配啊 《窺看舞台》,看名字就知道是妹尾河童的啦,這回插畫不多,照片相當精緻,38元,很值 《青銅散》,這本書買得稍稍有點上當,這本書是塑封著的,同一系列中的陶瓷的那本相當好,不承想,是個文人而非考古人士寫的,以出土的故事為主,29元,貴倒不貴 《石庫門─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》,雖然我曾被謬讚為「上海史家」,也寫過上海方言的書,但其實我對石庫門知之甚少,以至於被人這麼嘲過「儂連煤爐也沒生過、連木頭馬桶也沒用過,好算上海人(口伐)?」,我小時候住 的房子,是所謂的洋房,乃是解放前就通了管道煤氣、有了抽水馬桶的,在懷念那大大的鑄鐵浴缸的同時,也來補補石庫門的知識吧。18元,照片是黑白的,印刷質量同以前的黑白雜誌一樣,上海人民出版社的,你也不能太強求了不是?   這段時間,看書聽說書,很爽,順便再介紹幾本我好不容易搜來的「古書」,雖然都是電子版的,但是有了iPad,閱讀的感受依然很好。這麼幾本 《上海繁昌記》,三巻,孔夫子網站花了24元買的電子文檔。一本中國人寫的在日本出版的介紹上海的書,光緒二年寫的,紀錄上海的風土人情。相當好看,三天看完,觀後感:拋開殖民地、愛國主義的東西不談,當時的上海,洋人還是管理得挺好的,雖然有塊「華人與狗」(書中未提及)的牌子,但可以看出租界中還是講法律的 《華筵聚樂博笑珠磯》,一巻,孔夫子網站花了12元買的電子文檔。就是酒令啦,這種東西,往往在小說中看到過去的人行酒令,然而專門收集酒令的卻不多見,這本書很和我的胃口。以前洪丕謨寫過一本《中國古代酒令》,應該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了。 《果報錄》,就是《倭袍》啦!孔夫子上花了我85元,等東西拿到一看還是很值的,一千多頁,全是翻拍的。我自己用Infanview的批量切割功能把原來的留白全去掉了,再用freepic2pdf轉換成了PDF格式,爽啊! 《倭袍記演義》,下載來的,民國出版。大家記住,但凡加了「演義」兩字,就不是真的了,比如《金瓶梅演義》,那就說明不是真本《金瓶梅》了。民國的時候,《倭袍》還是禁書呢,於是就有人寫了這個。這本書很好玩,時不時地會出現個「婦女地位」之類的詞來,頗有穿越的感覺。   再補充一句,寫《九尾龜》的張春帆曾經寫過一本《反倭袍》,是為《倭袍》中的刁劉氏平反的,可惜弄來弄弄不到,有此書的朋友,請知會一聲,就算不借給我看,也請把故事的大概告訴我。